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放射病是指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较高剂量的外照射,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尽快脱离放射工作,并进行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本病预后良好,血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可恢复,染色体畸形、免疫功能低下需要较长时间恢复。
参照《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根据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诊断分为Ⅰ度和Ⅱ度。剂量阈值是参考的重要因素。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是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剂量限值的外照射所致。
长期受到外照射。
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受照射剂量超过剂量阈值。超过剂量阈值,即有长期连续或间断超剂量限值照射史,法定个人剂量记录显示平均年剂量0.15Gy以上,或最大年剂量0.5Gy以上,累积剂量达到或超过1.5Gy。
慢性放射病是一种慢性病,我国对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的临床诊治工作起步于50年代,有关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病例报道始于1963年。除前苏联和我国外,至今未见欧美和日本等国有关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的报道。本病患病率低,主要见于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
放射工作者:因长期受到射线照射而容易患此病。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以无力型神经衰弱症候群为主要表现,乏力、头昏、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易激动和心悸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性功能障碍、出血倾向及脱发。
参加放射工作前身体健康,工作一定时间后,首先出现神经衰弱症状,以后相继出现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的改变或症状,常伴有出血倾向或皮肤营养障碍。这些症状的消长又与接触射线相关。
首发症状以疲乏、无力、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及睡眠障碍为多见,随病情进展上述症状加重。同时伴随易激动、心悸、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表现。
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等原因引起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点、瘀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多为阳性。
多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减退,男性患者出现阳痿,女性可有月经紊乱史,表现为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痛经,严重者可有闭经、不孕。
患者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咯痰。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可继发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用抗生素疗效欠佳。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主要是造血组织损伤,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和骨髓的改变是本病的关键。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患者也可有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生殖等功能降低和物质代谢异常,这些脏器功能降低多见于较重病例。慢性外照射放射病也可同时伴有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和放射性白内障。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病程缓慢,且多数患者为放射工作者,故做好定期体检尤为重要,如果出现血象异常或相关症状,需积极进行治疗。
出现神经衰弱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外周血象异常及时就医。
受照射剂量超过剂量阈值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血液科就诊治疗。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否有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病史?
目前都有哪些症状?(如神经衰弱,皮肤黏膜出血,性功能改变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疲乏、无力、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及睡眠障碍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外周血多次动态观察证明造血功能异常,白细胞数自身对照有进行性降低,并较长时间(6个月以上)持续在4×10^9/L以下,或伴有血小板、血红蛋白降低。
骨髓增生活跃或低下;或有细胞生成不良或成熟障碍,提示有患此病的可能。
由于慢性外照射放射病临床症状多,阳性体征少,目前仍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所以必须根据超剂量阈值的照射史、受照剂量(含年剂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合健康档案进行临床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因素和疾病,方能作出诊断。根据以上诊断原则,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必须有明确的长期接触超过剂量限值(年剂量经常大于0.15Gy)且数年内累积剂量达到1.50Gy以上的历史。应详细调查病人接触射线的经历:射线性质、强度、工作条件、操作方法、防护条件、接触射线的实际工龄、同工种人员的健康情况,并估算出可能受照的剂量。
参加放射工作前身体健康,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神经衰弱、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的改变或症状,症状的消长又与接触射线相关。
造血功能异常,白细胞数较长时间(6个月以上)持续在4×10^9/L以下,或伴有血小板、血红蛋白降低。
认真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上述症状和相应实验室变化。
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功能、生殖功能、免疫功能降低或物质代谢紊乱。脱离射线和积极治疗后可减轻或恢复。
再生障碍性贫血系多种因素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应该与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鉴别。要点是后者有长期射线接触史;有过量和长期超年剂量限值的照射史;有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的临床表现,进行性的血液学变化;有稳定性和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率的增多;脱离射线接触和经治疗有所恢复为特点。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可合并感染和出血倾向,血液学特点是周围血表现一系、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大多增生活跃,少数病例增生减低,这些都很难与慢性外照射放射病鉴别,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两系或三系病态造血(出现异常细胞),部分病例最终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故曾命名为白血病前期。这些特点有利于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束臂试验阳性。但本病特点骨髓涂片检查,可发现巨核细胞数增多。而周围无血小板形成,慢性型女性青年多见。而慢性外照射放射病时,首发白细胞进行性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减少。由于慢性外照射放射病患者放射工龄一般较长,故常在中年以后发病。
