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妊娠合并急性肾炎,也常称为妊娠合并急性肾炎综合征,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少尿及氮质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多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妊娠合并急性肾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预防严重合并症,保护肾功能。妊娠期间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者极为罕见,发生率约为1/4万,因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是由于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所致,而在妊娠期间孕妇的免疫反应能力较低,故发生率较少。
妊娠合并急性肾炎的病因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大多为良性疾病,部分病例可发展为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
是造成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最主要原因,溶血性链球菌菌体作为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它既可通过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致病,又可通过原位免疫复合物生成致病。
由于基础疾病增加、环境条件恶化及滥用抗生素等原因,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发生较大改变,葡萄球菌感染、革兰阴性菌等都会造成病发。
是引起疾病的病因之一,而凝血是病变持续发展和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妊娠期长时间的生理代偿性肾小球高灌注和高滤过,可造成肾小球器质性损害,使原有肾小球病变加重,妊娠后比较容易发生肾小球硬化和玻璃样变。同样,妊娠期生理性高凝状态亦会加重原有肾小球病变,如发生肾内凝血,则更易使病情恶化。
疟原虫、孟氏血吸虫、罗阿丝虫、锥虫等感染到肾这个部位之后,也是会导致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因此,日常生活之中应重视对寄生虫的感染的预防。
这个疾病的形成和病毒感染也具有一定联系,如麻疹、水痘、乙型肝炎病毒等,以及EB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之后,也会导致患上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功能较低会导致身体患上慢性肾小球肾炎,尤其是伴有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的患者,一旦出现生活与工作无规律、劳累等之后就会诱发加重,导致患上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常是继发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近年来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明显下降。
四季均可发病,我国北方地区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故冬春季多发。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仅占肾小球疾病的1%~3%,临床上90%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发病前有感染病史,以急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多为散发,但亦可呈小规模流行。
易被病原体感染。
其他部位的链球菌感染,可能会造成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
高血压可能会影响肾功能。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妊娠合并急性肾炎,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少尿及氮质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可进一步合并急性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或高血压脑病。
血尿是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最主要症状。
浮肿是水钠潴留造成,多出现于患者组织疏松部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水肿。由于出现肺水肿的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等症状,故在早期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肺炎或心脏衰竭,从而贻误最佳治疗时间。
由水钠潴留造成,相关研究发现舒张压与液体潴留程度呈正相关。高血压会造成患者出现头痛、癫痫、视力下降等。高血压在2周左右即可自行恢复,极少数患者需要接受长期治疗。
发生在起病初期1~3周之内,尿量<400ml/24h。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还会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造成患者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者还能能出现贫血,原因与长时间血尿、血液稀释等因素有关。
该病病情严重者血尿素氮每日上升3.6mmol/L,血肌酐每日上升44.2μmol/L,当患者血肌酐水平大于309.4μmoL/L,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发病早期1~2周内,患者会突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烦躁、视觉障碍、抽搐、血压骤升、昏迷、脑疝征象、视网膜出血、视盘水肿等症状,患者脑水肿形成后会造成脑部缺氧严重。另外,急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水钠潴留,使患者病情更为严重。
心力衰竭一般出现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的1~2周内,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影增大、胸腔和心包少量积液等症状。另外,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急性肺水肿也会导致患者心力衰竭。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措施为防治水、钠潴留,控制循环血容量,从而达到减轻症状,保护肾功能,促进病肾组织及功能修复。所以早期及时就医十分必要,越早诊断治疗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预后越好。
如果有水肿、高血压等症状,随时就诊。
定期产检,如果肾功异常立刻进一步检查,对症治疗。
已经确诊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者,应立即就医。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优先到产科、肾内科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有水肿?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症状持续时间是多久?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水肿、高血压、血尿、少尿或无尿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族中是否有相同症状出现?
