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细菌感染的非化脓性炎症。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本病常见的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
因致病菌的种类与毒性、病人的状况、感染的原因与部位深浅不同,可将急性蜂窝织炎分为:
其表现为皮肤组织肿胀疼痛,表皮发热、发红、红肿、边线不清,中央部位呈暗红色,边缘稍浅。病变位于较疏松组织时,疼痛较轻,深部位时,皮肤红肿常不明显,但有局部组织的肿胀和深压痛,全身症状明显。
主要致病菌是厌氧菌,常发生于大小便污染的会阴部或下腹部伤口处,早期为皮下蜂窝组织炎,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进行性的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坏死,脓液恶臭,局部有捻发音,全身状况迅速恶化。
小儿多见,感染可起源于口腔或面部。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炎症有时还蔓延到纵隔。
起病急,发展快,多见于新生儿背、臀部等经常受压的部位。
急性蜂窝织炎多见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性细菌等,亦可为混合感染。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急性蜂窝织炎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性细菌等,亦可为混合感染。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织炎,由于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病变扩展迅速,可引起广泛的组织坏死,重者可引起脓毒症,病变附近淋巴结常受累肿大。葡萄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由于凝固酶的作用则比较容易局限为脓肿。
原有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外伤等因素,易于诱发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
本病常见于中年人和老年人,其发病率约为每年200/10万。
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下,容易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皮肤屏障功能减弱,遇到磕碰,感染病原菌,就容易发生急性蜂窝织炎。
由于黏膜或皮肤破损,厌氧菌、真菌等病原菌通过破损处,引起局部急性蜂窝织炎。
外伤的开放性伤口是造成细菌入侵的主要原因。
急性蜂窝组织炎因致病菌的种类与毒性、病人的状况、感染的原因与部位深浅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以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其表现为皮肤组织肿胀、疼痛,表皮发热发红、红肿边线不清,中央部位呈暗红色,边缘稍浅。病变位于较疏松组织时,疼痛较轻,深部位时,皮肤红肿常不明显,但有局部组织的肿胀和深压痛,全身症状明显。
主要致病菌是厌氧菌,常发生与大小便污染的会阴部或下腹部伤口处,早期为皮下蜂窝组织炎,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进行性的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坏死,脓液恶臭,局部有捻发音,全身状况迅速恶化。
小儿多见,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炎症有时还可蔓延到纵隔。
起病急,发展快,多见于新生儿背、臀部等经常受压的部位,初起时皮肤发红、触之稍硬,严重时可有高热、拒乳、哭闹不安、昏睡、昏迷等全身感染症状。
颌下、颈部急性蜂窝织炎时由于组织炎症导致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危险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高热或体温不升,患者可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心率>90次/分,呼吸急促或过度通气,检查可见未成熟的白细胞等。
主要表现为骤起寒战,高热可达40~41℃,或低温。患者神志异常,脉细数,肝脾可肿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或皮下出血等症状。
急性蜂窝织炎起病急、进展快,对于感染较重的患者,可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进而急性循环衰竭,导致感染性休克的并发症。
出现皮肤破损、足癣后局部红肿、疼痛,或伴有全身症状,比如寒战、高热、肌肉酸痛、乏力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组织松弛,如面部、腹壁等处出现红肿、疼痛。
高热、寒战。
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新生儿拒乳、哭闹不止、精神萎靡。
体温过低。
血压低、心率快。
意识模糊、嗜睡或昏迷。
肢体发黑。
以局部皮肤红肿,症状较轻时可到皮肤科就诊,如脓肿形成需要切开引流应到普外科就诊。如出现高热、血压下降等情况紧急时,应急诊科就诊。
原来有什么基础疾病吗?(比如糖尿病、肾病、足癣)
有没有发热?
有没有长期使用抗生素?
有没有呼吸困难?
血压情况怎么样?
近期有无外伤史?
红肿起始的部位是哪里?
有没有什么药物过敏?
