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高血糖素瘤是一种罕见的胰岛A细胞肿瘤,临床表现为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由糖耐量受损、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特征性皮疹、胃炎、舌炎、消瘦、低蛋白血症、精神抑郁和血栓塞性疾病构成的一组特殊的症候群。胰髙血糖素瘤罕见,且极易误诊,最常被误诊为皮肤病和糖尿病。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胰高血糖素瘤本身的发病具体病因不明,胰高血糖素瘤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具体原因不清。
胰高血糖素瘤的皮肤病变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系锌缺乏所致;也可能由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机体分解代谢增强,造成低氨基酸血症和营养不良,形成皮肤损害;还有人认为是胰高血糖素本身或肿瘤分泌的某些物质对皮肤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其根据是在肿瘤切除后皮肤病变可以完全消失。
胰高血糖素瘤伴发糖尿病的机制,虽然与胰高血糖素促进肝源性葡萄糖的产生有关,但这种作用是短暂的,因为在注射胰高血糖素后90分钟内血糖即可恢复正常,多数情况下这一效应是由于糖原分解减少之故。有人认为与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之间的比率有关,因为糖尿病评价出现这一比率异常的结局,与胰高血糖素瘤患者发生高胰高血糖素血症时的表现是很相似的。
过度的脂肪分解和糖异生,包括肌肉和内脏蛋白质贮存在内的氨基酸池减少等会引起本病患者体重减轻。
胰高血糖素瘤属少见病,占所有临床确认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的5%和胰腺功能性肿瘤的8%~13%。患病率为(0.01~0.1)/百万。发病年龄在40~70岁之间,女性发病率略高。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病好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群体,原因不明。
胰高血糖素瘤以皮肤坏死性迁移性红斑,口角、唇、舌等部位的慢性炎症,贫血、糖尿病等为发病的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腹泻、黄疸等其他症状。重症患者可并发血栓栓塞,口炎、舌炎和外阴阴道炎、肝转移、神经精神疾病等并发症。
这是本病最显著的特征性临床改变,约68%的患者出现这种皮炎。开始时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红斑或为脱屑性红色斑丘疹,皮损常呈环形或弧形;接着这些红斑呈环行或匐行向周围扩展,并相互融合;红斑向表面隆起,其中央出现大疱;继之这些大疱糜烂、坏死、结痂,发展为坏死溶解性大疱状斑丘疹。这些皮损一般在2~3周愈合,愈合处有色素沉着。整个病变过程呈慢性、复发性和迁徙性发展。皮肤病变最初多从易受探伤的部位和在嘴、阴道、肛门周围的皮肤开始,最终可累及躯干、臀部、大腿、手臂和脸面部。
是胰高血糖素瘤另一个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2型。症状多较轻,往往经饮食节制或口服药物即可得到控制。偶尔病情较重,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注射才能控制。从未见这种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报告。
约85%的患者有贫血,它属于正色素性和正细胞性的贫血,故较容易诊断。贫血的原因仍不明了,患者的血清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盐的水平均为正常,但有试验表明胰高血糖素能抑制红细胞生成素的活性。66%的患者会出现体重减轻。
腹泻有15%~50%的患者可有腹泻症状。黄疸罕见,见于胰头部肿瘤压迫胆总管者。少数患者有精神神经病史。
有30%的患者会并发血栓栓塞,而且常常有致命性危险,常见的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血栓栓塞的原因还不清楚,也未发现患者有凝血功能的缺陷。
有34%的患者会发生口炎和舌炎,有的患者还有疼痛性口周炎,或者出现真菌性双重感染,约12%的患者有慢性外阴阴道炎。
为少见并发症,不同患者病情进展不同,可出现不同的颅脑损伤,如视力下降、阵发性大小便失禁、轻度痴呆、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情感淡漠、视神经萎缩、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小腿强直性无力等。
胰高血糖素瘤晚期可有肝转移,部分患者的就诊原因为肝转移症状,可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腻、上腹肿块、黄疸等。
患者常因皮肤红斑起病而就诊于皮肤科,行各类化验检查、血浆胰高血糖素测定、皮肤活检、肿瘤定位检查等各类检查后确诊,并与银屑病、慢性湿疹、高胰高血糖素血症等病鉴别,需要手术者需转诊至普外科。
出现皮肤红斑且范围不断扩大者应注意及时就医。
可触及腹部肿块者应及时就医。
有全身的进行性乏力、消瘦者应立即就医。
患者常因起病为皮肤症状而就诊于皮肤科,行各类检查确诊后转至内分泌科或肿瘤科进行下一步治疗,需要手术的患者需请普外科会诊。
出现皮肤症状有多久?
