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腺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癌。多为单发,常发病于40~60岁人群,可由腺瘤恶变而来。组织学上可见腺瘤-腺癌转化及腺癌中的残存腺瘤组织,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等。通过手术及必要的放化疗等积极治疗,预后较好,病情恶化可影响患者生命。
十二指肠腺癌根据大体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类:
降部小弯侧多发息肉样隆起,表面充血、水肿、质硬,触之易出血。
降部溃疡边缘不规则,基底黄白苔伴出血。
呈环状分布,溃疡病灶横向扩展可致十二指肠环形狭窄。
此类患者病灶呈浸润型分布。
对十二指肠腺癌,目前临床上病因不甚清楚,可能与胆汁和胰液分泌的某些物质,如石胆酸等有关,生活环境的影响等都容易导致病情的产生。好发人群为40~60岁人群,男性偏多。
包括一些急性、慢性的十二指肠炎,这个炎症长期反复的发作,容易导致上肠黏膜细胞发生癌变。
由于溃疡长期反复,经久不愈合,易刺激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
比如熬夜或者是劳累,吃一些生冷刺激辛辣的食物以及大量的饮酒、吸烟,这些有可能是十二指肠癌发生的一些病因。
长期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如辐射等,容易诱发。
长期服用刺激性的药物使人体出现异常,容易诱发。
十二指肠腺癌的发病率占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发病率偏低,占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80%。
十二指肠腺癌的好发人群为40~60岁人群,男性偏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逐渐衰弱,同时40~60岁的人群年龄过大,男性易喝酒,因此发病率较高。
十二指肠腺癌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或仅有上腹不适、疼痛、无力贫血等,其症状、体征与病程的早晚及肿瘤部位有关,同时还可能产生器官远处转移的并发症。
十二指肠腺癌早期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典型症状。
十二指肠腺癌中期,随着病情的进展,黄疸和肝功能损害,也可能是由于压迫末端胆管引起的,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频繁的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是由于十二指肠乳头的侵犯,或是肿瘤阻塞肠腔而引起的十二指肠梗阻引起的。
十二指肠腺癌晚期,如果发生肿瘤坏死出血,吐血、大便发黑甚至上消化道大出血,都会导致失血性休克。
压迫或侵犯膈神经,引起同侧膈肌麻痹。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压迫上腔静脉引起面部、颈部上肢和上胸部静脉怒张、皮下组织水肿、上肢静脉压升高。
消化道大出血在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包括溃疡、血管畸形和胃底静脉曲张等等,表现为呕血或便血的,临床上建议完善血常规、胃镜、肠镜检查等积极寻找出血点。
出现十二指肠腺癌症状,应去肿瘤科进行就诊,可以做肿瘤标记物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大便潜血试验等检查。应注意与胰头癌、胆管癌等进行鉴别诊断。
出现腹部胀痛、恶心等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引起消化道出血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选择去肿瘤科就诊。
身体出现什么不舒适的症状?如(上腹部疼痛、厌食、恶心)
有无十二指肠疾病史?
出现症状多久了?
有无药物过敏史?
曾接受何种治疗?效果如何?
