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出血性休克是发生在女性怀孕后或是产后,由于突然出血,迅猛而量大,引起休克的一系列表现,常见的原因有不全流产,异位妊娠、孕晚期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等。出血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意识模糊、尿少、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确诊为出血性休克需要立即处理,属于产科急症,随时可能危及孕妇生命。本病可进行输血、输液、抗感染及针对病因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因复杂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死亡。
产科出血性休克可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孕早期出血、孕中期出血、孕晚期出血、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
孕早期出血是指发生在怀孕12周之前的出血,主要原因是不全流产或异位妊娠破裂。
孕中期出血是指发生在怀孕13~27周末,多见于早发型胎盘早剥,突然胎盘发生剥离与外力、疾病等有一定关系。
孕晚期出血是指发生28周以后的出血,多见于前置胎盘,胎盘早搏,妊娠合血小板减少等慢性疾病。
发生于分娩后24小时内的大出血,是产科出血的死亡主要原因,多见于子宫收缩乏力。
发生的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的大量出血,多见原因是胎盘残留等。
产科出血性休克常见病因有不完全流产、异位妊娠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等,本病好发于前置胎盘患者、胎盘早剥的患者、不全流产患者、异位妊娠的女性、剖宫产的患者,可由肥胖、怀孕后突然受外力碰撞、生殖道损伤等因素诱发。
胎盘绒毛发育旺盛和胎盘的底蜕膜组织反复出血,主要是残留的部分妊娠物卡顿于宫颈口或者是宫腔内,导致子宫收缩不佳。
子宫外的胚胎长到一定程度,撑破附着的部位,引起严重的内脏出血。
常见于中期或者是晚期,胎盘在胎儿娩出前提前剥离,剥离后局部出血。
前置胎盘是指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孕晚期随孕周的增加,子宫下段拉伸,附着在子宫颈口的胎盘,会出现出血。
产后24小时内出血主要与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影响,功能障碍等有密切关系。再就是晚期产后出血,如胎盘残留、感染、剖宫产缝合不当或者是刀口裂开等导致出血。
如子宫收缩乏力、胎盘、胎膜滞留引起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由于胎盘附着部位子宫复旧不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以致术后晚期出血等。
如阴道手术产致产道撕裂、剖宫产时创伤等。
年龄大于35岁的高龄产妇,不节制饮食导致肥胖,精神过度紧张,营养不良性贫血,慢性全身性疾病容易诱发出血性休克。
怀孕后突然受外力碰撞,流产时宫腔内有残留物。
分娩过程不配合医生处理,导致产程过长。
临产后过多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或者是子宫收缩剂,导致子宫收缩异常。
生殖道损伤主要是巨大儿分娩、助产操作不当造成的。
剖宫产缝合不当或者是刀口裂开诱发产后出血。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常见包括宫缩乏力、生殖器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子宫因素、其他因素,分别占比50%、20%、14%、8%、6%、2%。
年龄越大,子宫肌力降低,出血风险越高。
肥胖的女性活动减少,增加分娩的难度,加大出血的风险。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贫血等,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胎盘附着在宫颈口,由于胎头下降,子宫下断拉伸,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胎盘早期剥离后,剥离面没有很好的收缩,出血量较大,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发生不全流产的女性,如果不及时处理。宫腔内的残留物影响子宫收缩,合并感染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异位妊娠的女性,如果没有及时手术治疗或者是采取保守治疗。突然发生破裂,出现失血性休克。
分娩时通过手术来帮助生产,由于疤痕失去弹性,产后和再次妊娠发生出血的风险加大。
产科出血性休克主要症状是阴道大量出血、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四肢厥冷、寒战、紫绀、发烧。本病可能会并发出现肾功能衰竭、意识障碍、心源性猝死。
怀孕期间阴道出血的量和休克症状不一定呈正比。产后出血的量越多,病情进展速度越迅猛。
由于短时间内失血,面色苍白,皮肤干皱弹性差。
出血早期可能意识比较清晰,但患者出现烦躁焦虑。随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出现模糊昏迷,意识丧失。
随血容量的降低,渗血流量代偿性锐减,导致尿量减少,或者是无尿。
正常情况下收缩压不低于90mmHg,若血压低于90mmHg,伴随以上症状考虑休克。
患者的心率从(80~90)次/分上升到110次/分。
皮肤黏膜苍白、发绀,口唇苍白、四肢湿冷、指甲皱、毛细血管充盈速度明显缓慢,甲床受压后变白,松开后甲床的苍白缓慢转红,外周静脉和颈静脉萎陷。
