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结构差异较大,发育尚不完善,食管较短小,且没有明显的屈曲度,胃内容物反流的防御机制尚不成熟,容易发生胃内容物反流现象,主要以反复呕吐、喂养困难、反复呼吸道感染、窒息为临床表现,常发生在白天餐时或餐后。
许多婴儿早期有轻度的反流,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一岁时多可自然缓解,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
是指伴随有临床症状并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的胃食管反流,为病理性反流,称为胃食管反流病。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由于存在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低下、食管清除能力较弱等生理特点,导致约70%~85%的新生儿在出生后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好发于早产儿、食管下端括约肌异常的新生儿,喂养不当时容易诱发。
食管括约肌压力低下、长度不足、短暂性食管括约肌松弛,使食管括约肌蠕动的第一屏障功能减弱,不能有效地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
食管蠕动功能障碍或协调性降低时,食管括约肌蠕动的第二屏障功能减弱,继发性蠕动波减弱,反流的食物继续上溢。
食管裂孔疝、食管闭锁患儿术后、某些激素的影响,尤其是常见的新生儿窒息等易出现胃食管反流。
喂养不当、体位的不适当安置、喂养时哭吵等原因,造成腹压增大,都会增加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发生的概率。
哺乳时不注意少食多餐,哺乳后未拍奶嗝等会增加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发生的概率。
由于解剖生理特点,胃食管反流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最多,发病率约占50%。婴儿期胃食管反流可以发生在生后最初几周内,40%的正常新生儿可出现胃食管反流,早产儿发生率更高,达80%~85%。婴儿期胃食管反流最常见于4~6个月的婴儿,一般3个月以内婴儿有50%每天都会出现反流,4个月婴儿发生率在66%以上,到一岁时仅有5%婴儿每天会出现反流。总之,40%左右的健康婴儿每天会出现一次以上的反流,但并无病理学改变。
胎龄越小,胎儿消化系统的协调功能越差,胃肠激素水平也相对较低,早产儿的胃排空能力与足月儿相比是延迟的,而且早产儿的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非常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的现象。
食管下端括约肌由环状肌组成,通过神经肌肉作用保持一定张力,静息时有一定压力,使下端食管关闭,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当此肌肉功能缺陷时,则发生胃食管返流。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与反流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并发症等有关,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主要表现有反复呕吐、嗳气、咳嗽等,严重者有吞咽困难、贫血,有部分患儿反流物误吸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症状多在生后6周内开始,至18个月时约有60%的患儿症状消失,其余30%持续存在某些症状直至4岁。约5%有症状的患儿发生食管狭窄,该部分患儿如果未治疗,其中5%患儿死亡,多死于营养不良与吸人性肺炎。
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90%以上的患儿。生后第一周即可出现,表现为溢乳、轻度呕吐或喷射性呕吐,呕吐较顽固。
80%的胃食管反流患儿出现体重不增,以致营养不良,体重常在普通人群的第10百分位以下。
可有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食管气管瘘、唇腭裂、心脏畸形等。
频繁的胃酸反流可致食管炎,患儿表现为咽食困难、不安、易激惹或拒食、流涎,如发生食管糜烂或溃疡,可出现呕吐及便血,导致缺铁性贫血。
呕吐物被吸入,可致肺部并发症,可引起窒息、呼吸暂停、发绀,可突然死亡,或引起呛咳、夜间痉挛性咳嗽,导致反复发作性气管炎、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反流可造成支气管反射性痉挛、反复发作性咳喘。有的患儿呕吐并不严重,夜咳等肺部症状为仅有表现,胃食管反流治愈后,肺部症状随之消失。
患儿出现哺乳后溢奶、呕吐、突然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时,建议到新生儿科就诊,并进行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消化道腔内压力测定、消化道内镜等检查来确诊,注意与新生儿消化不良等疾病相鉴别。
新生儿出现哺乳后溢奶、呕吐等症状,调整体位及喂养方式后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新生儿出现溢奶、呕吐等症状,突然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需立即就医。
大多患儿优先考虑去新生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呼吸困难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等。
