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合并纤维化和黏膜溃疡、溃疡性肉芽肿。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部位,但主要侵犯回肠、空肠,再有结肠及小肠,并可在胃肠道外形成迁移病灶,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愈小儿克罗恩病,其治疗目标是减轻疾病症状、促进生长发育、改善生活质量和降低药物毒性。
小儿克罗恩病目前病因仍不清楚,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现普遍认为本病与免疫异常、感染、遗传、环境因素均有关。本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且白种人发病率高于黑人。
遗传、环境与免疫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黏膜免疫反应过度活跃,造成肠道组织炎症及损伤。概括来说,某些遗传易感因素决定了个体易于患病,在感染因子或肠腔内抗原的作用下,刺激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引起上调的T淋巴细胞反应,由此激活各种细胞因子的网络,使局部组织发炎,并不断放大和持续,引起肠壁的损伤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感染、免疫系统发育异常及免疫功能异常,可诱发小儿克罗恩病。
小儿克罗恩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白种人较其他人种多发,单卵双生高于双卵双生,且由于存在某些基因缺陷,提示本病存在遗传倾向。在发病年龄上,4岁以前少见,常在青春期出现症状,以男性患儿居多。目前小儿克罗恩病的全球发病率尚不清楚,发达国家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白种人较其他人种多发。
同卵双生儿童。
多发于青春期儿童,4岁以下较少见。
存在家族遗传史的儿童。
小儿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包括消化道表现、全身表现、肠外表现以及并发症。消化道表现以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主,全身表现可伴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损害。
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为痉挛性疼痛伴肠鸣。餐后加重,排便后暂时缓解。
由病变肠段炎症渗出、蠕动增加及继发性吸收不良引起,腹泻初期为间歇性发作,病程后期为持续性。大便呈糊状,无脓血或黏液,病变涉及结肠下段或直肠者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
因肠壁粘连,肠壁与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以右下腹与脐周常见。
主要包括发热,及营养障碍、贫血等。发热常见间歇性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少数呈弛张热,可伴毒血症。营养障碍表现为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缺钙、骨质疏松等,由慢性腹泻、食欲减退及慢性消耗疾病所致。部分患儿以发育迟缓为首发症状,急性发作期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即部分患儿有杵状指、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肝炎等。
小儿克罗恩病常见并发症包括瘘管、腹腔脓肿、肠狭窄和梗阻、肛周病变、消化道大出血及急性穿孔较少见。
因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而形成瘘管,内瘘可通向其他肠段、肠系膜、膀胱、输尿管、阴道、腹膜后等处。
包括肛门直肠周围瘘管、脓肿、皮赘形成及肛裂等病变。
若持续腹痛,压痛明显,提示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内脓肿形成。全腹剧痛和腹肌紧张,可能为病变肠段引起急性穿孔。
间歇性小量出血比较多见,大量出血者出血量可达800~1000ml。
病程长者,可能会发生癌变。
患儿可能还会因为该疾病造成生长发育弛缓、营养不良等情况。
小儿克罗恩病病程为慢性发展性过程,长期发展下去对患儿健康不利,因此出现腹泻、腹痛等典型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
对存在克罗恩病家族遗传史的患儿,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典型症状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儿童存在阵发性腹泻、腹痛、腹部包块或黏液血便,高度怀疑小儿克罗恩病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小儿克罗恩病的患儿,若出现发热及营养障碍、贫血等全身表现及肛周病变、瘘管形成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儿持续高热>38.5℃、持续腹痛甚至昏迷,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或者拨打120。
绝大多数患儿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儿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腹部包块、瘘管形成、肛周病变等,可联系相应科室会诊,如小儿消化内科、普外科等。
腹痛、腹泻是一过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阵发性腹痛、腹泻、腹部包块、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发育迟缓、肛周病变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患儿多大年龄?
患儿是否有克罗恩病家族遗传史?
外周血检查常见贫血,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检测值都低于正常值。
可见血浆白蛋白降低,低钙(低镁及低锌)血症、维生素D缺乏,血沉在活动期加快。
可以看大便隐血试验是否呈阳性。
早期只见规则的肥厚黏膜,呈结节状改变,肠管僵直、韧性差。长期慢性病变可见肠管黏膜皱襞增宽、平坦或裂隙条状存钡带,正常纹理消失,有时黏膜突起呈“鹅卵石征”,病变肠段蠕动减弱或消失,肠襻僵直呈铅管状。若有内瘘形成可出现钡剂分流,并出现溃疡龛影。
可见结肠病变部位的黏膜炎症、溃疡,并可取活检,病理证实为非干酪性肉芽肿即可确诊。
可观察结肠病变部位的黏膜炎症溃疡,红斑处的黏膜组织活检可见固有膜的浅层有水肿,局灶出血和隐窝破裂,其中有的是可逆的,有的形成纵行溃疡活检,发现黏膜固有层有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或大量淋巴细胞聚集,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小儿克罗恩病呈慢性发展过程,需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进行确诊。
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可伴明显体重下降,发育迟缓,可有腹泻、腹部肿块、肠瘘、肛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等。
镜下一般表现为阶段性,非对称性的各种黏膜炎症,其中特征性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卵石样外观。
活动期小儿克罗恩病典型的CT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肠黏膜明显强化,伴有肠壁分层改变,黏膜内环和浆膜外环明显强化,呈“靶征”或“双晕征”,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成“木梳征”,相应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模糊,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等。
伴活动性肺结核,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结核镜下见典型的环形溃疡,回盲瓣口固定开放;活检见肉芽肿分布在黏膜固有层,且数目多,直经大(长径>400μm),特别是有融合,抗酸染色阳性,其他检查包括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阳性,IFM-γ释放实验阴性有助于排除肠结核,CT检查见腹腔肿大淋巴结坏死有助于肠结核诊断。