妊娠期应动态观察血压、蛋白尿、水肿、贫血、肾功能及胎儿胎盘功能,一旦发生严重高血压、肾功能急剧恶化,应立即终止妊娠。
由于肾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以及临床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并不敏感,通常选用内生肌酐率、血浆肌酐和血尿素氮浓度来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功能,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亦可较敏感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可以准确了解肾脏动力学情况,研究证明妊娠后特别是孕20周后肾动脉血流流量增加,28周后达高峰并维持较高水平直至分娩,但外周阻力指标S/D、PI、RI较非孕期无明显变化(P>0.05)。
明确有无尿液异常,该病会有尿液比重增高、尿少、尿沉渣有许多红细胞及管型,抗“O”滴定度>300UTodd,这些现象易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混淆。
根据链球菌感染后发生水肿、血尿、蛋白尿等症状,诊断多无困难。一般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至少是以下列三项特征中的两项为依据:
对链球菌胞外酶的免疫反应、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抗辅酶I酶、抗玻璃酸酶,有一项或多项呈阳性;
血清C3浓度短暂下降,肾炎症状出现后8周内恢复正常,症状不明显者必须详细检查,特别应反复检查尿常规方能确诊;
在咽部或皮肤病变部位,检出可致肾炎的M蛋白型β溶血性链球菌A组。
在妊娠期血压升高的孕妇中,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外,还有慢性肾炎合并妊娠。主要的鉴别点在于慢性肾炎合并妊娠的患者往往会有肾炎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先有蛋白尿、肾功能的损害,然后出现血压升高,结束妊娠以后肾功能损害和蛋白尿依然存在。
常有明确的肾缺血(如休克、脱水)或使用肾毒性药物(如肾毒性抗生素)等诱因,临床上以肾小管损害为主(尿钠增加、低比重尿及低渗透压尿),一般无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
患者常突发或急骤出现无尿,但无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B超、膀胱镜检查或逆行尿路造影可证实尿路梗阻的存在。
常有明确的用药史及药物变态反应(低热、皮疹等)、血和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
对于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人要结合多种治疗,积极控制患者的血压、利尿、抗感染、治疗高钾血症抗心衰、透析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需要给予全面的监测手段,适时终止妊娠。
在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2周,若水肿、血压、血尿的症状得到缓解后,患者可进行下床活动,3个月内嘱患者勿从事重体力劳动。
病症早期应严格控制水、蛋白质以及盐分的摄入量,饮水量应按照患者具体的尿量来确定,蛋白质和盐分的摄入应在保证人体能量补充的同时,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妊娠期首选呋塞米,此外,还应重视血管张力的控制,增加肾脏血流量,进而达到利尿的目的。治疗中切忌使用渗透性利尿剂,避免血流量的增加加重心脏的负担。
在降压治疗中应首先考虑使用硝苯地平,该药物对1级高血压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若患者症状为高血压伴水肿,则应联合使用呋塞米。
若患者有前驱感染或病灶细菌培养呈阳性,应对患者开展积极的抗生素治疗,通常治疗中选择青霉素或阿奇霉素类抗生素。
若患者出现心力衰竭,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为患者行利尿、强心以及扩张血管治疗,从而达到减轻患者心脏负荷的目的,严格控制钠的摄入。
减少高钾食物的摄入,治疗中可使用利尿剂。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可采用葡萄糖联合胰岛素进行治疗,但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药物用量,避免对血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于病情恶化、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行透析治疗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该病是一过性的疾病,不需要长期透析。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轻者可治愈,重者一般存在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多种并发症,若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会导致预后不良。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可以治愈。
急性肾小球肾炎若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化验指标正常后,需要定期复查尿常规、生化指标、肾功能、血压等指标。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治疗原则以控制感染、对症治疗为主,但若没有对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患者蛋白质、维生素缺乏,可能引发肾衰竭,严重影响预后,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故对于患者饮食方面指导十分必要。
食物以瘦肉、牛奶、鸡蛋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为主,严格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通常不能多于30g。对患者摄入蛋白质严格限制的同时,保证患者身体热量的供给,由营养科根据患者情况安排每日饮食热量摄入。
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碳水化合物占饮食总摄入量的70%,通常每天控制在300~400g,促进组织修复。
限制每日的水分摄入,若急性期患者伴有水肿、少尿症状,应将每日水分摄入量控制为前一天出水量增加500ml。
定期根据患者电解质检查值调整营养需求,以免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症患者减少高钾食物的摄入,如橙、坚果,因利尿低钾者合理补钾;钙磷代谢紊乱的肾炎患者,注意高钙、低磷饮食;根据患者水肿、血压程度限制钠盐的摄入,急性期盐摄入量为每天小于3g,待血压稳定、水肿消退后放宽钠盐的摄入,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急性期控制食物中脂肪含量,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
补充维生素与适量的微量元素,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青菜,这些食物有利于增加血管通透性。
避免予患者进饮浓茶、麻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肾脏。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需要进行系统的治疗,同时患者还要注意日常生活管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和作息习惯,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需要注意的是,寒冷的情况下患者肾小球痉挛的可能性会大幅度提升,潮湿的环境会促进溶血性链球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要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
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好的保证治疗效果。在发病初期可能会伴随水肿、血压升高、排尿减少等症状,在此阶段要限制食盐摄入量,进食少盐、无盐的食物,并对饮水量进行限制。随着症状缓解,再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急性期的前1~2周,患者要更多的卧床休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有效地降低心脏的负担,改善肾脏的血流量。
动态观察血压、蛋白尿、水肿、贫血、肾功能及胎儿胎盘功能,如妊娠顺利,应在孕32周住院观察。
患者在病痛折磨以及心理压力共同作用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会面临较大的心理负担。为了更好的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寻求心理指导,通过与医生和朋友的沟通,消除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不良心理,从而为治疗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出现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者,应限制蛋白质入量,并应尽可能给予优质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等),以达到既减轻肾脏排泄氮质的负担,又保证一定营养的目的。
要观察呼吸频率、有无胸闷、是否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
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出现于感染后,特别是链球菌感染。对于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关键。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细菌等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
妊娠期孕妇要定期做好产检,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产检时要详细询问孕妇的既往病史,包括慢性肾脏病史、高血压病史和肾炎病史、感染史。
由于大部分的妊娠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是继发于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所以对于扁桃体炎等容易继发肾炎的前驱感染要积极治疗,皮肤感染等感染灶的处理得当,彻底消除残存病灶。
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注意天气变化,防止受凉。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出现疾病时积极面对,早期诊断及治疗,加快恢复。
药物应用慎重,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
4459点赞
[1]谢幸,孔北华.妇产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0-73.
[2]蔺莉.妊娠合并肾脏疾病的分类及诊治特点[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10):723-72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