观察皮肤或颌面等部位有无红肿、触痛、流脓,并通过观察局部红肿严重程度,如有边缘发亮者,表示局部张力很高。通过听诊或测量血压等方法,了解是否存在心率快、血压低等休克状态,测体温了解有无高热。
血常规+C反应蛋白,可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数值增加。
脓肿穿刺或脓液涂片:有利于明确病菌。
血培养+药敏试验:对怀疑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者,可进行此检查,明确是否有该疾病。
进一步了解组织感染情况,比如彩超检查,可以了解病变内有无脓液、病变的深浅。不但可以为诊断提供依据,而且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切开引流。
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化验等辅助检查,此病诊断不难,诊断要点如下:
好发于下肢、颜面及会阴等处。
皮损为剧痛的水肿性红斑,边缘不清楚,中心可软化,有波动,溃破可留瘢痕。
常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可伴局部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数常升高,可出现核左移和中毒颗粒。
脓肿穿刺或脓液涂片出现溶血性链球菌或厌氧菌等阳性。
新生儿皮下坏疽初期有皮肤质地变硬时,应与硬皮病区别,后者皮肤不发红,体温不增高。
小儿颔下蜂窝织炎引起呼吸急促、不能进食时,应与急性咽峡炎区别。后者颌下肿胀稍轻,而口咽内红肿明显。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应与气性坏疽区别,后者发病前创伤常累及肌肉,病变以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肌炎为主,伤口常有某种腥味,X线摄片肌肉间可见气体影,脓液涂片检查可大致区分病菌形态细菌培养有助确认致病菌。
急性蜂窝织炎起病急,进展快,在治疗方面需要及早足量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局部处理、全身对症支持治疗,并且针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处理。
急性蜂窝织炎需进行对症处理以改善全身状态,局部可采用50%硫酸镁湿敷、中药外敷或理疗,也可用紫外线或超短波治疗。进食困难者可予以输液维持营养和体液平衡。
首选青霉素和磺胺甲恶唑抗感染治疗,严重者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合并厌氧菌感染者加用甲硝唑。对上述药物过敏者禁用,或更换其他抗生素。
如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控制其扩散者,应做广泛的多处切开引流。口底及颌下的急性蜂窝织炎,经短期积极的抗炎治疗无效时,应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而窒息致死。对捻发音性蜂窝织炎应及早做广泛的切开引流,切除坏死组织,伤口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
急性蜂窝织炎经过早期抗感染、切开引流等积极治疗,通常预后较好。但对于本身存在糖尿病、慢性疾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病情易反复。此外,预后与疾病的致病菌种类与毒性、病人的状况、感染的原因与部位深浅以及就诊及时与否等有关。
急性蜂窝织炎经积极治疗后,通常可以治愈。
急性蜂窝织炎经积极治疗后,通常可以治愈。
对于切开引流部位要定期换药,一般隔日换药,如有渗出随时医院复诊更换敷料。
饮食方面需要做到营养丰富,多食含丰富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的饮食,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诱发胃肠道疾病,影响疾病恢复。
对急性蜂窝织炎在护理方面应注意局部制动,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及时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发现脓肿形成时,及早切开引流,并注意对局部的伤口消毒等护理。
卧床休息、止痛、患肢抬高并制动。
对厌氧菌感染者,给予3%过氧化氢冲洗创面和湿敷。
脓肿切开引流者,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时换敷料。
对全身症状明显,局部红肿严重、边缘发亮者(表示局部张力很高),早期行切开减压手术。
在医生指导下注射抗菌药物,不可中断。如已经化脓,应及时送医院切开引流。
防止窒息,若有呼吸费力、发绀者及时报告医生。
监测生命体征,重视体温与呼吸变化,高热者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服退烧药,鼓励多饮水。
心理护理中,护士应针对患者文化水平以及患者对持续的高热,反复的患处感染,疾病带的疼痛、张口、吞咽不适以及潜在的并发症,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对该类疾病治疗方式及疾病预后缺乏认识,存在担心、顾虑情绪的情况,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恢复过程及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患者的配合和理解。
防止窒息,手术中有时会发生喉头痉挛,应提高警惕,并做好急救的准备。若有呼吸费力,发绀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插管准备。
急性蜂窝织炎属于急性的细菌感染,所以预防方面以避免感染细菌,注意清洁为主要措施。对于存在糖尿病等因素者,注意控制血糖,治疗原发病,提高免疫力。
皮肤破损或有外伤的患者,要注意及早处理,早期注意发现皮肤边缘发亮者,很可能是脓肿形成。
预防本病应平时重视皮肤的清洁卫生和预防损伤,皮肤受伤后要及早处理,有某种化脓性病变更应及时治疗,婴儿和老年人的抗感染能力较弱,要重视生活护理。
4883点赞
[1]李春盛.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赵玉沛,陈孝平.外科学.上册[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