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蛲虫病被认为是人类最常见的蠕虫,感染人是唯一已知自然宿主,也是最常见的蠕虫感染。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通常见于照顾感染儿童的人,一些个体可能有感染重度或轻度的蠕虫易感性,与社会经济状态无关。外阴蛲虫病可表现为会阴部皮肤瘙痒、夜惊、噩梦、夜间磨牙、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药物治疗可痊愈。
外阴蛲虫病为传染病,蛲虫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为虫卵污染食物、衣裤、被褥、玩具及其他生活用品,手指接触导致指甲缝中沾有虫卵,虫卵多经手从肛门至口入而感染。外阴蛲虫病好发于生活在集体宿舍的学龄儿童、密切接触已经感染蛲虫病的青少年,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和营养不良或过度疲劳引起的免疫力低下容易诱发。
蛲虫头部可刺入肠黏膜,偶尔深达黏膜下层引起炎症及微小溃疡,但肠黏膜病变轻微。偶尔穿破肠壁侵入腹腔或阑尾,诱发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反应。蛲虫侵入后极少数女性患者可发生异位寄生,如侵入阴道、子宫、输卵管,甚至腹腔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蛲虫寄生于肠道,但雌虫于晚间爬出肛门外产卵,有时会爬入阴道、尿道。蛲虫的蠕动会引起外阴部瘙痒、睡眠不安等,如继发感染则会出现异常分泌物及尿道刺激症状。
住宿在集体宿舍,人员密集且人流量大,外阴蛲虫病好发条件中包含了居住拥挤且卫生不良的地区,集体宿舍人员密集易传播,且卫生清洁难以保持。
机体处于免疫异常状态时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
蛲虫病为世界性疾病,以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感染率一般城市高于农村。人是蛲虫唯一的终宿主,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人对该病普遍易感但以儿童感染率高,有家庭聚集性。
雌虫在肛门周围蠕动引起瘙痒,儿童用手搔抓时感染期虫卵污染手经肛门-手-口方式形成自身感染,易引起反复感染是蛲虫病需多次治疗才能治愈的原因。
虫卵污染食物、衣裤、被褥、玩具及其他生活用品而引起接触感染,是集体机构及家庭传播本病的重要方式。
虫卵可漂浮于空气中或附着于尘埃,经口鼻吸入而引起感染。
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幼虫再从肝门逆行入肠内发育为成虫而感染。
生活在集体宿舍的学龄儿童,集体宿舍卫生环境差,人员密集且入员流动大易出现本病。
密切接触入员中有已经感染蛲虫病的青少年。
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环境差的人群。
居住在贫困地区、经济条件差的人群。
外阴蛲虫雌虫的产卵活动所引起的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是蛲虫病的主要症状,尤以夜间为甚,可伴有夜惊、噩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异嗜症等。外阴蛲虫可引起阑尾炎、阴道炎、腹膜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肿胀,甚至穿孔等并发症。
会阴部和肛门周围奇痒,夜间尤甚。
儿童患者常有睡眠不安、夜惊、磨牙等表现,有时可有食欲缺乏、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患者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等表现。
患者还可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外阴蛲虫病会阴及肛门处有皮损者,可因瘙痒反复抓挠致皮肤出现出血、皮疹、湿疹、脱屑等,严重者可诱发细菌感染。
蛲虫引起阑尾炎者与细菌所致者症状相似,致阑尾堵塞,典型者为转移性右下腹痛。
侵入腹腔可致腹膜炎表现,往往形成肉芽肿,有时误诊为肿瘤,病理上见成虫和虫卵,轻度感染者可以自愈。
侵入尿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与遗尿。
侵入生殖道可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和下腹部疼痛不适,可有附件区的压痛。
外阴蛲虫可上行感染到阴道引起阴道炎。
还可以并发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输卵管肿胀甚至穿孔。
外阴蛲虫患者的起病症状常为外阴及肛门极度瘙痒,此时应及时到医院妇科和感染科就诊,并通过虫卵检查法、成虫检查等确诊,可与粪类圆线虫相鉴别。
自觉外阴及肛门皮肤瘙痒者应及时就医。
小儿出现夜惊、噩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带小儿就医。
有突发的转移性右下腹痛者应立即就医。
外阴蛲虫患者常因外阴及肛门处皮肤的瘙痒到妇科就诊,根据检查结果及排除了其他系统的疾病后,在医生的建议下转到感染科就诊。
有何症状?症状持续多久了?
患处皮肤有无瘙痒?夜间有无加重?
睡眠状态如何?
家人或密切接触者有无传染病史?
既往有无其它病史?
