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及鼻窦血管瘤为脉管组织来源良性肿瘤,可发生于鼻腔及鼻窦任何部位,血管丰富处多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鼻部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以前者为多见,多发于鼻中隔,后者好发于下鼻甲和上颌窦内。以手术切除为主,一般预后良好。
最为多见,常见于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鼻中隔前部、下鼻甲前端、外鼻皮肤等处,体积小,直径多在1.5cm以下,常为有蒂的息肉样,表面光滑或形成溃疡,易出血。镜下见由多数成熟的薄壁毛细血管组成,紧密排列成丛状或分叶状,管壁内由单层内皮细胞覆盖,管外有多少不等的结缔组织基质,小管腔或无管腔,管腔内可见红细胞。发生于鼻中隔者,表现为出血性息肉样损害,曾称之为鼻中隔出血性息肉或鼻中隔血管瘤样息肉,但其实非一真性肿瘤,病理表现为“富于血管的黏膜肉芽组织”。
多发生于鼻腔侧壁、下鼻甲前部、鼻骨,有时可累及鼻窦,尤其是上颌窦、筛窦。瘤体大小不一,基底一般较广,色红、质软,常无包膜,可直接侵犯周围骨质。镜下见组织内充满均匀的相互沟通的血窦,窦壁间质甚薄,基本属于一种勃起组织。临床病理报告有时可能表现为“血块样坏死组织”、“血肿”、“陈旧性出血”、血管扩张及炎性细胞浸润等。
鼻腔及鼻窦血管瘤可能与外伤、感染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先天性良性肿瘤,与胚胎组织残留或异常发育有关。本病好发于30~50岁。
有人认为属于真性肿瘤,但较多人认为由于很少发生恶变、无转移等特点,从而认为是血管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障碍或畸形所致的错构瘤,但与真性血管瘤区分困难。其病因可能与慢性炎症、外伤、内分泌有关。亦有人认为血管瘤为先天性良性肿瘤,与胚性残余有关,认为鼻中隔血管瘤系自胚性成血管细胞所产生。
鼻腔及鼻窦血管瘤近年暂无权威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
流行病学显示本病好发于30~50岁人群,并且男性多于女性。
鼻出血为其主要症状,可反复发作,亦可为血性鼻涕。肿瘤较大,可有鼻塞及压迫症状,如鼻塞严重、面部畸形、眼球移位、复视、头痛等症状。严重患者可能并发视神经损害、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主要症状常表现为进行性鼻塞、反复鼻出血。
肿瘤发展可压迫并破坏周围骨质,侵及邻近器官,引起面部畸形、眼球移位、复视、头痛等症状。
长期反复的小量出血可引起贫血,严重大出血可致失血性休克。
在血管瘤压迫吸收的极期或其后,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并发症。其可侵及骨质扩散至眼眶或颅内,如发生视神经损害、颅内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到医院系统检查,明确诊断,给予手术治疗。
患者有反复鼻出血,伴同侧渐进性鼻塞等表现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不适反应或全身并发症,可到相应科室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症状持续的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头晕、头痛、复视、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包括鼻前庭检查、前鼻镜检查、间接鼻咽镜检查等。
能深入鼻腔清晰地观察到从前到后的解剖结构。
鼻窦X线、CT或增强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等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鼻腔鼻窦血管瘤由于组织含血丰富,术前穿刺活检易导致大量出血,风险较大,一般不主张术前取活检,术后再做病理确诊。
该病的诊断依据是频繁而持久的鼻出血症状,CT或MRI可显示单侧鼻腔或鼻窦软组织肿块,伴局部骨质吸收,鼻腔外侧壁内移。增强扫描肿块显影明显加强。经上颌窦内镜探查,可见中鼻道丰满或有息肉变性样物,中鼻道有血性分泌物等可确诊。
多两侧同时发病,单侧发病相对少见,以鼻塞和分泌物增多为主要症状,而鼻腔及鼻窦血管瘤以鼻出血为主要症状。鼻息肉影像可见周围骨质无进行性骨破坏,且息肉密度较低,似水样,MR检查T2WI多为明显高信号CT、MRI增强后周边黏膜强化,内容物一般无强化,以此鉴别。
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病变进展较快,临床症状重,病变呈浸润性生长,CT显示窦壁呈虫蛀状或不规则骨破坏,易侵犯周围结构,边界不清楚,MR 检查T1WI和MR T2WI多为中等信号,强化程度不一,以此与鼻腔及鼻窦血管瘤鉴别。
鼻腔及鼻窦血管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无针对性药物治疗,治疗时间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此外,还可以进行电灼或激光治疗。
该病暂一般无药物治疗。
对鼻窦血管瘤可采用鼻窦探查根治术进行切除。肿瘤大,有侵及颅内倾向者,常可发生大出血,应及时治疗,术前最好行同侧颈外动脉结扎,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经鼻内镜手术能有效暴露绝大多数肿瘤的范围,又符合微创外科的理念,因此目前已广泛运用于鼻腔鼻窦血管瘤的治疗。
对于鼻腔鼻窦内肿瘤较大者,经鼻内镜不能完整切除者,依据瘤体位置、大小,可经上颌窦根治术切口、 登克尔氏切口(Denker切口)或鼻侧切开术切口,将瘤体完整切除。血管瘤瘤体大、估计术中出血多者,可在术前经动脉插管行选择性上颌动脉栓塞术,以减少术中出血。
带蒂的血管瘤可用圈套器截除之,并于根部用电灼或激光治疗。根部较广者,可绕肿瘤作切口,用分离器分离后切除之,亦可用冷冻疗法治疗。
鼻腔及鼻窦血管瘤的患者经有效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复诊,一般建议3周或6周复诊。
本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
积极系统治疗,无并发症发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一般3周或6周复诊。
鼻腔及鼻窦血管瘤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主,高热量饮食,保证水分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易生燥热,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多饮水,保证充足水分的摄入,促进代谢。
忌烟忌酒。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玉米汁、蜂蜜、豆腐、鸡肉、菠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鼻腔及鼻窦血管瘤患者应注意术后预防出血和感染,遵医嘱用药。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
非手术治疗的病人应注意观察其鼻腔有无不适,有无出血。
患者需要按医嘱正确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勿挖鼻、擤鼻,适当的运动锻炼,均衡营养,充足睡眠,规律作息,不过度疲劳等,提高机体自身抵抗力。
术后护理重点预防出血和感染,减轻疼痛。
对于抵抗力低下或者年老、体弱者,应当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增强体质,治疗期间要定期随访至痊愈。
病人注意鼻腔卫生,不挖鼻,防止污水入鼻。
鼻腔及鼻窦血管瘤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外伤、感染等因素有关,所以针对该类致病因素进行预防,可以降低发病率。
预防感冒,保持鼻腔通畅,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呋麻滴鼻。
适当的运动锻炼,均衡营养,提高机体自身抵抗力。
鼻腔有分泌物流出时,及时清理鼻腔,保持清洁湿润。
控制血压,保持二便通畅。
4705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8年制·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48-349.
[2]黄兆选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5-236.
[3]席淑新,陶磊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57-35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