缺铁性贫血有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或多量失血史,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及血清铁降低,血清铁结合力增加,骨髓铁减少或消失。经补铁治疗效果好。而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则没有以上变化,放射线接触史也可作为鉴别之一。
白细胞减少症可分化学药物和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前者有苯类有机溶剂和氯霉素、磺胺类、氨基比林、硫氧嘧啶等多种化学药物所引起,后者虽找不出明确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但可能与环境污染或不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病史等有关,检查染色体双着丝粒和环的畸变率不增多;白细胞减少与受射线照射时间、剂量无直接关系。
神经衰弱以兴奋性增高为多见,而慢性外照射放射病一般表现为兴奋性低下,如乏力、记忆力减退、嗜睡等。神经衰弱的生殖系统表现以遗精、早泄、阳痿多见,慢性外照射放射病患者以性欲减退、月经失调为主。植物神经检查前者以交感神经机能亢进为主,后者以副交感神经机能增强为多见。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症状之轻重和受照史相关,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数减少,染色体畸变率可能增多。
更年期综合征早期可表现类似神经衰弱或焦虑症的症状,但患者叙述症状时比较固执刻板,不易受劝说。疾病继续进展,焦虑紧张、忧郁、疑病等症状就日渐突出。本病无血液改变,与射线史也无关联。
过去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可根据病情按一般临床医学的经验和进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措施,现为了病人能尽快恢复,提出一些具体治疗措施供治疗病人时参考。
尽早脱离放射性工作,消除对疾病的顾虑,适度的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对头晕、头痛者可给予镇脑宁、天麻胶囊等中成药。失眠、多梦、睡眠障碍者用安定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药物,如舒乐安定、谷维素、脑复新。中药用酸枣仁、五味子、茯神、远志等。疲乏无力用五味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等。如恶心、食少、腹胀者用多种维生素、多酶片、健脾丸等。
轻者可给予肌苷片、辅酶A、维生素B12、叶酸,中成药可用参芪片、贞芪扶正胶囊。此外,丙酸睾丸酮、康力龙、复方皂矾丸也有一定疗效。长效丙睾肌内注射每周2次,可用2~3个月。贫血者可根据血清铁监测给予右旋糖苷铁。
男性性欲减退者用睾酮脂类治疗是基本选择,建议首选安雄或丙酸睾丸酮。中药可用肾气丸或左、右归饮加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可用强的松、阿塞松,用药时间较长者应注意副作用。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服用甲状腺片,剂量可根据症状和甲状腺功能检查进行调节。
可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胸腺肽加入10%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可使疲乏、无力等得以改善。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患者多见呼吸道,泌尿系反复感染,病原菌可见病毒、细菌、真菌,可根据细菌培养指导用药。但禁止用对造血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经观察大多有微循环障碍和血粘度增高,可给予复方丹参、黄芪注射液等药物以改善微循环。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的自觉症状以无力型神经衰弱症候群为主,单纯的药物治疗,自觉症状改善并不明显。通过适当的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
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医务人员可利用自身在患者心中的特殊地位,以简短的语言或某种药物使患者被动接受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安慰剂。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客观检查结果,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疑虑,成为患者心理依靠;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转移患者思想重心,使患者保持一颗乐观、健康的心态。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的预后尚不明确,是否能够治愈与患者病情有关,患者脱离射线后,机体对辐射损伤发挥着一定的修复作用,但要恢复至正常人的水平尚需时日。
本病是否能够治愈与患者病情有关。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持职业性放射病诊断书的患者每2年进行一次复查、诊断(第32条);确诊的职业性放射病者应每2年对其进行医学随访观察一次(第28条)。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的患者在饮食方面需注意合理控制总热量,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合理膳食,清淡饮食,注意营养丰富、均衡。
多食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新鲜水果蔬菜。
避免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患者病程较长,自觉症状顽固,易反复。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科学的、持之以恒的心理指导,使患者自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改善其不良情绪,振作精神,有自信,懂得关爱他人,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平时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机体体质。
合理膳食,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必要时建议患者更换职业,远离放射环境。
消除患者紧张感,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树立对疾病康复的信心,鼓励患者适当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重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
建议患者应尽早脱离放射性工作,或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复工时间。消除对疾病的顾虑,适度的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是由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引起,故做好放射性物质的严格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等,即可有效预防该病。
放射工作人员需定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及早发现病变,早期进行治疗。
放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明确身体健康状况。
普通人群需远离放射性物质存放区域,如需做放射性检查,则要严格配合放射科医生。
放射工作者在执行事先计划的超剂量当量限值的照射之前,应服用预防药物并做好必要的防护准备。
4346点赞
[1]姜恩海, 阎军, 陈子齐,等. GBZ105-2002《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研究概况[J]. 中国职业医学, 2003(6):37-41.
[2]王优优.卞华慧.陈炜博等.外照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放射病的诊疗专家解析[J]. 中国辐射卫生,2019.28(4).355-360.
[3]王玉珍.王秀娥.外照射慢性放射病与健康管理[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19(4).243.
[4]刘华江.刘玉龙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研究现状[J].辐射防护通讯,2016.36(5).10-13.
[5]刘强.王彦等.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患者的随访观察[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6):456-457.
[6]郭颖慧.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139.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