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即森林脑炎病毒,在我国主要由蜱作为传播媒介,主要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各种表现为主的急性传染病。急性期主要是突发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多有呼吸衰竭,特别是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呼吸机麻痹,病人死亡率高,森林脑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
轻度头痛,可有恶心、呕吐等全身感染症状,体温38℃左右持续1~3天即恢复正常。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等全身感染症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发热体温一般持续5~7天逐步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可出现肌肉瘫痪,高热体温持续7~10天开始逐渐降至正常。
突发高热、头痛、昏迷,迅速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颈肌和肢体肌肉瘫痪,危重患者如抢救不及时可于1~2天内死亡,少数5~10天内死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森林脑炎是由蜱作为传播媒介将森林脑炎病毒传染给人,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患者通常有明确的森林地区居住史、森林接触史等。
森林脑炎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是由携带有森林脑炎病毒的蜱叮咬人类,而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森林广袤的地区宿主动物种类繁多,适合森林脑炎病毒和蜱的繁殖。
森林脑炎病毒也常以动物为宿主,动物可将蜱带到居民居住地。
森林脑炎好发于每年的5、6、7月,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患者通常都有森林接触史,以东北、西北森林地区较为多见,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较高。
森林脑炎以携带有森林脑炎病毒的蜱虫通过叮咬人体而导致传染。
该类人群进入森林防护不到位或者未接种灭活疫苗容易被传染森林脑炎。
牛、羊等动物进入森林后容易把携带有病毒的蜱虫带到牧民居住地。
森林脑炎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嗜神经性较强,临床上以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神经系统受累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为主要特征,有时可出现肌肉瘫痪后遗症,病死率较高。
一般为10~15天,最短2天,长者可达35天。
一般数小时至3天,主要表现为低热、头昏、乏力、全身不适、四肢酸痛。
一般起病2~3天发热达高峰(39.5~41℃),大多数患者持续5~10天后呈阶梯状下降,经2~3天下降至正常。大多数患者出现稽留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弛张热、不规则热。
高热时可出现头痛、全身肌肉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并由于血管运动中枢的损害,患者还可出现面颈部潮红、结膜充血、脉搏缓慢。部分重症患者有心肌炎表现,常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心电图检查可有T波改变,严重患者可以突然出现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等。
约半数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意识模糊,如昏睡以及深度昏迷,亦可出现狂躁不安、惊厥、谵妄和精神错乱。
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头痛,以颞部及后枕部持续钝痛多见,有时为爆炸性和搏动性,呈撕裂样全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一般持续5~10天,可和昏迷同时存在,当意识清醒后,还可持续存在一周左右。
肌肉瘫换多呈弛缓型,以颈肌及肩胛肌与上肢联合瘫痪最多见,一般出现在病程第2~5天,大多数患者经2~3周后逐渐恢复,少数留有后遗症而出现肌肉萎缩。
部分患者出现锥体外系统受损征,如震颤、不自主运动等。偶尔可见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症状,或中枢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轻瘫。
一般为10~14天,体温逐渐下降,肢体瘫痪逐步恢复,全身中毒症状逐步消失。
森林脑炎病毒可引起支气管壁和肺泡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
危重患者可出现心肌炎表现,检查呈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心电图检查示T波改变。
临床上以颈肌、肩胛肌瘫痪最多见,上肢联合性瘫痪亦多见,瘫痪性质为弛缓性瘫痪。
未经治疗的森林脑炎病死率可高达20%左右,病死率极高,发现症状需及时就医,及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缓解疾病的进展,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出现发热、肌肉痛,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脑膜刺激征,如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肌肉瘫痪、意识障碍,应立即就医。
怀疑森林脑炎的患者,可至传染科就诊。
确诊患者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或者心肌炎症状,也可至神经内科或者心内科就诊。
近段时间有去过森林吗?具体什么时候去的?
最近有没有发现被蜱虫叮咬过?
低热、乏力这些症状出现有多久了?
最近有没有头痛、呕吐、嗜睡症状?