患儿的年龄是多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外溢奶、喂养困难等)
患儿日常喂养姿势、喂养环境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24h食管动态pH监测是最有效的手段,其中pH<4的总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目前应用最广。除总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外,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分钟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对临床诊断也具有很大价值,参考多个指标,可降低漏诊率。该检查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新生儿出现胃食管反流,多伴有食管下段括约肌部位压力变化,食管压力测定主要测下端食管括约肌的压力,分析下端食管括约肌的功能状态,广泛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的诊断。采用单孔聚氯乙烯测压管进行测压,长度为80cm,新生儿用外径0.3cm,内径0.2cm的导管,管上标有刻度,管端封闭,距管端0.5cm处开一直径0.1cm的侧孔。检查前禁食4小时,测定前半小时口服水合氯醛或肌注苯巴比妥。
消化道内镜检查可直接评估食管黏膜损伤的程度,并可做活检及扩张已发生狭窄的食管,但这是一创伤性检查,新生儿和婴幼儿难以接受,一般不对新生儿做此检查。
食管钡餐透视不但能明确反流是否存在,而且能直接观察到反流形式,估计反流量,是检查食管功能最有用的诊断方法,简便易行。可观察钡剂从胃反流到食管,同时可观察食管有无缩窄、是否并发食管炎,需注意5%稀钡剂量应与平时进食量相等。应连续观察5分钟,有3次以上反流才能肯定诊断。反流到食管下端即有诊断意义,如达食管中段或上段则意义更大。检查时头低位,腹部加压可提高检出阳性率。
为无损伤性检查,可见食管下端充盈,胃与食管之间有液体来回流动,常作为该疾病的筛查检查。
用胶体硫酸锝与牛乳混合喂人后做扫描检查,可测出食管反流量,并可观察食管功能。此法灵敏度高,只要吸入0.025ml就可用闪烁摄影检出,证实呼吸道症状与胃食管反流有关。
典型的反流表现:新生儿出现呕吐、溢奶等。
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当24h平均反流周期数>51.50次,反流持续时间≥5分钟的次数>2.25次,最长反流时间>15.45分钟时,可诊断为新生儿胃食管反流。
新生儿消化不良患儿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但多为功能性的,不伴有食管黏膜破损,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常伴有食管黏膜损伤。
患儿可出现呕吐,但多为喷射性呕吐,且可扪及腹部肿块,伴有患儿体重下降。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一般不伴有体重下降,此外,可通过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明确鉴别。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患儿需及时进行治疗,原则上以非药物保守治疗为第一步,且贯彻整个治疗过程。当保守治疗不能缓解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保守治疗无效和(或)伴有各种并发症时,考虑手术治疗,一般治疗3~7天可痊愈。
H2受体阻滞剂选择性抑制胃壁细胞组织胺受体而抑制胃酸的分泌,适用于轻、中度胃食管反流的治疗。针对婴儿的研究显示,雷尼替丁能使患儿胃液pH值升高。质子泵抑制剂虽已证实有效,但在美国因未经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应用,新生儿期慎用。
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促进食管蠕动,清除、增强胃的排空而减少反流,但不能减少贲门一过性松弛的发生。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与胃动素受体结合,刺激胃窦部收缩而促进胃排空,常用小剂量分3~4次口服或静脉给药,目前针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有较好疗效。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除了抗多巴胺作用外,还具有胆碱能和中枢性止吐作用。多潘立酮也属这一类药物,它不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一般无椎体外系副反应,但在小婴儿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亦可入脑而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新生儿慎用。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属苯酰胺类药物,代表药为西沙必利,通过兴奋肠道肌间神经丛5-羟色胺受体起作用,能释放乙酰胆碱,促进全胃肠道的动力。小剂量西沙比利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反流指数,但不能完全抑制反流,合用西米替丁可增加其生物利用度,但忌与红霉素等合用。作为全消化道促动力药,该药可用于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
适用于胃食管反流引起食管糜烂、溃疡者,此类药物可覆盖在病变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保护黏膜免受胃酸等侵蚀,促进炎症修复与愈合,但一般不单独用于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新生儿期可选用蒙脱石粉剂。黏膜保护剂的疗程一般为4~8周。
