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继发性腹膜炎是腹腔内脏器的炎症、穿孔、外伤血运障碍,以及医源性创伤等所引致的腹膜急性化脓性炎症,是严重的腹膜腔感染。可以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感染中毒等症状,如不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其病死率极高。
如急性阑尾炎或其他器官化脓灶的蔓延。
如阑尾穿孔、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自发性胆管穿孔、肠伤寒穿孔、蛔虫肠穿孔、外伤性胃肠穿孔等。
继发于绞窄性肠梗阻坏死等。在儿童期最多见的是继发于阑尾穿孔。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是腹膜和腹膜腔的炎症,可由腹腔内脏器炎症扩散、腹腔空腔脏器穿孔、外伤引起的腹壁或内脏破裂等原因引起。此病好发于不洁饮食、暴饮暴食、腹腔脏器有炎症感染、穿孔的患儿,腹腔脏器炎症、腹部创伤等因素容易诱发。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的常见原因,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化脓性感染等,含有细菌的渗出液在腹腔内扩散引起腹膜炎。其他如腹部手术中的腹腔污染,胃肠道、胆管、胰腺吻合口渗漏。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常见的原因,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胃肠内容物流入腹腔产生化学性刺激,诱发化学性腹膜炎。继发感染后成为化脓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坏死穿孔,造成极为严重的胆汁性腹膜炎。外伤造成的肠管、膀胱破裂,腹腔污染及经腹壁伤口进入细菌,可很快形成腹膜炎。
可引起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细菌主要是胃肠道的常驻菌群,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厌氧拟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一般都是混合性感染,故毒性较强。
腹膜透析时,通过腹膜透析导管将腹膜透析液灌进腹腔,有可能将细菌带入腹腔,术后发生并发症,如胃肠道、胆管吻合口渗漏等。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是继发于腹腔内病变而引起的,腹腔脏器炎症、腹部创伤,术后并发的消化道吻合口瘘等,均可引起本病。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暂无较为权威的流行病学报道。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好发于不洁饮食、暴饮暴食、腹腔脏器有炎症感染、穿孔、免疫力低下、外伤的患儿。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的典型症状是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高热、大汗、口渴、脉速等。小儿继发性腹膜炎可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局限性脓肿、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的程度与发病的原因、炎症的轻重及身体素质有关系。疼痛一般都很剧烈,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患儿都不愿以改变体位,疼痛先从原发病变部位开始,随炎症扩散而延及全腹。
腹膜受到刺激,可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吐出物多是胃内容物。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时可吐出黄绿色胆汁,甚至棕褐色粪水样内容物。
其变化与炎症的轻重有关,开始时正常,以后体温逐渐升高、脉搏逐渐加快。原发病变如为炎症性,如阐尾炎,发生腹膜炎之前则体温已升高,发生腹膜炎后更加增高。年老体弱的病人体温可不升高,脉搏多加快,如脉搏快体温反而下降,这是病情恶化的征象之一。
病人可出现高热、脉速、呼吸浅快、大汗、口干。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面色苍白、虚弱、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四肢发凉、呼吸急促、口唇发、舌干苔厚、脉细微弱、体温骤升或下降、血压下降、神志恍惚或不清。表明已有重度缺水、代谢性酸中毒及休克。
腹胀,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是腹膜炎的典型体征,尤以原发病灶所在部位最为明显。腹肌紧张的程度随病因和病人的全身状况不同而异,腹胀加重是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
胃肠或胆囊穿孔可引起强烈的腹肌紧张,甚至呈“木板样”强直。幼儿或极度衰弱的病人腹肌紧张可不明显,易被忽视,腹部叩诊因胃肠胀气而呈鼓音。胃十二指肠穿孔时,肝独音界缩小或消失,腹腔内积液较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减弱,肠麻痹时肠鸣音可能完全消失。
