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褥期由于室内为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产妇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以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热病,称为产褥中暑。由于居室处于高温闷热的环境,产妇穿着较多,使原来已很虚弱的产妇出汗、散热途径受到严重影响,不能有效地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而散热时,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失常引起功能障碍,出现高热持续不下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病变而产生产褥中暑。本病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处理不当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
发病急骤,产褥中暑发病前通常都有短暂的中暑先兆症状,表现为口渴、多汗、心悸、恶心、胸闷、四肢无力,此时体温正常或低热,如果能够移至通风阴凉处短暂休息,补充水分和淡盐水,症状能够迅速消失。
先兆中未能及时处理,产妇体温逐渐升高达38.5℃以上,随后出现面色潮红、胸闷、出汗停止、皮肤干热、脉搏增快、呼吸急促、口渴,湿疹布满全身等临床表现,此为轻度中暑。
轻度中暑未能及时处理,产妇体温继续升高达41~42℃,持续不下降呈稽留热型,可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心率更快,脉搏细数,呼吸更急促,常常伴有呕吐、腹泻、腹痛。可见患者皮肤灼热干燥,常有出血斑点、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称为重度中暑。若不积极抢救,患者常在数小时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即或幸存也常遗留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后遗症。
当机体不能适应和耐受环境高温(>35℃),湿度过大和无风状态时,体内产生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从而产生热量蓄积、体温上升,进而发生产褥中暑,主要发生于产褥期女性。
产妇体内在妊娠期间潴留相当多的水分,在产褥期尤其是产褥早期,需要将这些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除尿量明显增多外,产妇皮肤排泄功能旺盛,出汗是产妇散热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外界气温超过35℃,相对湿度过大时,机体靠汗液蒸发散热,而汗液蒸发需要空气流通才能实现,但旧风俗习惯产妇怕“受风”而关门闭窗、深居室内、包头盖被,穿长袖衣、裤,紧扎袖口、裤脚,使居室和身体小环境处在高温、高湿状态,严重影响产妇出汗散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而出现高热、意识丧失和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当人体处于超过散热机制能力的极度热负荷时,因体内热积蓄过度而引起高热,发生中暑。
长时间在过于炎热的环境中逗留,或者过度的活动、劳累、身体抵抗力下降,以及产妇衣着过多也会导致产褥中暑。
产褥中暑以夏季发生为主,夏季天气炎热日平均气温>30℃,或相对湿度>73%,当温度和湿度均较高时,产褥中暑的发生的几率将会显著升高。
产褥期女性:产褥中暑是产妇在产褥期特有的疾病。
产妇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后,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症状,一开始体温正常或略升高。核心体温持续上升达到38℃以上时,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四肢湿冷等情况,如不及时预防可逐渐发展为昏迷伴四肢抽搐,严重时可产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可出现心慌、恶心,有时伴有呕吐,偶有发热,常感全身疲倦无力、头晕、头痛,烦躁或头胀发热,注意力不集中,口渴、大量出汗,尿量减少。
产妇体温突然上升,皮肤干热无汗,关节肌肉有痛性痉挛,心率增快,呼吸急促、面色潮红、胸闷、口渴等症状。
产妇常常出现体温持续上升,可高达41~42℃,同时出现昏迷、谵妄、抽搐,常有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瞳孔缩小反射减弱或消失,脉快,呼吸短促、皮干无汗、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几小时内即可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而死亡。
若出现重度中暑时,体温过高时,可有心衰、肾衰等表现。
产褥中暑患者可并发产褥感染,如产妇有难产史、经阴道助产史,或曾有软产道损伤,或血性恶露多且伴有臭味,或产妇下腹部或子宫区有局限性压痛,则应想到产褥感染的可能。
产妇在高温环境下出现高热、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等情况,应考虑产褥中暑,应该及时就诊于妇科或急诊科,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需要与产后子痫、败血症等进行鉴别。
产妇在高温环境下出现高热、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等情况,应考虑产褥中暑,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及处理。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及器官受损的情况,应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头痛、口渴等)
发病之前进行了什么活动?(如外出、运动、劳累等)
居住环境温度及湿度如何?
