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或受血者机体免疫反应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的一类症状和体征。机体免疫反应、血液制品受污染、输血过程不当、长期反复输血等,都可能造成输血时或者输血后出现溶血、过敏等输血反应。
临床上主要出现发热、溶血反应、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症状。
临床上主要出现输血相关败血症、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非免疫性溶血、空气栓塞等症状。
临床上主要出现迟发性溶血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等症状。
临床上主要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色病等症状。
输血反应与受血者的机体免疫反应以及以前的基础性疾病有密切关系,同时血液制品品种及储存方式的错误、输血用具的选择、输血过程的不规范,都有可能导致输血反应的出现。发热、过敏、输血史是诱发输血反应的原因,好发于长期反复有输血者、老年、儿童等心肺功能不良的人。
人类的血型系统复杂,即使是同型输血也有可能被作为抗原,继而在受血者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发生免疫性输血反应。
血液制品受到细菌污染,或者是受到物理、化学损伤,都有可能导致输血反应。
长期反复输血、输血过快、过多等,都可能导致输血反应的出现。
发热患者体内炎性因子增多,容易引发过敏、排异反应。
过敏病人血液中含有一些对过敏原敏感的蛋白,容易诱发输血反应。
Rh阴性(即“熊猫血型”)母亲曾因输注过Rh阳性血而导致暴露于Rh抗原,妊娠时可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
O型母亲如果曾育有A或B血型子女,再次妊娠时均有可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
输血反应好发于老年人、儿童等心肺功能不良者,输血前即有发热病史者、长期反复输血者以及有过敏病史者。儿童发生反应的频率高于成人,特别是变态反应和发热性非溶血输血反应。
老年人、儿童输血时会造成血液循环负荷过大,再加上本身心肺功能差,容易出现输血反应。
反复长期输血容易导致体内铁、含铁血黄素等的堆积,容易出现输血反应。
受血者在输血之前就出现发热、炎症等,发烧、炎症容易引发过敏、排异反应,应控制炎症、退热后再进行输血。
输血反应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以发热、寒战、血红蛋白尿、肾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溶血反应,或是以皮肤瘙痒、荨麻疹、支气管痉挛等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或者是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肺水肿,或者是循环超负荷、心力衰竭、休克症状。
是指输人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输入异型血或血液输注前已发生溶血有关,造成血管内溶血,一般输入10~15ml即可产生症状。症状包括头部胀痛、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剧烈腹痛等反应。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常伴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肾衰竭,甚至死亡。
包括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腹痛、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获得其中的一项以上者确诊为过敏反应。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全身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鼻腔黏膜及口腔黏膜出血。
输血后短期内或输血过程中即发生寒战、发热,发热者体温可达38~41 ℃,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头痛、背痛,反应持续1~2小时,然后出汗、退烧。发热的高低与输血速度及输入白细胞计数及热源量成正比,有时可在输血后几小时后才反应。
输血后突发咳嗽、胸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输血过多、过快,出现被迫起坐、呼吸困难、咳血性泡沫痰、血压升高、四肢湿冷、休克等。
大量输血会导致低血钾、低血钙,出现手足抽搐、肌肉痉挛、心率异常等症状。
由于输入的血液制品中通常缺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从而造成凝血功能障碍。
当输入血液过快、过多时,受血者心肺功能不良时,超出了心脏所能承受范围,而出现咳粉红泡沫痰、被迫端坐呼吸、四肢湿冷、休克等症状。
血液制品的储存一般需要低温条件,大量输血可能导致低体温。
受血者在输血时或输血后出现疑似输血反应的症状、体征,或者是生命体征改变时,需立刻停止输血。还要立刻从血液制品、输血用具、输血过程、受血者免疫反应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立即给予对症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若患者在医院输血,出现下列症状或患者输血后离开医院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就医或通知医生。
寒战、发热、皮肤有出血点、腰部剧烈疼痛。
血尿、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困难。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出现端坐位。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患者出现寒战、发热,优先考虑去急诊科。
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症状去血液科。
以前有没有输血史?
这次输了什么血液制品?有多少单位?
这次有什么具体症状?
以前有没有心脏、肺的基础性疾病?
这次发病症状持续了多久?