在病程后期,腹腔内细胞因子具有损害器官的作用。此外,腹内脏器浸泡在脓性液体中,腹膜严重充血、水肿并渗出大量液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血浆蛋白减低和贫血,加之发热、呕吐,肠管麻痹,肠腔内大量积液使血容量明显减少,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同时细菌毒素入血而引发感染性休克,进而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抗病能力强者可使病菌毒力下降,病变损害轻的能与邻近的肠管和其他脏器,以及移过来的大网膜发生粘连,将病灶包裹,使病变局限于腹腔内的某个部位成为局限性腹膜炎。渗出物逐渐被吸收,炎症消散,自行修复而痊愈。若局限部位化脓,积聚于骼窝、肠祥间、盆腔,则可形成局限性脓肿。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治愈后,腹腔内多留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大多数粘连无不良后果。部分粘连可造成肠管扫曲或形成锐角,使肠管不通发生机械性肠梗阻,即粘连性肠梗阻。
还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脓毒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或意识障碍时,建议到小儿外科、急诊科就诊。并进行血常规、腹部立位平片、腹部超声、腹部CT、直肠指检等检查,注意与原发性腹膜炎相鉴别。
出现严重或持续不缓解的腹痛时,均应尽快就医,避免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当出现腹痛伴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或意识障碍,意味着病情很重,必须立即就医。
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时,建议去小儿外科就诊。
腹痛伴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或意识障碍时,建议到急诊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脉速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大汗、口干、血压下降、神志恍惚或不清等症状)
目前有无其他的病史?(如腹腔脏器炎症)
是否有腹部外伤史?
有无不洁饮食、暴忺暴食的情况?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情险恶或机体反应能力低下的病人,白细胞计数不增高,仅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甚至有中毒颗粒出现。
评估有无肝腎功能损害。
判断有无钠、钾等电解质紊乱。
主要是淀粉酶和脂肪酶,了解有无胰腺炎和胰腺损伤。
小肠普遍胀气并有多个小液平面是肠麻痹征象,胃肠穿孔时多可见扁下游离气体。
可显出腹腔内有不等量的液体,但不能鉴别液体的性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抽液或腹腔灌洗可帮助诊断。腹腔穿刺的方法是根据叩诊或超声检查进行定位,一般在两侧下腹部骼前上棘内下方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抽液,根据抽出液的性质来判断病因。抽出液可为透明、浑独、脓性、血性、含食物残渣或粪便等几种情况。
腹膜炎时腹腔胀气明显,有时超声难以明确诊断,选择CT尤为重要。CT对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病变,如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帮助较大,并有助于确定腹腔内液体量,诊断准确率可达95%。
发现直肠前壁饱满、触痛,提示已形成盆腔脓肿,可经肛门直肠前穿刺抽液有助诊断。
根据病史及典型体征、白细胞计数及分类、X线检查、超声或CT结果等综合分析。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一般是比较容易的,但有时确定原发病灶较为困难,应用腹腔镜探查术则有助于明确原发病。
持续性腹痛,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全身性感染中毒表现。
X线检查提示腹腔炎症或膈下有游离气体。
腹腔穿刺可抽到脓液。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的治疗包括取半卧位、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短期持续治疗可治愈。
一般取半卧位,以促使腹腔渗出液流向盆腔,减少吸收并减轻中毒症状,有利于局限和引流,且可促使腹内脏器下移,腹肌松弛,减轻因腹胀挤压骗肌而影响呼吸和循环。要鼓励病人经常活动双腿,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休克病人取平卧位或头、躯干和下肢各抬高约20°的体位。
由于禁食、胃肠减压及腹腔内大量渗液,因而易造成体内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病人的出入量及应补充的水量计算需补充的液体总量(晶体、胶体),以纠正缺水和酸碱失衡。病情严重的应输血浆及白蛋白,以纠正因腹腔内大量渗出而引起的低蛋白血症,贫血可输血。注意监测脉搏、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血常规、血气分析等,以调整输液的成分和速度,维持尿量每小时30~50ml。
急性腹膜炎的代谢率约为正常人的140%,每日需要的热量达12550~16740kJ(3000~4000kcal)。当热量补充不足时,体内大量蛋白首先被消耗,使病人的抵抗力及愈合能力下降。在输入葡萄糖供给一部分热量的同时应补充白蛋白、氨基酸等,静脉输入脂肪乳可获较高热量。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尽早给予肠外营养,手术时已作空肠造口者,肠管功能恢复后可给予肠内营养。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大多为混合感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厌氧菌(拟杆菌为主)。抗生素的选择应考虑致病菌的种类,第三代头孢菌素足以杀死大肠埃希菌而无耐药性,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
