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是由EB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以咽炎、淋巴结肿大、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EB病毒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DNA病毒,呈球形,在淋巴细胞中复制。EB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唾液传播。人是该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免疫在EBV感染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免疫能力低下者易患EB病毒感染。
增殖性感染,增殖性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早期抗原、EBV衣壳蛋白和EBV膜抗原。
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表达的抗原有EBV核抗原和潜伏膜蛋白。
EB病毒的宿主为人类及某些灵长类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唾液传播。90%以上的成人都有病毒抗体。EB病毒通常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淋巴细胞,受染的淋巴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反复感染。
EB病毒感染主要是由于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没有良好的安全卫生习惯。如喂幼儿时采用口对口喂食方法或者是亲吻宝宝等都有可能导致EB病毒的感染。人体感染EB病毒感染后,病毒首先在口腔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之后进入血液并随之转移扩散至全身,可能造成全身性感染,也可能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
秋冬初春季节,空气质量差。
家属经常口对口亲吻幼儿或者经常口对口喂养幼儿。
因身体防御能力差、心理压力大、过度疲劳等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
EB病毒感染多见于秋冬、初春季节,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有传染性,90%以上的3~5岁幼儿曾感染EBV,绝大多数幼儿表现出无症状感染。性别差异小,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经唾液等密切接触途径传播
不正确的喂食方法是引起EB病毒感染的一大重要病因。
免疫力低下患者EB病毒可逃避宿主免疫,引起感染。
EB病毒感染常累及呼吸系统,出现咽炎、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根据病程进展与症状,可分为潜伏期、感染期与恢复期。部分患者表现为消化、皮肤等系统的受累,严重者甚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EB病毒通常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当EB病毒感染时侵入口咽部,引起炎症。
EB病毒感染后发热是因为感染后机体白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使机体体温升高。
EB病毒感染后主要侵入淋巴细胞,导致淋巴结肿大。
此期为潜伏期,一般为4~7周,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乏力。
此期为感染期,病毒扩散至全身,可能出现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
此期为恢复期,一般2~4周,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
EB病毒感染累及消化系统后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EB病毒感染累及皮肤后会出现皮疹症状。
EB病毒感染累及神经系统后可出现头晕、脾气焦躁、易哭闹等症状。
EB病毒感染可引起脾大,甚至脾破裂,常继发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感染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嗜伊红细胞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EB病毒感染可出现自限性肝炎,轻度肝酶升高,一般不会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EB病毒感染可出现肾炎,检查可见蛋白尿和镜下血尿。
EB病毒感染可出现呼吸系统受累,出现病毒性肺炎。
EB病毒感染可出现心血管系统受累,出现病毒性心肌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患者青春期初次感染EB病毒后发病,预后通常良好。
多见于5~12岁儿童,多见于非洲地区,好发部位为颜面部。EB病毒重度感染可引起伯基特淋巴瘤。
鼻咽癌是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在东南亚地区常见。
EB病毒感染会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该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某种蛋白结合,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神经系统并发症少见,可出现病毒性脑膜炎,尤其以小脑炎多见、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面神经麻痹等。
EB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有头疼、乏力等,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4~7周,大多数患者以咽炎、发热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就医,很容易与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需作进一步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若患者遵医嘱服用上呼吸道感染药物未见明显好转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
若出现头晕、脾气暴躁、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感染内科。
累及皮肤出现皮疹可去皮肤科。
出现头晕、脾气暴躁、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应该去神经内科。
患者发烧有多少摄氏度?持续多久了?
患者有没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者皮肤有没有起皮疹?
发病前患者有无乏力、头疼不适?
平常饮食习惯怎么样?
血常规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生化学检查可有转氨酶升高。
血清EB病毒DNA阳性可确诊EB病毒现症感染。仅淋巴细胞EBVDNA阳性提示潜伏感染或感染恢复期。
血清抗IgM抗体阳性、抗NA抗体阳性提示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IgM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00可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
核酸杂交检查阳性,说明组织样品中存在病毒核酸,证明病毒感染的存在。
结合患者出现的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以及血液中EB病毒DNA检测阳性即可确诊。
上呼吸道感染也会出现发热、咽炎,但是在服用退烧药之后会退烧,病程较短。而EB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为持续性,另外EB病毒感染还常伴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EB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抑制EB病毒的增殖,以及对发热、皮疹等进行对症治疗。EB病毒感染绝大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病变、病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可以考虑加用糖皮质激素。
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为抗病毒核苷类广谱药物,可抑制病毒的复制增殖,主要用于治疗因免疫能力低下引起的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可以加用抗生素治疗。
此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本病的典型症状有发热,而且是持续性发热,对退烧药无效,所以多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退热,如酒精擦拭以及调节病房温度与湿度。
95%的成人体内有EB病毒的抗体,90%的幼儿曾有EB病毒无症状感染。本病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可完全自愈,仅有少部分的患者因EB病毒的重度感染或免疫力低下而出现其他并发症或转为慢性EB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患者通常能治愈。
治愈后对患者寿命不影响。
EB病毒感染严重者可能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遵医嘱一个月后复诊,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检查项目,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出现。
EB病毒感染常见于体质差、免疫力低下者,饮食上应加强营养,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营养要全面。EB病毒感染可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所以饮食上多吃含铁的食物以及维生素。
饮食上忌挑食,营养应该全面,粗细营养均衡搭配。
优质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都需要补充,以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如豆制品、海产品、橙子等。
多吃含铁益气补血类食物,如红枣、桂圆等。
EB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所以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管理,树立正确的安全卫生观。对于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密切关注,加强护理。
不口对口喂食幼儿,尽量避免亲吻幼儿,用公筷,不共用餐具等。
幼儿饮食用具定期消毒。
幼儿加强全面营养,多运动,加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密切关注幼儿体温变化,多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降温。
出现皮疹的幼儿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感染。
EB病毒感染者通常会出现食欲不振、肌肉按压痛等不适症状,患病幼儿可能因不适而哭闹不停,此时家属需要耐心呵护,耐心开导。
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等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所以发生EB病毒感染者病情严重时不能拖延,愈合者也需要定期复诊。
EB病毒有亲吻病毒之称,再加上幼儿免疫力低下,所以应尽量避免亲吻幼儿,幼儿的饮食习惯应安全科学卫生,切勿口对口喂食。EB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效治疗,预防重于治疗,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可有效的预防EB病毒感染。
对于EB病毒感染好发的地区以及好发人群,如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应早期进行核酸检测以检查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幼儿饮食用具要专人专用,并且定期消毒。
禁止家属口对口喂食,尽量避免亲吻幼儿。
家里吃饭用公勺公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056点赞
[1]陆萍,庄丹燕潘婕文儿童EB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5):574-577.
[2]苗彦,林棱,姚瑾等.60例成人EB病毒感染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10):38-40.
[3]翁心华,张婴元等.传染病学.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933-314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