通过检查红细胞上有无抗体,判断是否是溶血引起的输血反应。
重复多次进行ABO分型试验,以明确是否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通过血常规检查是否有炎症、过敏反应,组胺是否升高、血清胆红素有无变化,还有乳酸脱氢酶、网织红细胞和血小板凝血功能有无变化等。
检查是否有空气进入血管,是否造成空气栓塞引起输血反应。
关于皮肤紫癜出血点进行皮肤活检。
有输血史的患者,并且输血时或者输血后出现与原来身体疾病不符合的症状与体征,并通过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重复ABO血型试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诊断。
如遗传学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型红细胞贫血等先天性溶血性可发生急性溶血,如果这类病人有输血史,在输血后发生溶血容易与输血反应难以鉴别,可以通过病史以及红细胞实验室检查鉴别。
一旦出现输血反应,应该立即停止输血,保留输液通道。若患者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以行气管切开术。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以及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低体温患者注意保暖。有过敏反应者,给予抗组胺药物等对症治疗。
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物理降温或给予解热镇痛药物。予以抗组胺药物治疗,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立即停止输血,予以抗组胺药物异丙嗪肌内注射或苯海拉明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氧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注射。若出现休克征象,立即行肾上腺素静脉往射或皮下往射。
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血液样本。行抗休克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代血浆制剂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保护肾功能治疗,碱化尿液、酌情予以5%碳酸氢钠静脉输入;血流动力学稳定前提下可予以呋塞米、甘露醇利尿治疗;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酌情使用肝素。
若患者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以行气管切开术。
输血反应中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低体温、四肢湿冷等症状,应注意保暖。对输血肢体加温,避免出现血管痉挛。同时应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利于补液,从而纠正补充血容量。
输血反应一般及时给予治疗,及时查清楚出现输血反应的病因,并且消除病因影响,有效控制输血反应的进一步发展。预后一般良好,处理后可完全治愈,很少有后遗症的遗留问题。
输血反应一般经临床治疗后,可以治愈。
经治愈后的输血反应,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输血反应严重或处理不及时的患者,可能出现肾衰竭后遗症。
输血反应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出院第2周、4周、6周进行复查,以便检查体内有无特异性红细胞抗体,有无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反应患者,尤其是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尽量少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少吃易致过敏的食物,如鱼、虾、蟹。多吃富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如橘子、橙子。饮食应清淡,而且易于消化。
忌食鱼、虾、蟹,这类食物容易导致过敏。
忌油腻食物,这类食物容易导致血脂升高。
多食含维生素多的新鲜水果、蔬菜,饮食清淡,有利于消化。
输血过程中需要加强护理,输血前须认真仔细核对患者和供血者姓名、血型、交叉配血实验、以及检查血液保存期限。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反应,如出现不适,应减慢或暂停输血,并查明病因,及时处理。
有过敏史的输血反应患者在住院期间要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
输血反应也有迟发性的类型,输血后半个月内应注意自己有无不适症状出现。
输血反应病情有进展,应及时告知家属以及医务工作者。
患者家属应该严密监测患者是否有发热、呼吸困难等类似症状的出现,一旦出现立即告知医生。
以前出现过输血反应的患者在再次就医时,一定要提前告知医生。
输血反应预防极其重要,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通过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加强输血管理等措施进行预防,还有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避免不必要输血。
输血前严格血型检查以及进行规范的交叉配血检查。
患者近期有发热史、用药史,及时向医生汇报。
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要求做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或抗体鉴定,选择与受血者人类白细胞抗原同型的洗涤红细胞,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4581点赞
[1]孙金明. 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 008(001):154-155.
[2]刘妍妍.输血反应原因及其治疗与预防[M].中国处方药,2018,16(07):151-152.
[3]HolcombJB,TilleyBC,Baraniuks,etal.Transfusionofplasma,platelets,andredbloodcellsina1:1:1vsa1:1:2ratioandmortalityinpatientswithseveretrauma:thePROPPRrandomizedclinicaltrial.JAMA,313(5):471-482.
[4]曹岳蓉,杨靖华主编.基层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理论与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06-67.
[5]徐延森等主编.现代普外科治疗精粹[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6-6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