可减轻病人的痛苦与恐惧心理,已经确诊、治疗方案已确定及手术后的病人,可用哌替啶类止痛剂。
绝大多数的继发性腹膜炎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切口应根据原发病变的脏器所在的部位而定,如不能确定原发病变源于哪个脏器,则以右旁正中切口为好,开腹后可向上下延长。如曾作过腹部手术,可经原切口或在其附近作切口。开腹时要小心肠管,剥离粘连时要尽量避免分破肠管。探查时要细致轻柔,明确腹膜炎的病因后,决定处理方法。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可行修补或胃大部切除术。但穿孔时间较长,腹腔污染严重或病人全身状况不好,则只能行穿孔修补术。化脓坏死的阐尾或胆囊应及时切除,如胆囊炎症重,解剖层次不清,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和腹腔引流,有条件的可行超声引导下的胆囊造麽术。坏死的肠管应尽早切除,坏死的结肠如不能一期切除吻合,应行坏死肠段外置或结肠造口术。
开腹后立即用吸引器吸净腹腔内渗出液,清除食物残渣、粪便和异物等。脓液多积聚在原发病灶附近、肠下、两侧结肠旁沟及盆腔内,可用甲硝唑及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至清洁。腹腔内有脓苔、假膜和纤维蛋白分隔时,应予清除以利引流。关腹前一般不在腹腔内应用抗生素,以免造成严重粘连。
目的将腹腔内的残留液和继续产生的渗液通过引流管排出体外,以减轻腹腔感染和防止术后发生腹腔脓肿。常用的引流管有硅胶管、乳胶管或双腔引流管等。引流管的腹腔内段应剪多个侧孔,其大小应与引流管内径接近。将引流管放在病灶附近最低位,注意防止引流管折曲,保证引流顺畅。严重的感染要放两根以上引流管,术后可作腹腔灌洗。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指征包括:
坏死病灶未能彻底清除或有大量坏死组织无法清除。
为预防胃肠道穿孔修补等术后发生渗漏。
手术部位有较多的渗液或渗血。
已形成局限性脓肿。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可治愈,不影响寿命,建议患者手术后1个月复查一次。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若及时就医,寻找病因,诊治原发疾病,该病尚能治愈。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患者如果诊断治疗及时,解除原发疾病,控制感染进展,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手术治疗后1个月复查一次,之后出现不适时随诊。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总的饮食原则为确定合理的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恢复并维持理想体重。
开始进食后指导患者先饮温开水30~50ml,间隔1小时重复2~3次,无不适后,进食流质如米汤、水果汁、鱼汤等,如无不良反应,再吃半流质,如稀饭、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
患者出院或忌食辛辣食物,饮食上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蛋奶等。
小儿继发性腹膜炎患者平时进食时应注意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注意腹膜炎的症状,再无诊断前不要使用止痛剂。
日常生活管理平时进食时应注意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不建议进食山楂、柿子、黑枣等易致肠梗阻的食物。
饭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了解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的特征,如果有突发腹痛、高热等情况,应尽快就诊。
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兔挤压或打折弯曲,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及量,若引流量为血液或脓液,且每小时超过50毫升,应及时告知医生。
对诊断不清或需进行观察的病人,暂不能用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对可能引起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的腹腔内炎症性疾病,及早进行适当的治疗是预防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的根本措施。任何腹腔手术,甚至包括腹腔穿刺等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肠道手术前应给予抗菌药物口服可减少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的发生。
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肠梗阻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给予适当的处理,可显著降低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的发病率。
腹部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纠正贫血、低蛋白,术中仔细操作,正确应用抗生素,也可不发生腹腔污染或吻合口漏,从而降低小儿继发性腹膜炎的发病率。
4213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王辰主编。外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王卫平主编.儿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