有无家族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根据雌虫的生活习性,于患者入睡后1~3小时可在其肛门、会阴、内衣等处查找成虫,反复检查大多可以明确诊断。
最常用的是棉签拭子法及透明胶纸黏贴法,一般于清晨便前检查,由于雌虫多不在肠道内产卵,粪虫卵检出率<50%。
体格检查可正常,患儿看上去正常,可有自身损伤,肛周皮肤脱落。在肛周可能看到蛲虫成虫,感染的特征表现是夜间或起床前肛周瘙痒,可有睡眠困难、食欲减退和(或)腹痛症状。
大便镜检可找到蛲虫卵。
患者会阴、外阴及肛门部位瘙痒,出现症状和体征尿频、尿急、尿痛、失眠、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时,应怀疑有外阴蛲虫病的可能。
患者入睡后可在肛门、会阴、内衣等处找到成虫,患者大便镜检可找到虫卵可确诊本病。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可表现为外阴奇痒、白带增多,还可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典型白带呈豆渣样或者凝乳块样,无特殊气味,白带检查找到假丝酵母菌即可确诊。外阴蛲虫病的症状和外阴引道假丝酵母菌病相似,在大便或外阴分泌物中找到虫卵可确诊,据此可鉴别二者。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毛滴虫侵入阴道而引起,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瘙痒,白带增多,可发送尿频、尿急、尿痛等,通过阴道分泌物或粪便检查出阴道毛滴虫可确诊。外阴蛲虫病的症状和滴虫性阴道炎相似,在大便或外阴分泌物中找到虫卵可确诊,据此可鉴别二者。
外阴蛲虫病驱虫治疗可快速、有效治愈,由于感染途径和生活史的特性治疗需重复1~2次。外阴蛲虫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就是口服驱虫药及局部皮损外敷药膏抗炎、止痒,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均应同时服药,以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和反复迁延不愈。
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为驱蛲虫的首选药物,噻嘧啶为广谱驱虫药,治愈率达94%,国内外广泛应用。由于蛲虫易于再感染及复发,因而服药2~4周后必要时应再进行一次治疗。另外,家庭成员与患者同时用药也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外阴蛲虫病也可用蛲虫膏、2%白降汞软膏、10%氧化锌油膏、3%百部酊药膏等涂于肛门周围,具有杀虫、止痒作用。
外阴蛲虫病无并发症的蛲虫感染做驱虫治疗预后良好,出现急性阑尾炎时对症治疗,以免产生不良后果。经过适当治疗,症状在几天内消失。外阴蛲虫病第一次服药的一周后到医院再行一次实验室检查,第二次用药后再行一次检查。
外阴蛲虫病能治愈。
外阴蛲虫病及时治疗、没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良好,不影响患者寿命。
外阴蛲虫病第一次服药的一周后到医院再行一次实验室检查,第二次用药后再行一次检查,治疗完成后如再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驱虫治疗期间忌食油腻食物及辛辣刺激食物。
宜保持饮食清淡,选择易消化的软质或半流质的蛋白质饮食。
保证每餐食的热量及营养的充足摄入。
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注意适当补充维生素。
外阴蛲虫病患者注意外阴及肛周的皮肤清洁、勤换衣物,换下来的衣物单独消毒,家属及密切接触者均应共同服药治疗。
注意肛周及会阴部局部护理,每次排便后应以温水或肥皂水洗净肛门周围,擦干局部涂以药物,每晚一次可止痒及减少自体重复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玩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剪短指甲、纠正吃手的不良习惯。
勤换内衣裤、被褥,特别是内衣、内裤应煮沸消毒。
睡前可戴手套,以免搔抓肛门周围引起皮炎、湿疹等。
严格遵医嘱服用驱虫药,一般在晨起空腹时服用,且剂量应适宜。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患者在服药期间,应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确定大便及分泌物有无虫卵出现。
外阴蛲虫病根据该病流行特点,单靠药物不易根治,需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发现集体性儿童机构或家庭内感染者应进行蛲虫感染普查普治,7~14日后重复查,对阳性者再治疗一次以消除传染源。要加强个人防护,对污染物品要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外阴蛲虫病尚无直接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托儿机构托管的儿童,家长及幼师应注意孩子个人卫生,每年带孩子到医院体检一次,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避免接触蛲虫感染患者。
对污染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衣服、玩具、餐具定期消毒。
饭前、便后勤洗手,加强个人卫生防护。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换内衣裤、床单,必要时煮烫消毒。
4609点赞
[1]窄秀凤.小儿皮肤病防治第2版[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111.
[2]周智.5+3"十三五"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第2版[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213.
[3](美)Michael D.Cabana编;黄国英主译.5分钟速查系列儿科5分钟速查[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4:444.
[4]黄象安著.传染病学供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新世纪第2版[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7:301.
[5]刘永梅编著.感染病临床诊疗与疾病控制[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163.
[6]连建奇,郎红娟,李沛主编.传染科专科护士手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05:2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