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又称Segawa病,是一种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以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的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症状的昼间波动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一经确诊并长期服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则可恢复正常功能,属于一种可以医治的遗传性疾病。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按照其遗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是少见的遗传性疾病,该病半数呈散发性,半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病因是基因缺陷引起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下降,导致酪氨酸代谢异常及多巴胺合成障碍,纹状体神经元内多巴胺水平降低。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基因,或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缺陷,从而引起三磷酸乌苷环化水解酶1和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下降,导致酪氨酸代谢异常及多巴胺合成障碍,神经元内多巴胺水平降低,最终出现肌张力障碍及帕金森病样临床表现。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临床罕见,患病率不足万分之一,在青少年和儿童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中有5%~10%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本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左右。
家族有遗传病史的人更容易发病。
近亲结婚生的小孩更容易引发遗传病。
4~8岁的儿童抵抗力较差,最容易发病。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于儿童期发病,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4。缓慢起病,通常首发于下肢,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的肌张力障碍和异常姿势或步态,步态表现为腿僵直、足屈曲或外翻,严重者可累及颈部,少数患者首发症状可为震颤。
初起症状可有一侧或两侧双足内翻、蹲趾上翘,后跟不能着地等运动异常,如足尖行走、足扭转内翻、痉挛状态等,有时学步晚,常被误认为发育迟缓。检查可见静止性震颤,动作缓慢,反射亢进,成年后可发展似帕金森症样表现。
有朝轻暮重或运动后加重的特点,70%左右有昼夜波动的现象。
病情进行性加重患者可以出现四肢僵硬、运动徐缓、面无表情等症状。
患者容易摔倒,造成四肢等多处骨折,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短暂出现的口、眼、舌、颈等肌为主,累及四肢、躯干肌肉的肌张力障碍发作为特征,发作呈转颈、伸舌、两眼向一侧凝视或上翻以及四肢持续性伸展或屈曲姿势,亦可出现快速抖动。通常每次发作约数分至数小时,每日两次至十多次,发作后病人觉头昏、头痛、全身酸痛。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当患者出现上肢或下肢的肌张力障碍和异常步态时,应该及时就医。
出现下肢僵硬、步态怪异、行走不稳时应该就医检查。
肢体不自主震颤,甚至出现马蹄样内翻足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时应该立即就医。
出现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症状时建议去神经内科就诊。
多大年龄起病的?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规律吗?
家族中有无类似情况?
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之前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的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会出现血清多巴胺β-羟化酶增高现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族的患者,则血清DBH减低,而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升高。
颅脑CT或MRI,可排除脑部器质性损害。
脑脊液中同型香草酸(HVA)降低,5-羟基引噪乙酸(5HIAA)正常或降低,新蝶呤和生物蝶呤降低,但缺乏特异性。
一般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不需要做BH4负荷试验,只有当GTPCH1缺乏时(血苯丙氨酸在120~1200wmol/L,尿液新蝶呤和生物蝶呤均<0.2mmol/mol)可异常。
目前已发现GCH1基因突变70余种类型,TH基因突变11种类型。基因检测是明确诊断和病因的重要步骤,若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GCH-1基因异常有助于确诊。
可为诊断提供线索,发作时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无需进行特殊检查。诊断依据:
有肌张力不全的临床表现,如肢体僵硬、步态异常等。
症状轻重有明显的昼间变化,晨轻暮重,并在活动后加重。
神经系统检查肌力正常,部分患儿肌张力增高,踝阵挛阳性、巴彬斯基征阳性。
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反应迅速,疗效持久,是诊断的必要条件。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应与脑性瘫换、少年型帕金麻病、肌张力障碍等鉴别。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发病早者可能被误认为脑瘫,患儿呈现活跃或者亢进的下肢腱反射、肌张力增高,明显的伸性跖反射(肌张力障碍性趾背伸),一种类似阳性病理征的纹状体趾。通常仅表现为大足趾背屈,而不伴有其余足趾的扇形展开和同侧下肢关节的协同屈曲,以此与典型的病理征相鉴别。患儿运动诱发电位正常,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无论有无阳性家族史,应行左旋多巴试验。脑瘫患儿常以肌张力异常增高及痉挛为主要特征,有围产期的异常情况,临床症状无被动性,对多巴制剂无反应。
极少发生在8岁以下儿童,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不同是长期应用多巴制剂需逐渐增加剂量,且易出现异动、剂末效应等治疗并发症。
对于所有不明原因的从肢体起病的肌张力障碍,需进行左旋多巴试验,小剂量多巴的戏剧性反应性是最重要的鉴别要点。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主要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并疗效显著,主要药物为左旋多巴,用药后易疲劳、肌张力障碍、姿势异常等有显著缓解甚至完全消失。
小剂量多巴制剂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有疗效,半数患者用药当天见效,起效时间一般不超过7日,长期服药无需增加剂量,一旦怀疑本病,立即用药,可为诊断性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通过对穴位的针刺刺激,达到缓解肢体僵硬、步态异常等症状。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经过积极的处理、治疗,预后较好,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寿命产生影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儿童早期服药有一定治愈率,成人则需要终身服药。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如果早期发现、治疗及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可以多吃含镁、脂肪酸、维他命E及蛋白酶的食物,没有特别禁忌。饮食应注意补充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
如羊肉、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锌元素,在恢复期的时候可以促进组织的生长和增加血管的韧性,促进肌张力的恢复。
如鸡肉,含有丰富的动物性蛋白质,对机体具有柔和的滋养作用,适合本病患者多食。
如朝天椒,属于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可造成血液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可诱发组织的水肿、损伤,造成出血。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护理,注意缓解病情发展,减轻患者不适症状。
患者容易摔倒,需要看护,做好防御措施,如佩戴护膝等。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以免诱发症状复发。
疏导患儿对疾病的恐惧之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使其的身心发育有良性的发展。
采用器械康复及功能锻炼等疗法,帮助矫正双足内翻畸形,训练时在旁看护,以防跌倒。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效果显著,但仍需要注意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嗜睡、神志问题,应及时就医处理。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因为有遗传因素的原因,所以预防意义大于治疗的意义。如果是隐性遗传的,有遗传背景因素的,应该尽量避免近亲结婚。如果是携带者应该进行基因检测、产前诊断,还有选择性的人工流产预防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没有明确的早期筛查措施,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患儿的表现,出现症状时立即到医院就诊。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属于遗传性疾病,应该避免近亲结婚。
怀孕前夫妻双方都应进行全方位的体检,提高生育质量。
受孕时应该避免放射性物质,以免染色体变异。
当新生儿有类似症状或表现轻微时,应该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4331点赞
[1]庄奇新.李明华.侧颅底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80-83.
[2]张念武.五官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365-367.
[3]房学贤.中西医结合眼耳鼻喉口齿科临床手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44-145.
[4]赵辉.潘桂花.肿瘤的预防与康复护理[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71-173.
[5]黄建平,朱文宗主编.帕金森病诊疗与康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9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