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腺瘤是指发生于基底细胞的良性肿瘤,属于一种较为罕见的涎腺性上皮肿瘤,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女性。该病发展比较缓慢,有些病程长达数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肿瘤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影像学上表现为圆形或者卵圆形肿物。基底细胞腺瘤很少恶变,预后一般比较良好。若不及时治疗,肿瘤有5%癌变的可能,可危及生命。
瘤细胞形成实质性的小梁或条索状,粗细不等,或单独存在,或彼此连接成网状,个别小梁内含有小管状结构,管壁由1~2层立方或扁平细胞组成。腔内含嗜酸性物质PAS染色阳性。
肿瘤内含有较多的管状结构,管腔由2~3层柱状或立方状细胞围绕而成,内层大多排列整齐呈栅栏状,腔内可见嗜酸性物质,PAS染色阳性,有的为蓝色分泌物,阿辛蓝染色阳性。
瘤细胞形成实性团片,团片中可见不规则的囊腔或裂隙。若腔内含有变性的肿瘤细胞,则该囊腔为上皮细胞变性所致,囊腔周边部不会有基底膜样物质包饶。
细胞形成团片。团片外周为小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胞浆少、核染深;团片中心细胞大,呈多边形,胞浆丰富、核浅。
基底细胞腺瘤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或者环境因素有关。
亲子之间和子代间性状有相似性,要是家族中有人患有基底细胞腺瘤,可因遗传原因将相关基因传递给后代,继而更易患此病。
决定生物特征的因素与环境息息相关,如长期处于高辐射的环境易导致基因发生突变,而患此病。
基底细胞腺瘤不多见,占所有涎腺肿瘤的1%~3%,肿瘤几乎均见于成人,多见于60~70岁,有报道平均年龄57.7岁,比多形性腺瘤的平均年龄高10岁。男女之比1:2。
细胞基底腺瘤目前病因尚明,可能与遗传有关,若是有家族遗传史者,易感性较没有遗传史者要高。
基底细胞腺瘤患者均以腮腺局部肿块就诊。肿块大多呈无痛性增大,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少数患者可伴疼痛。肿块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自由活动,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肿块,腮腺区可出现无痛性、孤立性肿块,界限清楚,可逐渐增大。表面光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自由活动。
部分患者有面部局部疼痛感,可能与肿块压迫有关。
基底细胞癌,肿瘤存在5%的可能性恶变,可发展为基底细胞癌。
早发现、早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以防疾病进一步恶化、癌变。
中老年及免疫力低下者发现腮腺部不适,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就医。
发现腮腺部有肿块,逐渐增大或伴有疼痛感,应当及时就医。
腮腺部或者整个面部有肿块,且影响正常生活,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腮腺部肿块较大,疼痛感强烈应该去肿瘤内科就诊。
肿块有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
应用过什么药物?
家里面有没有其他人有过这种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该检查可以更好的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以及是否存在钙化,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为手术的制定提供更好的参考。CT表现为平扫病灶密度高于腮腺,好发于腮腺浅叶,多位于腮腺包膜下,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较光整,有包膜,平均直径多小于3cm,约有65%肿瘤发生囊变,钙化较为少见。
该检查有助于详细了解肿瘤相关信息。最为常见实质型,呈长T1、长T2信号,常见囊变;增强明显强化,程度较高。
基底细胞腺瘤的声像依据其病理基础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与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基底细胞腺瘤超声检查结果表现为内部呈实质低回声,分布均匀,部分实质内可出现液化,后方实质回声增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硬度中等。
该检查可用来明确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若是恶性,则提示基底细胞腺瘤已经癌变。
外阴肿快,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好发于50~60岁,生长速度缓慢,病程较长,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良性肿瘤。
绝大多数发生于腮腺,也可位于颌下腺及小涎腺,偶尔肿瘤可位于上颌窦等处。
常呈小结节状,直径常小于3cm,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典型的基底样瘤细胞,细胞小、核深染,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于瘤巢的周边,另一种瘤细胞较大、胞质染色较染,位于瘤细胞巢的中央。
免疫组化见瘤细胞可表达CK、S-100蛋白、肌上皮及肌源性的标记等阳性。
该瘤常同时具有基底细胞样细胞和鳞状细胞两种成份,瘤细胞的异型性及多形性常十分显著,在癌巢的中央有特征性的粉刺样坏死,免疫组化染色见瘤细胞通常不表达SMA等肌源性的标记及肌上皮的标记。
常伴有局部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瘤细胞丰富而密集,瘤细胞核质比例较大,可见典型的筛状、管状及实体型三种排列方式,较少见基底样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一般无鳞状上皮分化,免疫组化染色见肌上皮细胞成份较多,SMA阳性的肌上皮细胞常构成筛状结构和实性团块的主体,CK阳性的细胞数量较少,构成由数个细胞围成的微小导管,位于SMA阳性的基底样细胞之间,肿瘤常向周围组织内呈广泛的浸润性生长,肿瘤在术后常会复发,患者的预后较差。
瘤细胞形态多样,可为长梭形细胞、浆细胞样细胞、上皮细胞样细胞及胞质透明细胞,很少有基底细胞样细胞。
瘤细胞种类及排列多样化,有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偶尔可见黏液细胞、皮脂腺细胞及浆液性腺泡细胞等,并常可见鳞状上皮囊肿形成,间质为黏液软骨样基质。
基底细胞腺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因部分肿瘤包膜不完整或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故单纯肿瘤摘除是不恰当的,应采取与多形性腺瘤相同的手术原则,即将肿瘤连同周围部分腺体一并切除。
该病尚无特效药物。
主要包括腮腺浅叶切除、全腮腺切除和腮腺区域切除三种手术方式,可以根据肿瘤的生长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若肿瘤较小或者是良性肿瘤可采取局部切除,若肿瘤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则需要将肿瘤连同周围的部分腺体一起切除。
接受正规治疗,肿瘤被切除后一般不复发,患者预后良好,术后复发率较低。
该疾病一般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的情况,但复发率低。
基底细胞腺瘤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术后两个月左右到医院复查一次,看看伤口愈合情况。
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伤口愈合为主,术后应注意休息,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忌食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不利于伤口的恢复。
忌食甜腻的食物,甜腻食物给消化系统带来更大的负担,不利于术后的恢复。
忌食烟熏、油炸、烧烤食物。
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能暴饮暴食,不过多摄入冷饮、冷食。
本病平时应该注意伤口的卫生,保持干燥洁净,以预防感染。在生活中少接触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如砷剂,少到高辐射区域活动。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伤口清洁,以防止感染。
尽量减少处于辐射区域的时间。
术后2~3月后去复诊,以查看伤口的恢复情况和术后的相关指标。
术后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以免发生感染。
基底细胞腺瘤病因尚未明确,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所以要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拖延病情。
对于初次确诊为基底细胞腺瘤的患者应当尽快的进行手术治疗。
因为病因尚未明确,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4338点赞
[1]王正花,吕翔,王康.腮腺基底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7):939.
[2]蔡伟琳,刘红军.CT和MR诊断腮腺基底细胞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1):5.
[3]李江,田臻.口腔颌面肿瘤病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3:25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