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腹外疝在站立、行走、奔跑、擤鼻、喷嚏、咳嗽、排便、劳动或其他可促使腹压增高的情况下,其内容物可经疝门突入疝囊,在体表出现肿块。少数病人在发病早期可因肿块隐匿于腹壁深层不被察觉,称隐匿性疝。若突出的疝内容物并不很多,且疝门也相对宽松,疝内容物与疝囊间无粘连,可在病者休息、平卧或用手向腹腔方向推送时,使其回纳入腹腔而使肿块消失,此乃可复性疝。病人除发现局部疝块外,可有轻度胀痛,并在疝块回纳后,症状、体征消失。此型疝的内容物突入疝囊后并无病理改变。
根据发生情况和发生位置,可复性疝包括多种类型。发生前没有手术因素的,按照发生的解剖位置分类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白线疝、腰疝、半月线疝;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而发生的是切口疝、造口旁疝。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俗称“疝气”。
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女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故易发病。
发生于脐部的腹外疝统称为脐疝,但实际上真正通过脐环突出于体表的疝只是脐疝的一部分,另有一些脐疝实质上是脐旁疝。
白线疝是发生于腹壁中线(即白线)的腹外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与剑突之间(在两者中点的较多),故也称腹上疝。
发生在第12肋至髂嵴之间的腹后外侧壁,后腹膜脂肪和(或)腹腔内组织脏器经过此处上腰三角或下腰三角的薄弱缺损,突出到体表所形成的腹外疝称为腰疝,也有称背疝。
半月线位于腹直肌鞘外缘,是伸展于第九肋骨和耻骨结节之间的一条弧线,也就是腹内斜肌腱膜分裂为两层分别融入腹直肌前、后鞘的位置。在半月线发生缺损而形成的腹外疝即为半月线疝。
切口疝是手术切口深处的筋膜层裂开或未愈合所致,可视为迟发的切口裂开或表面愈合的深部切口裂开。由于切口表面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层已愈合筋膜层裂开,在腹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内脏或组织向外疝出。
在一些肠道和膀胱手术后,有时候医生需要在腹壁上做一个造口,来实现大便的临时性或者永久性改道。如果造口旁出现缺损,腹腔内容物通过造口旁的缺损疝出,即形成造口旁疝。
可复性疝为疝疾病的早期阶段,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总的来说,形成原因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方面。
腹壁的肌筋膜等组织的结构组成在正常情况下即存在一些相对薄弱的区域,如被腹股沟韧带、腹直肌外缘、腹壁下动脉所围绕形成的腹股沟三角(直疝三角或Hesselbach三角),腹内斜肌-腹横肌下缘的腱弓(或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半月形区域,被腰部肌、肋骨或髂嵴所围绕的腰三角、骨盆的闭孔等。上述区域都因是腹壁的相对薄弱区,导致腹壁强度降低,而成为疝的潜在发病部位。
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腔内压增高这三大因素,腹部手术切口或引流口的愈合不良可并发切口疝;多次妊娠或胎儿过大会导致脐环变宽导致脐疝的发生,腹水等腹内压增高因素也可导致脐疝发生;肥胖人群脂肪浸润亦易患切口疝、造口旁疝。此外,腹壁外伤、腹壁神经损伤、腹肌缺乏锻炼、老年人肌萎缩等都有降低部分腹壁组织强度的不良作用。
可复性疝是常见病、多发病,可视为疝发病的早期阶段。婴幼儿及年老体弱患者多见,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肥胖或超重者。
多次生育妇女。
久坐不动腹肌缺乏锻炼者:如出租车司机、办公室文员等。
合并腹内压增高的人群:如长期便秘、慢性咳嗽患者。
腹部手术患者。
可复性疝的症状,可在患者休息、平卧或用手向腹腔方向推送时使其回纳入腹腔而使肿块消失,还会有轻度胀痛。另外,疝块回纳后症状、体征消失,且无病理改变。
可复性疝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即腹壁出现时有时无或有时大时小的肿块。肿块在站立以及增加腹压时出现或者变大,平卧多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或者变小。患者早期除特征性肿块表现外多无显著不适。部分可复性疝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
容易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
腹腔的压力剧烈的增高,突出的肠管较多,卡在薄弱的部位后不能回纳,从而形成嵌顿性疝。
当嵌顿疝内容物为肠管时,嵌顿时间超过4小时以上。患者出现肠袢坏死或穿孔时,会出现局部疼痛减轻。腹股沟肿块仍存在,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水、全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等腹膜炎体征,严重的早期会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表现为发热、心率增快等,晚期会出现脓毒血症,严重的危及生命。
可复性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肥胖、久坐、多次生育史等)要定期进行体检。对于有疑似可复性疝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体格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可复性腹壁肿物,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已经确诊可复性疝的患者,若出现腹部肿块不能自行推回腹腔内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胃肠外科就诊。
腹部肿块的脱出部位?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以及排气、排便情况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肿块不能自行复位、腹肌紧张、剧烈腹痛、血压下降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平卧状态肿块可以消失么?
之前是否做过手术?