近期是否在未减肥的情况下有明显的的体重下降?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吗?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抽血化验可提示是否有低氨基酸血症、血糖升高或葡萄糖耐量下降、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沉增快、血清锌水平显著下降等现象。
高胰高血糖素血症是本病的特征性诊断依据,对诊断与鉴别诊断都很重要。胰泌素激发试验对于诊断难以确定的患者,可注射胰泌素来激发胰岛A细胞的分泌。在注射药物后,胰高血糖素瘤患者的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有非常显著的升高,而非胰高血糖素瘤者则无此反应。
正常人在静脉注射0.25~0.5mg胰髙血糖素后,血浆胰岛素下降,血糖浓度明显升高;而胰高血糖素瘤患者则无此种反应,其血糖浓度较注药前略有升高或无变化。这是因为在胰高血糖素瘤患者,由于长期血浆中内源性胰高血糖素增高,故对外源性胰高血糖素不敏感,因此注药后血糖浓度的反应迟钝。
取典型的皮肤损害的边缘部分皮肤作活检,可见是否出现生发层和角质层之间的棘细胞层有溶解,真皮层正常。
由于胰高血糖素瘤通常体积较大、呈实质性肿块和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较其他胰腺内分泌肿瘤容易作出定位诊断。B超检查无创伤、无痛苦,可诊断胰的原发病灶和有无转移,必要时可反复对比检查,且较经济。CT检查对胰高血糖素瘤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由于约92%胰高血糖素瘤是高度血管化的肿瘤,故对B超和CT检查未能发现肿瘤灶的患者,应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检查,其诊断率可达80%。经皮肝穿刺静脉系置管取血检查对本病的确诊和定位都有重要意义,但对多数患者似无必要;而且由于胰高血糖素瘤常常是发作性分泌胰高血糖素,故有时也会出现取样误差,影响结果的分析和判断。
组织病理活检可对胰高血糖素瘤做出定位诊断及判断有无转移。
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皮肤坏死性迁移性红斑,口角、唇、舌等部位的慢性炎症,贫血、糖尿病等,以及实验室检查,依据空腹胰高血糖素。取皮肤病变周围组织作活组织病理检查,在表皮角质层和生发层之间的棘细胞层可见海绵层水肿和坏死,为诊断本病的特征性标志。组织病理活检显示胰高血糖素瘤的瘤体较其他功能性内分泌肿瘤大,其直径3~35cm,大多数为单发。切面呈棕红色或粉红色,质地较软。肿瘤中心区域可见出血、坏死或囊性变。胰高血糖素瘤为分化较好的内分泌肿瘤,形态无显著的特征性改变。细胞胞质丰富,呈淡染颗粒。细胞排列成梁状至实性混合性形态。不伴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肿瘤常呈脑回状排列,细胞内可见典型的嗜银颗粒。尽管大多数为恶性,但有丝分裂象或核异型性却少见。
许多胰高血糖素瘤患者的皮肤损害,在确诊为本病之前,都曾被误诊为银屑病或慢性湿疹。此外,在长期静脉营养和继发性锌缺乏以及肠病性肢皮炎患者中,有时也会发生与坏死溶解性移行性红斑类似的皮肤损害。但这些患者无高胰高血糖素血症,一般也不伴有胰高血糖素瘤患者所县有的其他临床表现,以此鉴别。
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大幅度增高者只见于胰高血糖素瘤患者但轻度增高者可见于下列情况或疾病,如饥饿、摄入蛋白质、剧烈运动、肾功能衰竭、肝硬变或肝功能衰竭、糖尿病、柯兴氏综合征、嗜铬细胞瘤、严重感染及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只要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鉴别诊断多无困难。
胰高血糖素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治疗(肿瘤切除),缓解皮肤损害的药物治疗以及出现肿瘤转移者的化疗以及新兴的靶向治疗等。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对本病早期尚未表现出特异性皮肤病害,或尚未诊断之前,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上霉素、双碘喹啉或硫唑嘌呤等药物,缓解皮肤病变症状。近年来使用锌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外用也有缓解皮肤病变症状,但对其他症状无效。
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确定诊断后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有怀疑者也应手术探查,对恶性已有转移的病例,亦应切除。肿瘤切除后症状多可迅速改善。
如果瘤体小而孤立,可采用肿瘤剜出术;对于瘤体较大、癌瘤及少数多个瘤灶者,则需行胰腺切除术。