休克早期表现为血压下降前,脉搏往往细数,随血压下降,更为细数;休克晚期表现为脉搏细而缓,提示病情危重。
休克早期呼吸加快,开始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时,呼吸深而速;酸中毒加深后,呼吸转为深而慢,出现呼吸困难。
部分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还可能伴随四肢厥冷、寒战、紫绀、发烧、恶心、呕吐等。
产科出血性休克属于低血容性休克,肾血流量突然代偿性锐减,持续存在没有改善,可并发肾衰竭。
由于低血溶性休克,导致大脑供血供氧中断,患者逐渐出现呆滞、模糊、昏迷等意识障碍。
大量出血导致电解质离子过高或过低,引起心律失常,收缩力下降,酸碱平衡难以纠正细胞水肿或脱水情况,导致患者突然心源性猝死。
患者由于产科原因引起的出血,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意识模糊,尿少或无尿,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时,需要立即到产科、急诊科就医,做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超声检查确诊。产科出血性休克需要与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进行鉴别。
患者由于产科原因引起的出血,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焦虑,烦躁,尿少或无尿几率加快,血压下降需要立即就医,紧急情况拨打120。
产科住院期间,阴道出血量突然增加,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厥冷,需要立即处理。
本病患者需要立即到产科就诊或者是急诊科就诊。
出现症状多长时间?
末次月经什么时候?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阴道出血、恶心、呕吐、心率加快等)
近期有没有做过人工流产术、剖宫产术?
近期产科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如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前置胎盘等)
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失血量为400~500毫升。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常无法准确反映出实际的出血量。快速判断病情,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凝血功能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激活时间等,检查的目的是发现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检查的目的是查看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进行病情的评估。
查看心电图判断有无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
超声检查判断宫腔内残留物大小、异位妊娠破裂部位以及出血量、胎儿、胎盘情况,利于综合分析病情。
正常二氧化碳结合力为22~31mmol/L,若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提示患者有代谢性碱中毒或代偿后呼吸性酸中毒;若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可能有代谢性酸中毒或代偿后呼吸性碱中毒。
正常血液pH为7.35~7.45,若低于正常,表示有酸中毒,高于正常则为碱中毒。
正常值为5.32kPa(40mmHg),如≥5.99kPa(45mmHg)表示呼吸性酸中毒,应进行辅助呼吸;若<3.99kPa(30mmHg),则为呼吸性碱中毒,或由于代谢性酸中毒引起呼吸代偿。
正常动脉氧分压为13.3kPa(100mmHg),若低于10.64kPa(80mmHg)提示缺氧,应给氧;若吸入氧气并不能升高动脉氧分压,则需正压给氧及人工辅助呼吸或采用低温疗法,以尽量减少组织的耗氧量。
动脉血压及脉压下降收缩压<10.7kPa(80mmHg)或下降20%以上,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其基础血压下降4.okPa(30mmHg),同时脉压≤2.67kPa(20mmHg)出现尿量<20ml/h,伴有意识障碍,皮肤湿冷等提示已有休克存在。
中心静脉压提示静脉血回流到中心静脉和右心房的情况,主要反映回心血量及左右心室射血的能力,正常中心静脉压为0.588~1.18kPa,<0.588kPa表示血容量明显不足。
简单的观察甲皱微循环的方法是检查者以手指轻压患者指甲的末端,即见甲床发白,随即松开手指,若甲床转为充血,说明甲皱循环良好;若甲床仍发白,说明甲床循环不良。
患者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皮肤干皱且弹性较差。另外,患者有面色苍白、精神倦怠以及少尿、反应迟钝等表现,结合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体内,引起的全身变态反应。可能有药物,食物,昆虫叮咬引起。主要症状是喉头水肿、意识障碍、气管痉挛,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以协助诊断,血红蛋白无降低。
主要是由病原菌感染所致,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有发热、呼吸急促、白细胞增高。检查血常规和血红蛋白降低,故可以鉴别。
产科出血性休克属于急性病症,一般治疗周期在1~3天,可通过补充血容量、止血以及多巴胺等升压药改善,如合并有其他产科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不全流产时配合应用刮宫术、异位妊娠破裂进行剖腹探查等,病情稳定后可配合酸亚铁、维生素C等营养治疗。
