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来源于肠嗜铬细胞,分为功能性及无功能性二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呕吐等。该疾病属于一种异质性的肿瘤,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此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现已列居结肠癌总排名的第二位。与胃肠道腺癌相比,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较好。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两大类。
通常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学激素检测结果,先进行拟诊,再行胃肠镜检查来定位。
大多是在全面而细致的胃肠镜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目前认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涉及一些基因的缺失与突变,但常见的抑癌基因p53、p16、Rb和抑癌基因ras、fos、Src很少发生改变。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严重刺激胃肠道,容易诱发疾病的发生。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可发生于肺部及消化系统,其中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发生的部位在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结肠以及直肠,其发生率占全身神经内分泌肿瘤的55%,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欧美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由1973至1977年间的1.00/10万人上升到2003至2007年间的3.65/10万人,发生部位主要为小肠及直肠;来自日本的数据表明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从3.51/10万人(2005年)上升至6.42/10万人(2010年),但小肠部位的NET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台湾的最新研究显示NET的发病率在12年间上升了近5倍,最常见发病部位为直肠和胃。国内目前尚无NET发病率的相关统计。
可能与体内激素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不健康饮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对胃肠道产生严重刺激。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依据原发肿瘤部位而各异,部分患者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呕吐等非特异性表现,而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以类癌综合征表现为主。
开始持续时间较短,且间隔几周到几个月发作一次,以后发作越来越频繁,一天可发作几次,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
其中分泌性腹泻占60%~80%,是由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分泌生物学活性因子所致。
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常见症状。
多数患者有腹胀、腹痛及早饱等非特异性症状。
肿瘤出现肝门淋巴结转移,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
患者可能因为血管扩张而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且有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的重度全身性皮肤潮红。
血清素是经肝产生的代谢产物,能使肺动脉瓣及心内膜下纤维化,可使右心瓣膜发生病变,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缩短增厚、僵硬、联合粘连,导致心功能不全。
部分患者可发生肿瘤的远处转移,主要转移至肝脏,其他转移部位包括腹膜、盆腔、胰腺等。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包括消化不良、纳差、腹痛、腹胀、早饱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这也是导致本病被漏诊或延误诊治的重要原因,患者一旦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通过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本病需要与胃癌进行鉴别。
一旦出现腹痛、腹胀等胃肠道常见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呕吐,且有皮肤潮红、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若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危重征象,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呕吐等)
以上症状持续多久了?
腹痛为一过性还是持续性?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首选的检查措施,可以明确肿瘤部位、侵犯深度等。
是诊断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金标准,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因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医师需综合加以应用和分析协助诊疗。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CT、MRI、B超及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在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是否可以手术治疗,发现是否存在转移病灶以及评估疾病分期及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超声胃镜检查对病灶的定位具有独特优势。
嗜铬颗粒素A是目前公认最有价值的诊断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的肿瘤标志物,对于初诊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可以达到70%以上。
典型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消化道出血、呕吐等非特异性表现。
可能有类癌综合征表现,如皮肤潮红、腹泻等。
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多表现为椭圆形、半球状隆起或息肉样隆起,表面或可见迂曲的血管,也可表现为溃疡或肿物生长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有嗜铬颗粒素A,可明确诊断。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是腺癌。80%的早期胃癌无症状,部分病人可有消化不良症状,进展期胃癌可有体重减轻、上腹痛、贫血、乏力等症状,胃癌发生并发症或转移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症状,如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时可出现吞咽困难。而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出现类癌综合征表现,且胃癌肿瘤标志物检查主要有CA724、CA199等,而嗜铬颗粒素A是诊断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较为特异的肿瘤标志物,根据临床表现及肿瘤标志物检查二者即可鉴别。
近年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切除原发病灶仍是首选治疗方案,其他包括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化学治疗等。
一般治疗为健康、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通过作用于生长抑素受体(SSTR)亚型SSTR-2和SSTR-5来发挥作用,耐受性较好,对于各部位有或无功能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均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推荐作为G1或G2级转移性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案,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通过作用于生长抑素受体(SSTR)亚型SSTR-2和SSTR-5来发挥作用,对于各部位中、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均有疗效。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对SSTR-1、SSTR-2、SSTR-3和SSTR-5的亲合力均较高。对长效奥曲肽疗效不佳的类癌综合征病例,使用帕瑞肽可有效控制其症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且帕瑞肽治疗后患者高血糖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长效奥曲肽治疗患者。