由于大多数胰高血糖素瘤位于胰体、尾部,故通常采用远侧半胰切除即能满足手术要求,必要时行胰腺次全切除也优于全胰切除。肿瘤切除后病情可迅速得到改善,皮肤损害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后2~3周可恢复正常,血浆氨基酸水平升高;尿病或糖耐量减低也得以痊愈。
对于瘤体很大,或恶性有转移的患者,也不应放弃根治性手术或减瘤手术。因为胰高血糖素瘤增长很慢,有报道癌瘤已经转移,行手术切除后仍生存10年。
对于已经发生肝转移的患者,除了行肝叶或肝段切除外,部分难以切除的患者,也可以行肝动脉栓塞,因为恶性胰高血糖素瘤的肝脏转移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对已有转移的病例无法切除者或已切除原发病灶者,可用链脲霉素静脉注射,或链脲霉素与氟脲嘧啶同时应用,以提高疗效。奥曲肽对本病有较好疗效,它能明显降低血中胰高血糖素水平、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且对皮肤损害也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现今可通过靶向治疗来控制肿瘤的生长,常用药物包括依维莫司、舒尼替尼等。
良性胰高血糖素瘤的预后良好,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恶性者可复发和转移,预后相对较差,需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可有小动脉硬化的后遗症。
良性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以治愈,恶性者切除后仍可复发和转移。
据文献数据统计,恶性胰高血糖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50%~60%,接受正规治疗的许多患者可以长期生存。
长期的高血糖可致使小动脉出现硬化。
建议患者出院后每三个月复诊一次,复诊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及腹部B超等各类检查项目,复查血生化前注意空腹。
本病无特殊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应注意休息,同时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切口周围情况。化疗治疗的患者应注意不良反应,家属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术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恢复期主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行重体力活动。
术后应注意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以免继发感染。
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切口处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异常家属应注意及时告知医生。
家属应注意患者的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弯折,留意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状,并记录下来。术后家属应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家属应注意积极开导患者,和患者共同学习本病相关的预后知识,同时注意适当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建议患者听音乐、看书等。
需要化疗的患者应注意化疗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如严重至影响进食应注意及时告知医生。
胰高血糖素瘤病因不明,无特效预防措施,预防重点应放在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肿瘤发病风险上。无症状者可通过包含腹部脏器检查的全身体检来筛查。
可通过体检时行血生化及腹部影像学检查对无明显症状者进行筛查。
建议注意日常补充营养,加强日常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注意日常工作及居所注意远离辐射、化学物质等危险刺激因素。
4602点赞
[1]彭佑铭,刘虹主编.内科医师处方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1:766.
[2]李兆申,陈汝福,胡先贵主编.整合胰腺肿瘤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597.
[3]曹立瀛主编.肝胆外科急症与重症诊疗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06:20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