根据血压和脉率的变化,快速建立补液通路。原则是首先经静脉快速滴注平衡盐溶液和人工胶体液。血红蛋白浓度大于100g/L,不需要输血。
低于70g/L可输浓缩红细胞。需要根据代偿能力和其他重要器官功能来决定是否输红细胞。纠正休克的同时,重视纠正酸中毒,必要时给予碳酸氢钠。
产时发生的大出血,子宫收缩不佳者,可用缩宫素或是其他子宫收缩剂。凝血功能障碍时可输注血小板、血浆。
低血压状态可以使用多巴胺,改善冠状动脉,起到升压作用。
是最常用的为平衡液,在休克早期应用大量平衡液可获良好的效果,晶体液扩张组织间液有利于休克细胞获得电解质平衡,尤其是在出血性和创伤性休克时。
由于这类药物可以使小动脉收缩,提高外周阻力,暂时升高血压,但将加重组织缺氧,使病情恶化,所以失血性休克时宜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
是α受体阻滞剂,作用缓慢而持久,用药后1~2小时可发挥最大作用,并维持24~36小时或更久。
可兴奋β-受体,加强心脏收缩力,对皮肤、肌肉、血管有收缩作用,但能选择性扩张内脏血管,常用于严重休克的治疗,可与阿拉明同时使用。
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
需要输液、抗感染的同时立即给予刮宫术。
输液的同时立即给予剖腹探查。
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患者,要根据孕周以及胎儿情况,选择终止妊娠手术。
立即给予缝合手术。
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子宫压迫缝合术、子宫全切术。
手术后突然出现晚期出血,需要根据情况2次开腹进行修补。
产科出血性休克病情稳定后可给予营养治疗,服用琥珀酸亚铁、维生素C等,辅助纠正贫血。
产科出血性休克绝大多数孕产妇可以避免死亡,预后良好。只有少部分患者,没有及时确诊和救治,再就是合并较为严重的慢性疾病,可能会出现死亡。患者可在治疗一周后进行超声、心电图、血常规复查。
本病多数患者能够治愈,少部分合并严重并发症,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会出现死亡。
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救治,并不影响自然寿命,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死亡。
患者治疗一周后复诊,复查超声检查、心电图、血常规等,查看身体恢复情况。
手术患者术后12小时后进流质饮食,少进奶类、含糖高的饮食,以后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改为半流质饮食、普食;应摄入蛋白、维生素含量丰富且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患者术后饮食选择流质和半流质,尽量食用稀饭、蛋花汤、烂面条等。一周后胃肠功能恢复,可根据恢复情况,多吃点有营养的物质。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鸡蛋等。不要吃过于油腻,太甜太咸的食物。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
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喝温水,不能喝奶和豆制品,避免产气,影响胃肠功能恢复。
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日常要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手术刀口部位的清洁以及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同时要密切监测阴道出血、心率、血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非手术治疗患者要遵医嘱服用药物,出现腹痛流血及时就医。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咳嗽、便秘能导致腹压升高的疾病。
保持会阴部清洁,术后短时间内,不宜久站、提重物。
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注意观察阴道出血、心率、血压,发现出血量增加或血压继续下降,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本病非手术治疗者应遵医嘱服用药物,出现腹痛、流血及时就医,并且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
产科出血性休克主要是各种产科疾病引起,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但可以针对高危人群进行超声检查、心电图、血糖、血压等筛查预防。
早期做超声检查、心电图、血糖、血压、血常规、尿常规等,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及时治疗。
积极治疗容易引起出血性休克的原发病,预防感染。
如果产妇出现外伤出血时,要立即包扎或者压迫伤口进行止血,并且马上到附近医院就诊,期间做好保暖工作。
对于失血或失液过多,应及时补液或输血治疗,避免发生休克。
4448点赞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48.
[2]郎学莲.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02):140-141.
[3]王洁文.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3):51-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