有没有发现上肢肌肉迟缓、运动有障碍?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脑脊液色清、透明,淋巴细胞增多,糖与氯化物无变化,蛋白质正常或增高,脑脊液压力增高。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或者ELISA检测森林脑炎病毒IgG抗体。
应用RT-PCR技术检测早期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病毒RN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
脑电图多数呈弥漫性慢波或散在慢波,心电图呈T波改变。
通过以下接触史、病史以及临床表现和相应的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有森林接触病史或蜱叮咬史。
出现发热、恶心、乏力、肌肉痛、脑膜刺激征、肌肉瘫痪、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
辅助检查中ELISA抗体试验阳性或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流行季节为夏秋季,发病年龄主要是10岁以下儿童,发病地区主要在温带及亚热带,临床表现急性期以肌张力升高、强直性痉挛多见,一般不出现弛缓型瘫痪和肌肉萎缩。
多见于幼儿,一般是肢体弛缓性瘫痪,而颈肌、肩胛肌瘫痪使头下垂者少见,鲜有意识障碍。
森林脑炎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所以在发现自己被蜱虫叮咬后就应该及时进行检查,尽早进行治疗,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经治疗后的森林脑炎预后一般良好,治疗方式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免疫疗法,通常无需手术治疗。
早期应用利巴韦林药物等抗病毒药物,疗效较好,也可加上板蓝根等中成药解毒清热,疗效不错。
应用免疫增强剂,如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或者早期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对于高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对于头痛、脑膜刺激征等可以降颅压治疗,对于呼吸肌麻痹者可行气管切开术,出现支气管肺炎的应用抗生素等。
有支气管肺炎并发症患者可应用抗生素治疗,有瘫痪后遗症患者可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康复治疗。
早期未经治疗的森林脑炎病死率可高达20%左右,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仅有一部分重症患者可合并有意识障碍、肌肉瘫痪等后遗症。
森林脑炎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仅有部分重型患者会遗留后遗症。
经治疗治愈者一般不影响寿命。
森林脑炎病毒嗜神经性较强,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很厉害,危重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伤,而出现意识障碍、癫痫等后遗症。
部分患者在恢复期后神志转清、全身症状消失,但是肌肉瘫痪不见好转,可后期康复治疗。
遵医嘱定期复诊,尤其是重型患者应定期复诊,检查并发症有无进展。
森林脑炎患者应该加强营养,多食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维生素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注意水分和盐分的控制,因为森林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比较严重,颅内压力较高,防止摄入过多盐分、水分加重颅高压症状。
忌高盐、高脂、高水分饮食,防止颅内压力的进一步增高。
加强维生素以及纤维素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适当补充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食物,加强营养以供机体所需。
森林脑炎患者有长期持续性的发热症状,应注意长期的物理降温,平时多安心静养、减少活动、注意休息。加强个人卫生,避免皮肤感染等导致疾病治愈的延迟。
患者要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做好皮肤护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皮肤感染。
保持空气流通,空气质量好有利于病人恢复。
重型森林脑炎应加强监测,注意有无心肌炎、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的合并,监测肌肉瘫痪症状有恶化还是有减轻的趋势,精神意识状态的进一步变化等。
森林脑炎患者有全身中毒不适症状,应加强心理护理,多开导安慰,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重型森林脑炎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病死率比较高,即使过了急性期也应加强病情监测。
森林脑炎通常有明显的地区性与季节性,给高发地区的高危人群提前接种灭活疫苗,以及进入疫区前做好防护措施是预防森林脑炎发生的关键,同时高危人群应早期筛查,可以减少森林脑炎的发病率。
有疫区接触史、蜱虫叮咬史者应早期作血清抗体检查,感染早期注射大量丙种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可以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经常在森林疫区工作的人员可以接种灭活疫苗。
进入森林疫区应穿着防护衣袜,戴着防护帽,皮肤涂抹邻苯二甲酸酯以防止被蜱叮咬。
做好野外工作、生活的环境卫生工作,加强防蜱灭蜱工作。
4399点赞
[1]陈露菲,刘彦成.病毒学报[J].2008,024(003):202-207.
[2]朱万孚,庄辉.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67-469.
[3]高燕,詹琳.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J].2006,026(5):404-40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