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通常将病程大于六周的荨麻疹称为慢性荨麻疹,同时在一周内的发病要大于两次。病人表现为间歇式的发生,皮疹形态与荨麻疹一样,表现为时起时消的瘙痒性、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慢性荨麻疹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有一些病人因此而产生焦虑、抑郁,还可影响睡眠。大多数慢性荨麻疹病人在一年内能够得到治愈,有的病人也可能会持续时间很长,甚至超过五年。大概占自然人群2%左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会终身不愈,但是他的自觉症状比较轻微。
根据慢性荨麻疹发作频率可进行如下分类:
风团每天或几乎每天发作。
风团间歇数天或数周发作,发作和消失交替。
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且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食物、植物或水果类、药物等,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劳累或精神紧张等。
如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
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
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
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板、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
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
慢性隐匿性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
劳累或精神紧张。
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
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
花粉、装修材料、羽毛等刺激呼吸道,也可引发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
父母患有荨麻疹,子女更容易发生本病。
进行免疫疾病、血液疾病治疗的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患慢性荨麻疹。
进行放疗或者化疗的人群,免疫力长期较低,有引起慢性荨麻疹的风险。
相比普通人更易患该疾病。
慢性荨麻疹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病因,有约50%的病人在5年内病情减轻,约20%的患者病程可长达20年以上。
慢性荨麻疹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患者皮肤迅速出现大范围发痒的小疙瘩,也就是风团。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组织肿胀和血管性水肿症状。
是慢性荨麻疹最典型的症状,可出现于皮肤任何部位,持续时间较长,为隆起性皮损,表面光滑,呈红色或粉红色,周边可见红晕,随病情发展,可形成大面积红斑,伴有程度不一的瘙痒感。
真皮及皮下组织肿胀疼痛,主要发生在面部、嘴唇、口腔、上呼吸道和生殖器。水肿的症状迅速出现,通常在几分钟内发生,一般需要数天才能好转。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晕、腹痛、头晕、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若慢性荨麻疹累及喉头,导致喉头水肿,影响患者呼吸,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窘迫。
由于慢性荨麻疹导致身体浅表血管扩张,可引起脑供血减少,若患者同时存在营养不良、贫血的诱因,可导致患者晕厥。
慢性荨麻疹可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有效血容量减少和低血压,严重患者有可能会休克。
患者出现大面积红斑持续不消退,并伴有瘙痒、肿胀、疼痛感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通过专科检查以明确诊断是否为慢性荨麻疹,并指导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若皮肤出现大面积的红斑,持续不消退,并伴有剧烈瘙痒感;呼吸短促,说话时语言不连接,说话无力;头晕、心跳过速;面部、嘴唇、口腔、鼻、咽、喉和生殖器等部位出现组织肿胀,且伴有疼痛感时,应立即就医。
若为已经确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期间若出现症状不缓解,应立即就医。
若皮肤出现风团,建议至皮肤科就诊。
若伴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应至内分泌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呼吸窘迫,可至急诊科就诊。
以前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吗?
红疙瘩症状持续了多久?
发病后吃了以往不常吃的食物吗?
最近有吃什么药吗?
有其他疾病吗?
