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是一种以尿素循环障碍为主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由于血氨清除障碍从而导致高氨血症及肝病相关临床表现及并发症。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的治疗原则是通过降低蛋白质的摄入,利用氮排出的替代路径纠正高氨血症,降低血氨,同时还要保证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患儿的营养需求。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主要由于NAGS基因突变导致肝脏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N-乙酰谷氨酸缺乏,尿素循环障碍,氨的代谢受阻,血氨升高。
NAGS基因位于17q21.31,编码翻译形成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该基因突变导致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尿素循环是在肝细胞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是将机体各种代谢途径中产生的氨合成尿素并经尿液排出的主要代谢途径。在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乙酰辅酶A和谷氨酸转变为N-乙酰谷氨酸和辅酶A。N-乙酰谷氨酸激活氨甲酰磷酸合成酶,该酶是尿素循环过程中的限速酶。因此,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患者的N-乙酰谷氨酸不足或者缺乏,导致氨的代谢受阻,血氨升高,引起疾病。
目前研究不明。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仅有少数病例报道,总体发病率尚不清楚。
有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家族史的新生儿。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发病的年龄不定,但发病年龄往往较早,最常发病的年龄为新生儿时期。大多患儿生后数日内发病,表现为拒奶、呕吐、嗜睡、惊厥、昏迷等典型症状。部分晚发型及严重患儿以发作性呕吐、嗜睡,伴精神发育异常为特点。
大多患儿生后数日内发病,表现为拒奶、呕吐、嗜睡、惊厥、昏迷。
部分晚发型患儿以发作性呕吐、嗜睡,伴精神发育异常为特点。
生化改变可见高氨血症、血谷氨酰胺和丙氨酸增高,尿中乳清酸降低或缺如。
高氨血症昏迷的患者可能有脑部伤害与发展迟缓、学习能力受损或智力障碍以及生长发育落后的后遗症。
高氨血症患者可能造成颅内压增高、呼吸急促,病情进展会出现呼吸暂停或衰竭,肝肿大。
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智力障碍、急性高血氨昏迷,甚至死亡。
对于有疑似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临床表现的患者,如新生儿有拒奶、惊厥、昏迷、伴精神发育异常等症状时,更应该及时于儿科就诊,辅助血氨基酸和尿有机酸分析等以明确诊断。还应与其他尿素循环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对于新生儿有拒奶、呕吐、嗜睡、惊厥、昏迷、伴精神发育异常等症状时,加之检查发现有高血氨,应高度怀疑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呕吐、嗜睡、昏迷等)
患儿是否喂养困难?
有无家族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患者血氨明显增高,可伴有肝酶增高,血糖正常,肌酐和尿素氮降低;血气分析可见呼吸性碱中毒。
血瓜氨酸减低,尿乳清酸阴性。
检出NAGS基因致病突变可以确诊。
酶活性测定是确诊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的金标准,但由于酶活性测定需新鲜特异组织标本,如肝组织、皮肤等,临床广泛开展较为困难,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酶活性测定尚仅局限于实验室研究。
许多该症患儿的头颅MRI有异常表现,如脑萎缩、脑发育不良、脑水肿等,但非特异性。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生化检查、血氨基酸、尿有机酸和基因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血氨测定是早期诊断的关键。临床上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伴血氨水平升高的患者,尤其在血气分析示呼吸性碱中毒时,首先考虑尿素循环障碍疾病。
血氨基酸和尿有机酸分析,检出血瓜氨酸水平减低和尿乳清酸减低时,高度提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的可能,确诊有赖于NAGS基因分析。
其中以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与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的缺乏最常见,临床症状也最重。根据酶缺陷的种类及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很大不同,但都缺乏特异性。在任何年龄的患者,出现反复呕吐、烦躁、嗜睡、神经行为发育落后和抽搐等,伴血氨明显升高时,均需要考虑该类疾病可能性,需要进一步完善血氨基酸分析。
如果精氨酸升高明显,考虑精氨酸酶缺乏症。
如果瓜氨酸显著增高,无精氨琥珀酸,考虑精氨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
如果瓜氨酸中度增高,有精氨琥珀酸,考虑精氨基琥珀酸裂解酶缺乏症。
如果瓜氨酸减少,需要进一步测定尿乳清酸,明显升高提示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降低应考虑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缺乏症或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此两种疾病临床表现完全一样,需要通过基因检测而鉴别。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的治疗针对高血氨患者主要采取降氨处理,急性期应立即限制或禁止蛋白质摄入,加强非蛋白类的热量来源。新生儿期发病的、饮食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肝移植。
针对高血氨患者主要采取降氨处理,应用苯甲酸盐、精氨酸、瓜氨酸等,以促进尿素循环,降低血氨水平。根据酶的缺陷不同,应用药物的剂量也不同,当血氨水平持续升高,神经系统损害持续存在时,考虑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对于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患儿。口服氨甲酰谷氨酸可有效降低血氨,控制病情,但目前国内尚无该产品。