肿瘤标记物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是比较常用的,一部分病人明显升高,在根治性切除原发灶后降至正常,复发时会再次升高,这种情况具有监测意义。肿瘤标记物正常不能说明没有癌,肿瘤标记物升高也不能证明一定是十二指肠癌。
肿瘤可表现为息肉型、浸润型及溃疡型息肉状,肿块质地柔软。肿瘤边缘呈堤状隆起,较硬,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时,可阻塞十二指肠腔致十二指肠腔发生狭窄和梗阻。
大便潜血可为阳性。
可以清楚的观察十二指肠管壁以及黏膜的侵犯情况,还能观察肿块大小等。
可以有效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及形态、范围等,可以取材活检,进行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增强ct可以清楚地观察患者肿块密度、范围以及器脏的解剖位置关系等,同时还能清楚地观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通过B超检查,可以观察肿块大小、质地以及转移情况。
通过此项检查,可以了解患者肿瘤的血供情况。
十二指肠腺癌早期无特殊症状、体征,主要根据临床及辅助检查,其中大便潜血检查为阳性及肿瘤标记物阳性结果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确诊需要胃镜或十二指肠镜下取组织病理学检查。
十二指肠癌可有黑便、贫血、消瘦、黄疸或十二指肠梗阻症状,严重的后期就不明了,全身继发中瘤的症状。胰头癌最多见的是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虽然有自觉痛,但并不是所有病人都有压痛。
胆管癌的早期症状一般是黄疸,黄疸是最早期症状。尿黄、巩膜和皮肤黄染,还可能会产生腹胀、纳差、右上腹不适,甚至厌油腻等,但十二指肠腺癌一般不会有厌油腻的症状。
十二指肠腺癌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根除治疗,切除病灶。手术恢复较好的同时,可以辅助化疗药物来对病情进行相应的控制,治疗周期为5~9月。
对于术后及无法手术的病人,均需进行必要的化疗,有利于生存期的延长。一般用于中晚期的患者,可以起到抑制肿瘤生长,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可以使用奥沙利铂、紫杉醇、异长春花碱来进行化学药物治疗,从而进一步缓解病情的进展,避免术后复发。及时规范的治疗效果一般还是比较好的。
早中期和部分晚期患者可以采取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保留幽门和不保留幽门两种基本术式,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和生长情况加以选择。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效果,创面小,并发症少,手术死亡率低,并且治愈效果比较好。主要适用于早期癌。
适用于高龄人群,并且肿瘤位于乳头部,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以通过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来进行缓解治疗。
主要适用于病灶靠近胃出口以及十二指肠球部的患者,适用于早期患者,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属于辅助性治疗,对于手术切除后的患者适用。有病灶残留患者,术前进行放疗,可以缩小肿瘤,提高生存率。
十二指肠腺癌可以采取中药调理的方式来配合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早中期患者,配合其他的辅助治疗,减轻晚期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若患者因自身问题以及肿瘤部位不宜手术,可以进行内镜治疗,通过内镜放入十二指肠支架等方式进行缓解消化道梗阻或止血。
十二指肠腺癌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恢复较好,部分患者有望治愈。若病情发现较晚,通常预后不良,容易复发。
十二指肠腺癌如果早期及时根治性手术配合必要的放化疗,有望彻底治愈,即使是晚期患者也可以通过长期的规范化治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十二指肠腺癌的存活率比较高,主要因为早期相对胰腺癌容易发现,而且侵犯血管的概率比较低,故其手术切除率比较高,有报道在70%以上,根治性切除后配合必要的放化疗有望长期生存。
十二指肠腺癌术后3个月建议复诊,复诊时做实验室检查比如血常规、肝功、肿瘤标记物、CT检查(肺及腹部)、核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术后超过一年,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
十二指肠腺癌患者饮食应少吃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补充膳食纤维素,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禁忌辛辣,防止影响病情恢复。
禁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脂肪含量过高加重胰腺的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多吃一些含维生素高的食物,例如新鲜的蔬菜、水果,有利于病情恢复。
保证饮食的卫生,避免刺激十二指肠导致感染,加重病情的产生。
十二指肠腺癌患者,要注意术后的日常护理。平时适当锻炼身体,注意营养的均衡,保持情绪稳定,多摄取粗纤维食物等。
饮食上建议营养丰富而且易消化,如果有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便秘、腹泻、腹胀等,建议服用多种消化酶配合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定时监测体重,避免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
保持卫生习惯、戒烟、限酒等。
十二指肠腺癌无特异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改变生活习惯,以降低此病的发生,应注意营养的均衡,多吃一些豆制食品,加强维生素的摄入,禁止食用油炸食品,尽量不食用在常温下保存过久、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减少胃肠道的刺激。此外,还应保持情绪的稳定,定期体检。
4062点赞
[1]张春霞.肿瘤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M].2016(1):71-165.
[2]王明荣,周纯武.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一)[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209-210.
[3]秦元莉,孙永翠.常见肿瘤的护理与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7):92-10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