体格检查为诊断可复性疝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检查,检查方法为医生用手按住肿块,让患者咳嗽,常有冲击感;患者平卧,用手尝试将肿物向腹腔推送,疝无嵌顿时肿块可消失。
简单而典型的可复性疝常不依赖辅助检查,B超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措施。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肿块疝无嵌顿时可消失,其典型症状即肿块在站立以及增加腹压时出现或者变大,平卧多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或者变小,可以确诊。
诊断不明或有困难时可辅助B超、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帮助建立诊断,CT等对缺损大小的判断有很大帮助。
可复性疝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本病主要表现为阴囊有不能回纳的肿块。触诊该肿块可清楚触及其上界在阴囊内。斜疝内容物来自腹腔,阴囊内疝块应经腹股沟管向腹腔延伸,体外触诊并无肿块上界可触及。触摸肿块时,如能触及有实质感的睾丸,则为斜疝;而在鞘膜积液时睾丸大部分被鞘膜囊内积液所包绕而不能触及实质感的睾丸。用手电筒贴着阴囊肿块后方,前方顶着纸筒,经纸筒窥视,可见鞘膜积液的肿块是透光的(透光试验阳性)。疝块通常不能透光,但例外的是婴儿疝,因其内容物肠管组织纤弱菲薄,可以透光。
肿块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透光试验也为阳性,但积液肿块在清晨起床时常不存在,需待起床活动一段时间之后才缓慢出现,且由小到大,逐渐增长。平卧或挤压肿块,因积液缓慢回流、肿块又可逐渐缩小。肿块体积的缓慢改变是因为液体流经的未闭鞘突非常细小通过不畅所致。
肿块通常不大,位于腹股沟管内,触之光滑有囊性感,但无咳嗽冲击感。特征性表现是牵拉同侧睾丸时肿块随之移动。女性有时有与精索鞘膜积液位置相当且性质相近的圆韧带囊肿,表现为光滑、囊性、位置固定的肿块。
出现于腹股沟区下降不全的睾丸容易混淆,有时甚至可被推送至腹膜后而被误认为疝被回纳。但睾丸甚敏感,挤捏可引起难以忍受的胀痛感;触按肿块并无咳嗽冲击感。如患侧阴囊内无睾丸,则诊断更可明确。
腰椎结核引起的冷脓肿可沿腰大肌扩展至腹股沟而在该区出现无炎症的肿块,骶骼关节结核所致冷脓肿有时也可在此出现。肿块位置在腹股沟韧带以下、股动脉外侧以及肿块具有波动感是冷脓肿的特点,有助于鉴别。
目前成人可复性疝只有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非手术方法无法治愈。相关证据表明目前对成人可复性疝尚无所谓的“最佳的金标准术式”,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加以选择。
也称为经典手术,如Bassini、Shouldice、McWay等术式。
也称为无张力修补术。包括加强腹股沟后壁的手术、单纯平片修补术式和网塞-平片修补等术式;腹膜前间隙的加强手术,如Kugel、Gilbert等术式。
腹腔镜的手术优点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手术伤口并发症较少等,但费用高于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不进入腹膜腔,修补材料放置于腹膜前。
进入腹腔,修补材料放置于腹膜前。
在以上方法实施中有困难时,还可使用腹腔内修补术或经腹部分外腹膜外修补术,但不推荐作为腹腔镜手术的首选方法。
可暂时使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局部包扎压迫疝环,同时应加强腹肌锻炼。
可复性疝在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后,大部分可以痊愈。现有的各种手术方法治疗可复性疝仍有复发的可能,总体复发率在1%~2%左右。
可复性疝在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后,基本可以达到痊愈。
可复性疝患者在治愈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可术后一年复查一次。
可复性疝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应少吃容易引起便秘、肠胃胀气的食物,多吃高纤维食物。
肥胖超重者,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少吃油炸食物及甜品等高热量的食品。
少吃容易引起便秘、肠胃胀气的食物,如红薯、豆类等,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谷物杂粮、水果、青菜,多喝水。
限酒。
腹壁疝术后可进食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等,有利于手术切口的愈合。
可复性疝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正常为主要目标,还需避免术后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一般术后3~5天即可下床活动,采用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可早期离床活动。
术后剧烈咳嗽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因此术后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
可复性疝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就是腹内压力的增高,故应避免便秘,合理膳食,进而通畅排便,减少腹内压力的骤然升高。
保持切口辅料清洁,避免大小便污染;发现辅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
可复性疝患者需避免用力,如非必要,不进行负重活动,减少弯腰。
一般而言,可复性疝尚无较好的预防措施,尤其是自身先天因素而形成的疝。但适当运动、增加腹肌锻炼、保持合理体重,对于预防可复性疝的发生是有益的。
生育后的女性进行产后康复,短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少抽烟或戒烟,咳嗽可能会加速疝气的发生和发展;少吃容易引起便秘、肠胃胀气的食物。
家长需多观察孩子腹股沟部或阴囊处是否有肿块,或是否存在时隐时现的包块;避免将孩子的腹部包裏太紧,以免使腹内压增高;改善孩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孩子大声咳嗽及啼哭,如果咳嗽较重,可遵医嘱服用止咳药。
4246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赵玉沛.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唐伟,张小明,翟昭华等.肝硬化合并腹腔积液发生腹外疝的CT评价.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02):266-26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