慢性荨麻疹可查血常规、血沉、补体及过敏原等检测,以协助寻找可能的诱因。
疑为风湿病引起的荨麻疹者,可检查血沉、抗核抗体等,血清补体测定、皮肤活检对有补体活化参与所致荨麻疹的诊断有帮助。
对寒冷性荨麻疹应检查梅毒血清抗体、抗核抗体、冷球蛋白、冷纤维蛋白原、冷溶血素和冰块试验。
日光性荨麻疹应检查粪、尿卟啉等,并注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区别。
疑与感染有关,或体检时肝大或病史存在肝炎史,可行血常规,乙肝抗原、抗体检查,大便虫卵、真菌、病灶部位X线等检查。
若怀疑有甲状腺疾病应作抗微粒体甲状腺抗体相关检查。
若怀疑吸入或食入过敏者,应行变应原检查,如为阳性可作脱敏治疗。
血清病性荨麻疹患者有发热和关节痛,应检查血沉。
荨麻疹性血管炎发作时可有明显的低补体血症,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皮肤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可采用自身血清皮肤试验(ASST),以检测自身抗体。常规抽血放入无菌试管凝结30min,离心,取血清100μl给患者行皮内试验,以生理盐水为对照。如1h后局部出现的风团较生理盐水引起的风团直径大,且大于1.5mm,即为阳性。其他试验也可采用,如组胺释放试验、免疫印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发病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退不留痕迹。
病情反复发作,常迁延不愈。
皮疹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鲜红,也可为苍白色,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变为红斑而渐消失,但不断有新的风团出现。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
此病要与荨麻疹性血管炎鉴别,后者通常风团持续24小时以上,皮损恢复后留有色素沉着,病理提示有血管炎性改变。
慢性荨麻疹通常可采用对因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经过积极的控制,患者症状可有所缓解。
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疹自然消退。治疗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详细询问病史是发现可能病因或诱因的最重要方法。
对诱导性荨麻疹,包括物理性与非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
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疹,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可考虑避免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在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受益。如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关联的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
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并加以避免,特别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
对ASST(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或证实体内存在IgE自身抗体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
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则使用的原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
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因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在注意禁忌证、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前提下,可酌情选择。常用的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塞平、异丙嗪、酮替芬等,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
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选择更换品种,或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增加2~4倍剂量,或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睡前服用,以降低不良反应;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提倡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使用,如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合,以提高抗炎作用;联合抗白三烯药物,特别是对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荨麻疹。
对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以下治疗:
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只用于严重的、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患者。
适用于急性、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
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适合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如国外研究显示,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抗IgE单抗)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肯定疗效。
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人工荨麻疹患者在抗组胺药治疗的同时,可试用UVA和UVB治疗。
慢性荨麻疹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推荐方药:消风散合荆防方加减。荆芥、防风、蝉蜕、浮萍、金银花、知母、当归、生地、甘草等。
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等。
推荐方药:麻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麻黄、桂枝、荆芥、黄芪、白术、防风、甘草、蝉蜕、大枣、乌梅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桂枝颗粒等。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桅子、荆芥、陈皮、苍术、白术、厚朴、赤芍、生石膏(先煎)、黄答等。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川芍、生地、白芍、桃仁、红花、防风、荆芥、炙甘草、白刺葵等。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风团色红,瘙痒,可用中药(羌活、荆芥、防风、浮萍、苦参等)煎煮外洗。
取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等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一次。以曲池为主穴,配合风池、合谷、血海诸穴;胃肠积热者加泻中肮、足三里;伴发热烦躁者加大椎、委中穴点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枢穴。
拔罐根据不同证型采用大椎、风门、肺俞、隔俞、脾俞、胃俞、曲池、神网、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一次,三次为一疗程,神阀穴用闪罐法。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治疗十分困难,病情常可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可给患者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荨麻疹病因不明,可反复长期发作,目前尚不能治愈。
此病为较常见的皮肤疾病,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慢性荨麻疹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根据过敏原,排除可能致敏的食物,如部分患者对海鲜过敏,则应避免进食。同时应合理调配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其它食物,如牛羊肉、牛奶、鸡蛋等可以正常食用。
应避免进食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如虾、螃蟹等,同时不可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葱、姜、蒜、酒,以免加重瘙痒或者加重皮损。
患者可多摄入一些含有碱性的食物,如葡萄、绿茶、番茄、芝麻、黄瓜、胡萝卜等。
慢性荨麻疹患者要做好日常生活管理,如要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保持健康心态,身边常备抗过敏药物,避免荨麻疹反复发作。
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戒烟、戒酒,避免外伤和滥用药物,以防本病复发。
多与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病人的方法,避免郁怒、急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发作期间,不可进食过辣、过烫的食物,以免使毛细血管扩张,诱发荨麻疹。
当出现比较严重的皮肤瘙痒现象时,应该避免用手抓挠,以免造成皮肤损伤,而且手上有很多的细菌和病毒,容易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
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衣服、被褥应经常换洗,可以减少螨虫、灰尘的堆积,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皮肤过敏的症状。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较复杂多样,可由一种或多种因素导致。此病的预防主要是帮助患者找出原因,尽可能的避免接触病因,才可有效防止疾病发作。
检测过敏原,避免进食可导致患者过敏的食物、药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
有慢性荨麻疹史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室内外卫生,避免养猫、狗等宠物。
如存在蛀牙,尽快治疗;鼻窦炎患者尽可能进行药物治疗;胃病患者如积极纠正胃幽门螺旋菌阳性,慢性感染灶处理好,也可防止慢性荨麻疹的发作。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增强免疫功能。
7563点赞
[1]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6-189,313.
[2]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2-1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