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蓝尿布综合征是指因遗传物质异常导致色氨酸代谢异常,出现尿色发蓝这一特征的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极少见,常发于婴幼儿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尿色发蓝、厌食呕吐、易激惹、高血钙等。预后差且无法治愈。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的病因为遗传物质异常引发的色氨酸代谢异常及吸收障碍。多见于存在小儿蓝尿布综合征家族遗传史、近亲结婚的后代儿童。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为先天性代谢异常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是性连锁遗传。其病因是患者体内色氨酸代谢异常。因肠道对色氨酸的吸收障碍,色氨酸在胃肠道内吸收不良,并经细菌作用转化为吲哚最终以尿蓝母形式排出,尿蓝母暴露于空气被氧化成尿蓝,进而出现排泄蓝色尿液并把襁褓染成蓝色的现象,病理检查可见肾脏有广泛的灶性钙沉积,肾髓质尤其明显。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在临床上极少见,目前已报告的病例多存在家族遗传史,且多为近亲结婚的后代。此病极为罕见,且由于患儿多在幼儿期即死亡,故存在严重漏诊现象,目前尚未有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已有的资料显示,从1965年发现此病至今,世界范围内仅有几十例病例报告。
多见于存在小儿蓝尿布综合征家族遗传史、近亲结婚的后代儿童。
孕期损伤,妇怀孕期间如果受到损害,如强辐射、传染病等,可能会导致胎儿患病。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的首发及典型症状为尿色发蓝,可伴有厌食、呕吐、便秘、易激惹、消瘦、视觉减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多系统症状。
尿色发蓝为本病特征性表现,生后不久即见尿色发蓝,着染襁褓及衣着寝具,此种现象将持续存在,至儿童期亦然。
可有厌食、呕吐、便秘、易激惹、消瘦、视觉减退等症状,患儿面色苍白,呈侏儒状、鼻梁扁平、眼部表现有内眦赘皮、眼球震颤、斜视、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等。
发育延缓,智力低下,易反复感染,且多死于难治性严重感染。
侏儒、颅腔狭窄、骨硬化、智力低下、小精灵样面容。
血清钙增高,并多发生各脏器组织的钙化与钙盐沉积,较多见的是肾钙化,肾结石、肾皮质钙沉着和脑基底节钙化,并出现相应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可能是由于吲哚化合物在肾小管抑制了磷的再吸收。
有家族聚集性发病的倾向。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常并发难治性严重感染,即在患儿生活中,极易出现反复发热、咳嗽或皮肤疖肿等,抗生素治疗效果差,常直接导致患儿死亡。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的主要处理原则为尽早诊断,坚持治疗。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及基因诊断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坚持低色氨酸饮食,控制患儿的维生素D及钙的摄入,改善生存质量。
对存在小儿蓝尿布综合征家族遗传史、近亲结婚的后代儿童,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或日常生活中发现尿色发蓝症状,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小儿存在尿色发蓝,高度怀疑遗传代谢性疾病时,应及时进行血钙、口服色氨酸负荷试验等检查,必要时进行基因诊断。
已经确诊小儿蓝尿布综合征的患儿,若出现高热寒战、严重消瘦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儿优先考虑去儿科或遗传代谢科就诊。
若患儿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高热寒战、严重消瘦等,可联系相应科室会诊,如感染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尿色发蓝症状是一过性还是持续性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特殊面容、厌食呕吐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严重消瘦、智力低下、高热寒战等)
既往有无小儿蓝尿布综合征家族遗传史?
口服色氨酸负荷试验能加重症状并使尿中吲哚化合物含量明显增多,有助于诊断。
口服新霉素和其他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可使症状减轻并使尿中吲哚化合物含量减少。
血清钙含量偏高,多于12mg,并能和Hartnup综合征区别(该病血清钙不高)。
肾功能损害可出现相应尿、血化验改变。一般菊粉清除率和马尿酸清除率明显降低,而肾小管磷吸收率也见低下。
常规做X线、B超、泌尿系造影、脑电图、脑CT等检查,可发现组织异常钙化影,如脑基底节钙化、肾钙化、肾结石等。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钙含量及色氨酸负荷试验等即可确诊。
二者区别在于Hartnup综合征的代谢异常不仅限于色氨酸,还有多种单氨-单羧酸的转运和代谢障碍,因此尿中不仅排泄大量尿蓝,还可查出其他几种氨基酸,此外临床表现有糙皮病伴皮疹,间歇性共济运动失调、腹痛、胸痛、四肢痛等可资鉴别。
由于绿脓杆菌感染出现的尿布蓝绿色,或阻塞性黄疸尿中的胆绿色及因其他肠道疾病引起肠道细菌增加,进而产生过多的吲哚,出现尿液发蓝现象,与小儿蓝尿布综合征典型症状相似。通过检查血清钙浓度及其他症状、基因诊断结果等即可鉴别。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低色氨酸饮食,控制维生素D及钙的摄入及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治疗高钙血症及感染。
针对患儿高血钙症状,宜摄食低钙饮食,有明显高血钙时,应做常规的降血钙疗法。
此类患者多有症状,与血钙升高的速率有关。除治疗引起高钙血症的原发性疾病外,可采取后述治疗措施,包括: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扩容,使患者轻度“水化”;使用袢利尿药如呋塞米等以促进血钙降快的速度但禁用噻嗪类利尿药。