白塞病以口腔黏膜溃疡、眼、生殖器、皮肤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也可累及其他器官。而小儿克罗恩病主要以厌食、消瘦、贫血为首发症状。白塞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但以回肠和结肠病变最为常见。其病理特征为炎性肉芽肿,并有溃疡形成,以直径在3cm以上的单发溃疡较多,溃疡较深且有慢性穿透趋势,典型溃疡多位于回盲部,呈圆形,深而呈穿凿状,周围黏膜略隆起,HLA-B51等位基因阳性对本病诊断有较大帮助。
其部分症状与小儿克罗恩病也颇为相似,如发热、体重下降、腹泻、腹痛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小肠淋巴瘤多为肠壁弥漫性受累,伴肠壁块影,小儿克罗恩病病变往往局限于回肠,表现为肠壁的溃疡形成和肠腔狭窄。
溃疡性结肠炎与小儿克罗恩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溃疡性结肠炎以血便为主,而克罗恩病患儿少见血便,以慢性腹痛为主,有时在回盲部可触及一触痛、质软的炎性肿块,克罗恩病常合并肠瘘。另一主要区别在于病变分布,溃疡性结肠炎肠由直肠开始向近端延伸,累及结肠某一部位而停止,病变呈连续性,往往累及结肠,而克罗恩病可累及全胃肠道任何部分,其最常见病变部位为回肠末端和近端结肠,病变呈节段性,病灶之间黏膜正常,内镜下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活检,二者各有特点。
回盲部的小儿克罗恩病常常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阑尾炎常呈急性起病,腹痛严重伴肌紧张,而克罗恩病在发病前常有一段时间的腹泻史,影像学表现可帮助鉴别。
小儿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复发率高的、全消化道非特异性炎症,治疗原则是缓解症状,以药物和营养治疗为主。根据本病发作症状的不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依据不同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治疗。
针对患儿腹泻、贫血、营养不良及发育迟缓等症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渣饮食,供应足量的维生素D、维生素B12和铁。必要时对重症患儿可输全血、氨基酸、白蛋白等肠道外静脉营养。为了减少疼痛,可给镇静、止痛药,如有细菌感染时,可给适当的抗生素。
氨基水杨酸制剂适用于结肠型、末端回肠型和回结肠型。
布地奈德适用于病变局限在回肠末端,回盲部者。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常用强的松。
免疫抑制剂包括巯嘌呤类药物、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常用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激素依赖以及不能耐受激素不良反应的炎症性肠病患者。
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激素和上述免疫制剂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者,以及不能耐受上述药物治疗者,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目前常用的有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维多珠单抗等,国内允许用于儿童的制剂为英夫利西单抗。
确定是否存在并发症,如存在可以全身作用激素经口服或静脉给药,激素无效时应用,亦可一开始就应用生物制剂。
如合并感染,需要与广谱抗菌药物或环丙沙星或甲硝唑治疗,视病情予输液、输血及输白蛋白治疗等。
小儿克罗恩病重度活动期或有急性肠穿孔、慢性复发性肠梗阻、脓肿、肠瘘形成、难治性肠出血、肛门直肠病等疾患,均需早期手术治疗,切除局部病灶,但术后复发率高。术后应定期进行内镜复查,有助于监测复发及及时制定防治方案。
经正规治疗后预后好,克罗恩病轻症患儿对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学习等)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中、重度症状较重或严重,会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小儿克罗恩病能治愈或完全缓解症状,但部分患儿会出现多次复发的现象。
除极重度症状患儿,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小儿克罗恩病手术后,应定期监测结肠镜术后,6~12月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无内镜下复发,以后每1~3年复查结肠镜,如出现内镜下复发,可用免疫抑制剂或英夫利西单抗治疗。
小儿克罗恩病患儿建议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食物,尤其是手术治疗的患儿更需要注意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肠道,多食用水果、蔬菜等食物。
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渣饮食,宜补充多种维生素、叶酸以及铁、钙等元素,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对于进行手术的患儿,建议流质饮食,如菜糊、米粥等,避免对伤口造成刺激。
不要给患儿食用油腻食物。
小儿克罗恩病的病程与治疗历时长且复杂,故其护理应注意督促患儿,家属应积极观察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帮助医生据此对治疗方案及时调整。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了解各类免疫抑制剂药物及激素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出现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告知医生。
术后家长应注意保证患儿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密切观察引流管的引流量。
术后第一天让患儿卧床休息,家长可定期为其翻身、拍背,预防褥疮等发生。
非手术患者应加强锻炼,如进行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
排便时候应告知患儿避免过度用力,如果排便困难可以寻求医生帮助,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由于小儿克罗恩病常存在肠道病理改变,且小儿生长发育对营养的要求高,故患儿常可出现贫血及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应注意及时补充营养,并减少对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小儿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其发生过程中免疫因素、感染及遗传等均可能产生作用,故其预防应注意增强体质,减少感染,改善儿童饮食习惯及注意胃肠道功能改变等。
该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应做好遗传病学防治工作,针对有克罗恩病遗传病史的儿童应重点关注,定期检查。
母乳喂养能减少婴幼儿接触其他致敏原的机会而起到保护作用。
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渣饮食。
过敏体质者需要积极进行过敏原检测,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敏原。
4782点赞
[1]徐樨巍,官德秀.儿童克罗恩病手术适应证及术后处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019):1449-1450.
[2]唐清.儿童难治性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8,040(010):1225-1227.
[3]饶艳霞.儿童炎症性肠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价工具[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1,38(001):7-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