出现症状已经有几天时间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发病早期可引脱水,出现血红蛋白升高、红细胞比积增加,血小板可正常,继而迅速下降。
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等。
产褥中暑的病人可能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横纹肌损害以及电解质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
观察心电图是否正常,检查止血、凝血是否正常,检查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参数是否正常,可作为判断器官功能的依据,判断中暑程度,以及是否出现器官衰竭的现象。
明确是否存在肝、肾功能异常,并且确定电解质是否紊乱,如果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以及电解质紊乱,可确定疾病。
可以确定心率是否异常,多数患者会出现窦性心动过速、ST-T段改变等现象。
根据发病诱因,患病产妇居住环境和产妇衣着过多,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口渴多汗、恶心、头晕、头痛、胸闷、心慌、乏力、体温上升、昏迷、瞻望、抽搐、呕吐等症状即可诊断产褥中暑。
产后子痫是指孕妇妊产后出现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全身强直,少顷即醒,醒后复发,甚至昏迷不醒的疾病,患者血压高,尿常规结果可有尿蛋白,有时也伴有肝肾功能损害。
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
产褥中暑的治疗原则是立即改变高温、高湿和不通气环境,迅速降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迅速降低体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主要方法有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
重视纠正脑水肿,可用甘露醇快速静滴降颅压。
采用盐酸氯丙嗪药物降温,氯丙嗪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基础代谢,降低氧消耗,并可扩张血管,加速散热。注意当血压下降时,停用盐酸氯丙嗪改用地塞米松。紧急时也可使用盐酸氯丙嗪加盐酸异丙嗪静脉滴注,体温降至38℃时,停止降温处理。
在降温的同时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注意补充钾、钠盐,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
出现心、脑、肾合并症时,应积极对症处理,心力衰竭用毛花苷治疗,呼吸衰竭用尼可刹米、洛贝林对症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该疾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应将患者置于阴凉、通风处,脱去产妇过多衣着,室内温度宜降至25%。用冷水、乙醇等擦浴,快速物理降温。按摩四肢,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已发生循环衰竭者慎用物理降温,以避免血管收缩加重循环衰竭。在院病人应该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尽快建立液体通路。
可以使用人参白虎汤加味,即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竹叶、薄荷、麦冬、白芍、当归、甘草。 加减法兼昏迷或抽搐者加全蝎、钩藤、石决明;兼呕吐、恶心者加藿香、半夏;汗出不止者加五味子、煅牡蛎;兼小便不利者加滑石;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
产褥中暑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死亡,需要患者定期复诊,出现并发症时及时复诊。
产褥中暑的患者如果症状较轻,治疗及时,预后较好。而体温过高,出现重要器官损伤且治疗不及时者,进而引发呼吸系统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可致使患者死亡。
在症状轻时积极补液抗炎治疗,多可恢复。如果延误治疗,体温过高,出现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水电紊乱、循环衰竭,不及时抢救可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本病复发的几率很小,但为避免复发可在出院后一周左右去医院复查。若有并发症出现,应及时复诊。
产褥中暑患者宜进食白粥、青菜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再逐渐增加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食物的摄入,中暑期间禁食羊肉等高热量食物。
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青菜,以后再逐渐增加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食物的摄入。
宜吃维生素及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多喝水。
忌吃大量油腻、辛辣食物,中暑时产妇会有体内上火现象,就不要再吃刺激类的食物,羊肉类高热量食物可以暂时先停止食用,等中暑的现象完全治愈以后再适当的吃这类食物。
产褥中暑患者应注意保持空气温度及湿度适宜,适当下床活动,以促进恶露排出。平时还应多喝水、勤擦浴、勤换衣服,保持大小便通常,减轻盆腔充血,并保持心情愉快。
夏天分娩的产妇,切忌包额头,也不能身穿长衣、长裤和袜子。住房必须通风凉爽,但应注意不让风直接吹在身上,以免着凉。
产妇的居室应通风换气,衣着要恰当,以舒适为度,以免影响散热。
如有中暑先兆的情况,应立即将产妇移到凉爽通风处,解开衣服。
多喝水,尤其要补充盐水。体温较高者应立即给予冷水、酒精擦浴,快速物理降温,大多轻症患者能得到控制。
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改变用药量。
产褥中暑患者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密切关注产妇恶露颜色、气味等,加强护理,注意监测体温。
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勤换衣物,勤换会阴垫。
产后及术后尽量避免便秘,便秘的加重会增加盆腔充血。
预防产褥中暑的措施主要在于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卫生教育,并能识别产褥中暑的先兆症状。破除旧的风俗习惯,使卧室保持凉爽、通风,产妇衣着、被褥适宜,避免穿着过多影响散热。
产后密切关注体温及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
产妇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温度及湿度适宜。
产妇衣服及被子均不宜过厚,以免影响散热,尽量穿透气宽松的衣服。
产妇应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洗澡、勤换衣物。
产妇应多喝水,保证适量水分摄入。
平时抵抗力差的患者注意多锻炼身体,可以每天进行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运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4331点赞
[1]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7.
[2]王凤茹.产褥中暑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1):178-179.
[3]王秀华.产褥中暑的诊断与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87.
[4]黄雯霞.由3例重症患者分析产褥中暑的防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07):42-43.
[5]郑阳.产褥中暑[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04):8-9.
[6]范春杰,王才.人参白虎汤加味治疗产褥中暑3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1997(01):17-18.
[7]赵书华.产褥期如何预防中暑[J].健康博览,2019(07):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