静脉治疗高危情况的药物,如钙剂、多巴胺、甘露醇等。采用此类药物静脉治疗时,需建立单独的静脉通道;选择比较粗大的血管,使药液尽快稀释,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避免选择表浅的血管,应避开水肿、关节部位。
一般患者不考虑手术治疗,若患儿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可考虑换肝手术。
由于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主要是尿素循环障碍,因此要限制蛋白质摄入,减少尿素合成原料。以葡萄糖及脂肪为主补充足够热量,摄入量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综合确定,并根据血氨的浓度来调整。小于6个月的婴儿1.5g/kg·d.,学龄前期可1.2~1.5g/kg·d.,学龄期1g/kg·d.,但是仍有个体差异,需根据生长发育情况及血氨水平调整。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一般预后不良,但早期换肝可治愈此病,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寿命将受到影响,需要定期复诊。
早期换肝可治愈此病,但肝源不足、难寻、经济等问题,许多患儿仍难以治愈。患者预后与血氨峰浓度及昏迷时间等因素相关。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患者若不早期治疗,寿命可缩短。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患者应定期查血氨情况,控制血氨。
由于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主要是尿素循环障碍,因此要限制蛋白质摄入,减少尿素合成原料,还要补充足够葡萄糖和脂肪。
禁用高蛋白食物,减少尿素合成原料,如鸡蛋、牛奶等。
补充足够葡萄糖和脂肪,以满足足够的营养需求。摄入量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综合确定,并根据血氨的浓度来调整。
由于患儿年龄小,难以沟通,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患者应注意对其生命体征的检测,尤其是心跳、呼吸、心率、血压等,以及其家人的心理疏导。
患儿家属应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排解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充分了解患儿病情及治疗效果,增强对治疗与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患儿病情变化迅猛,需入住NICU。置患儿于暖箱或辐射台,呕吐患儿采取侧卧位,防止误吸。
测血糖每日1次或数次,遵医嘱送检相关的血标本。
患儿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面色苍黄、腹胀、四肢冷、呼吸减弱乃至无自主呼吸,采用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等情况;观察患儿肤色、末梢循环、肢端温度、胸廓运动等。
因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患儿尿素循环异常,血氨蓄积,易造成反应差、抽搐、易激惹等神经系统损害。在护理时需注意观察意识、反应、瞳孔、肌张力、前囟紧张度等情况,发现异常须及时汇报处理。
患儿由于抽搐可能发生呼吸困难,因此根据患儿体质量选择合适内径的管道行气管插管也尤为重要。气管插管后经气囊加压给氧,肺部双侧呼吸音一致后方可固定气管插管。插管后根据患儿体位适当调整呼吸机导管,保证管道顺畅。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的预防应禁止近亲结婚,避免两个NAGS杂合子基因结合生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患儿,以及进行产前诊断检查胎儿的基因早期筛查是预防此病最好的手段。
发病前纳差,出现呕吐,伴精神萎靡、反应差、喂养困难。由于高蛋白饮食诱发,故一般都是在喂养后出现病症。
多汗。正常情况下,瓜氨酸与天冬氨酸结合形成精氨酸琥珀酸,经过尿素循环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瓜氨酸血症患儿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合成缺陷,精氨酸琥珀酸不能裂解,瓜氨酸和氨便在体内蓄积,瓜氨酸能增进肝中尿素的形成,有良好的利尿功用,结果早期便会发生出汗多。
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在几个小时内会出现呼吸、循环障碍,惊厥,昏迷。氨的产生对神经系统有很强的毒性,高氨昏迷时还可致脑水肿。对于任何不能解释的呕吐,精神欠佳,或有脑病症状的新生儿都应做血氨测定。
实验室检查有血氨增高、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
家族史对评估和判断有帮助,如同胞不明原因死亡或新生儿死亡,不能解释的发育落后、惊厥。
禁止近亲结婚。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父母再次生育再发风险为25%。应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必要的遗传咨询。
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一旦发现患儿可能患有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应向家属给出专业建议。
4973点赞
[1]占一姗,朱友荣.血浆置换治疗尿素循环障碍1例[J].实用临床医学,2020,21(04):50-51+107.
[2]蒋芳芳.2例先天性高氨血症病例报道并肝移植治疗先天性高氨血症系统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8.
[3]高伟.小儿肝移植的适应证[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7,16(02):121-126.
[4]卞小玉,刘佳.新生儿瓜氨酸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J].贵州医药,2017,41(08):859-861.
[5]葛亮,朱志军.肝移植治疗先天性高氨血症的研究进展[J].器官移植,2012,3(06):356-358.
[6]曹蓓,彭湘莲,曾云清.新生儿高氨血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3):668-66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