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膜表面特定受体结合后,可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促进多种肿瘤抑制基因表达。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流感样症状、消瘦、乏力、骨髓抑制、肝肾损害、抑郁等,一般不作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线治疗药物。对生长抑素类似物疗效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可使用α干扰素治疗其类癌综合征,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推荐其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与生长抑素类似物联用治疗难治性类癌综合征。
依维莫司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激活后可调节细胞生长、增殖、新陈代谢以及血管生成,可抑制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增殖。依维莫司对有或无功能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均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口腔溃疡、皮疹、乏力、腹泻、高血糖等,是依维莫司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对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失败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依维莫司可作为二线方案。
手术切除目前仍是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深度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对于局限期患者而言根治性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措施,也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治疗手段。
超过40%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癌细胞转移,对于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应该行姑息性减瘤手术,并行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以减轻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命。
对于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且直径较小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转移风险小,适合内镜下切除,术前行超声内镜可有效指导临床决定治疗方案。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作用于肿瘤表面的生长抑素受体,并与其特异性结合,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PRRT总体耐受性良好,急性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症状轻微,且为初期治疗时的一过性反应。长期不良反应主要为肾损伤和骨髓抑制,通过输注氨基酸可部分缓解肾功能损害。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采用小剂量多次治疗的方案可获得相同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PRRT可为进展期转移性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对低分化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较敏感,对高分化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多,不推荐作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线治疗药物。
卡培他滨联合替莫唑胺,对高分化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有效且耐受性良好。且卡培他滨联合生物制剂贝伐珠单抗治疗,是目前化疗药物用于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取得的最佳结果。由于对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多,因此不推荐作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线治疗药物。对于生长抑素类似物疗效不佳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和其他药物联合可作为其治疗方案。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较好,其预后与肿瘤原发灶病理分级、分类及远处转移有关,晚期且伴有着远处转移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预后差,生存期极短。
对于局限期患者进行根治性手术可能治愈,已发生远处转移患者不能治愈。
有文献显示患者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2%、64.3%和53.7%。
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时,复诊需行嗜铬颗粒素A和内镜检查,监测治疗效果以及疾病有无复发。
患者术后应禁止进食,待排气后,可进食少量温度适宜的流质饮食,待能恢复普通饮食后,合理膳食,保证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疾病的缓解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术后排气后,可给予以下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汤类、面片等,但不宜过热。
建议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
禁烟、酒,避免辛辣等对胃肠道有刺激性食物。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特别是术后患者在生活上需进行相应的护理,对症状的消除或疾病的恢复,改善预后,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患者注意口腔清洁,饭后注意漱口,使用软毛刷刷牙,保持口腔卫生。
术后卧床患者应注意皮肤清洁,多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等的发生。
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等以及药物治疗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出现。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药物常有较多的不良反应,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严禁停药或擅自调整用量,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及时就医。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是在全面而细致的胃肠镜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的,患者的症状主要为胃肠道的常见症状,患者一旦出现不适征象应立即就诊,提早开展针对性治疗,提升病患生存时间及质量。
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应行腹部B超、胃肠镜检查,看有无异常,如果有异常发现需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合理、健康、清淡饮食,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避免诱导或加重疾病发生。
一旦有胃肠道症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4965点赞
[1]杜干荣.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1):54.
[2]苏惠,李娜,王海红等.167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回顾性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28(4):405-409.
[3]刘童瞳,蒋力明.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诊断及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8,25(5):634-637.
[4]张逖,王泰岳,陈剑等.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65例临床诊治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1):1298-1300.
[5]李焱冬,王晔,丁士刚.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药物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2017,22(9):569-571.
[6]张天梅,支涛,缪佳蓉,尹春贤,杨刚,谭英,南琼.内镜下治疗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40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10):890-892.
[7]盛能全,杨逸,王志刚.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5,42(04):309-3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