不管有无症状均应紧急处理,治疗方法包括:扩充血容量+增加尿钙排泄+减少骨的重吸收+治疗原发性疾病。
当患者发生继发感染时,宜用抗生素治疗。
为了抑制肠道内细菌,可以间断的口服磺胺类药物或新霉素,有助于抑制肠内细菌,从而减轻未被吸收的色氨酸的腐败分解。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除需控制患儿饮食中维生素D与钙的摄入,必要时降低蛋白摄入量,即每天蛋白质摄入不超过40克,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如鱼虾、瘦肉、牛奶等。此外需增加热量摄入及维生素补充,保证患儿生长所需。
改善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感染机会,对于小儿蓝尿布综合征的患儿应注意防护,做好保暖,最好在人流密集处佩戴口罩。
对症支持治疗,部分患儿存在智力低下等,可针对此类症状,对家属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并学习相关护理技巧。
针对轻度高钙血症者,应注意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的处理。如为不威胁生命的高钙血症、骨密度正常者可进行观察,监测血清钙、肾功能、骨密度和尿钙排泄。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预后差,目前尚无患儿存活至成年的报道,仅能通过控制饮食尽量减轻症状并延长患儿自然寿命。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无法治愈。
本病会严重影响自然寿命,目前尚无患儿存活至成年的报道。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患儿多存在发育迟缓及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患儿确诊后应定期复诊,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代谢检查等,以明确病情进展阶段,调整治疗方案。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患儿由于存在色氨酸代谢障碍,故在饮食摄入时应注意避免或尽量少摄入可加重患儿症状的食物成分,需低钙饮食及低维生素D饮食,必要时行低蛋白饮食及特制食品。
患儿饮食存在明显禁忌,须低钙饮食,一般而言,正常人每日钙摄取量为800毫克,低钙饮食需小于600毫克,但要均衡摄取含钙量较低的食物。
饮食及所用药物中注意控制减少维生素D的摄入,要时行低蛋白饮食及特制食品,必须在确诊后尽早开始。低蛋白饮食即每天蛋白摄入量控制住20~40克的饮食,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虾等。特制食品包括特制低钙饼干、面包等。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的患儿多存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内的多系统症状,还可能存在面容改变等症状。除需注意色氨酸代谢异常造成的患儿体质虚弱,饮食异常等,还需要普及相关医学知识,与家属保持良好沟通,以便配合治疗。
了解各类磺胺类药物及袢利尿药等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儿正确服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按照医嘱服用。如果在用药期间出现了过敏、局部疼痛甚至身体功能退化的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患儿确诊后应定期复诊,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代谢检查等,以明确病情进展阶段,调整治疗方案。住院期间应注意监测血清钙、肾功能、骨密度、尿钙等指标。
患儿常需长期服用特殊饮食,多数正常食物及饮料对小儿蓝尿布综合征患儿均可加重其症状,此外注意对家属普及反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以免患儿出现时延误治疗。
小儿蓝尿布综合征的预防包括出生前和出生后两方面,目前主要采用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筛查三结合的方法,避免缺陷新生儿出生。
存在小儿蓝尿布综合征家族遗传史的婚育夫妇,应在备孕前即与专业医生或遗传学专家沟通,进行遗传咨询。
怀孕后,需争取对患儿及时进行产前诊断,选择适当时机进行胎盘绒毛细胞酶活性测定及基因分析、羊水生化检测、羊水细胞的酶活性测定及基因分析、胎儿血检测等进行诊断。
新生儿的早期筛查工作,对存在尿色发蓝症状的新生儿可先应用血钙浓度检查粗筛,发现可疑病例,再进行相关特异性检查,一般不会延误早期治疗。
做好产检,产前诊断指对于治疗困难、预后不良的疾患应争取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
避免孕期损伤,怀孕期间避免靠近强辐射、传染病源等可能导致胎儿损伤或基因突变因素。孕妇在怀孕期间要尽可能避免外界的危害因素,如强辐射、传染病患者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4066点赞
[1]胡亚美名誉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198-2332
[2]陈又昭,吴乐正,熊琪.蓝尿布综合征一例[J].中华眼科杂志,1992,28(3):190-191.
[3]郭振东.蓝尿布综合症的缘由[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6):54.
[4] Distelmaier Felix,Herebian Diran,Atasever Claudia et al. PCSK1Blue Diaper Syndrome and Mutations.[J] .Pediatrics, 2018, 141: S501-S505.
[5] Kim Do Kyung,Kanai Yoshikatsu,Matsuo Hirotaka et al. The human T-type amino acid transporter-1: characterization, gene organization, and chromosomal location.[J] .Genomics, 2002, 79: 95-10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