绝大多数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患儿经体位疗法、饮食和喂养调整以及药物治疗后痊愈,但内科治疗6~8周无效,有严重并发症、严重食管炎,伴溃疡、出血、狭窄,或发现有解剖异常、有严重呼吸道并发症、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可考虑外科手术。Nissen手术又称胃底折叠术,手术方式为将胃底弯曲,围绕腹段食管和胃食管连接部,使其代替功能不全的食管下段括约肌起到防反流的作用。
为指导正确喂养方法,纠正喂养姿势,人工喂养者应注意避免吸吮时进入气体。注意进食勿过饱,喂奶后将患儿头部直立,并小心拍背使患儿打嗝,放置时头部抬高30~60度,仰卧位,睡眠时保持左侧卧位及上体抬高。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患儿通过喂养方式的调整、及时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经过正规治疗后基本都能治愈,但发现部分胃食管反流患儿长大后,发生年长儿及成人胃食管反流的机会更大。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儿于出院后每个月到医院复查,主要进行消化道压力测定、食管钡餐造影等,检测结果无异常后可每六个月复查一次。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患儿以稠厚饮食为主,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睡前两小时不予进食,避免进食时吸入空气等。
患儿术后应禁食4~6小时,开始可采用鼻饲法喂养,鼻饲喂养时应缓慢、稳定,避免患儿出现吸吮过急的情况,然后逐渐过渡到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
在配方奶中添加谷物等方法使食物黏稠,并用十字切开的奶嘴,可以减少呕吐,但对有并发症的患儿要慎重,因为稠厚食物可使反流发作的持续时间延长,增加食管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所以在采用稠厚饮食前要进行风险性的评估,并告知家长要掌握食物合适的稠厚度。
对怀疑食物过敏的小婴儿,可尝试给予1~2周的水解蛋白。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患儿的护理以改善患儿呕吐、溢奶的症状为主,保证患儿正常生长发育,还应及时观察病情,预防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窒息等并发症。
家长应了解用药方法,以及用药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按医嘱给药,并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用法剂量,不能吞服时应将药片研碎。多潘立酮应饭前半小时或睡前口服,服用西沙必利时,不能同时饮用橘子汁,同时加强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出现心率加快或心律不齐时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若患儿出现呕吐症状,家长应采取少量多次的哺乳方式,尽可能避免患儿哭闹,并将哭闹原因查明,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胃食管反流加重。
家长可对患儿进行抚触,抚触能促使婴儿消化系统得到改善,增加胃液素等激素释放量,对胃肠蠕动进行促进,进而增加患儿体重。抚触通常选择在患儿清醒、舒适,以及安静状态下进行,若发现患儿有面色改变、哭吵、呕吐等现象出现,便要及时停止,并对其加强观察。
加强患儿皮肤护理,将呕吐物及时擦拭干净,并为其更换洁净衣物,确保皮肤处于干燥、清洁状态,避免皮肤刺激、发红。
一旦发现患儿面色苍白或者发绀,心率减慢,便要及时对呼吸道进行清理,确保其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对患儿口腔黏膜变化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将反流物刺激引发的不适感减轻,对鹅口疮进行有效预防。注意监测患儿反复呕吐、嗳气、咳嗽等症状,如果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为新生儿的常见病,重视妊娠期护理,避免早产儿的出生,正确喂养,是预防该疾病的主要措施。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常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发病率可高达80%~85%,对于新生儿胃食管反流,B超常作为首选的筛查方法。
采取持续30~45度的高斜坡卧位并左右交替体位喂养,喂养后拍奶嗝,控制反流。
喂养时避免过饱,少食多餐,避免哭闹等,可有效的预防新生儿出现胃食管反流。
4938点赞
[1]史丽峰.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9(23):154-156.
[2]黄旺金.体位疗法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效果观察[J].护理经验,2017,39(7):1108-1109.
[3]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619-622.
[4]丁淑贞,倪雪莲主编;吴建华,马丽梅,王京等副主编.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1):113-1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