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憩室是食管壁一层或全层局限性呈囊袋样膨出,食管中段憩室发生在正对气管分叉及其附近的食管前壁,多为牵引型。因肺门淋巴结结核、炎症或霉菌感染累及食管壁,发生粘连及瘢痕收缩向外牵拉食管壁形成憩室。该疾病主要应用药物与手术疗法进行治疗,该疾病预后较好。
按照病因可分为以下三类:
系局部食管壁先天发育不良或有缺陷所致,发生于食管中段或下段,逐渐长大。
如局部食管肌层存在薄弱点,当食管腔内因某种原因而压力升高时,食管黏膜经薄弱点向腔外突出而形成。憩室壁仅有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又称为假性憩室。
多因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结核的瘢痕收缩、牵引所致。憩室壁包含食管壁各层组织及部分瘢痕组织,又称为真性憩室。多位于隆突水平,直径一般小于2cm,约2/3向食管左侧及前侧突出,向后突出者极少。
形成食管中段憩室的主要原因包括局部先天发育不良或有缺陷,炎症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憩室,局部压力升高膨出薄弱点。本病不是传染病,无传播途径,好发于患有结核病及心包炎的成年人。
部分患者出现憩室为先天性的局部发育不良或缺陷,多发生于食管中下段。
多因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结核的瘢痕收缩和牵引所致,少数是因心包炎或脊柱结核波及食管而引起。此型憩室只向外膨出而不下垂,故一般不积存食物,不易引起炎症,也不易发生食管腔的梗阻。但由于瘢痕组织的粘连固定,可影响食管的蠕动。
食管腔内因各种原因局部压力升高时,食管黏膜可经薄弱点向腔外突出。
气管、支气管位于食管的前方,炎症恢复期组织器官黏膜粘连会形成瘢痕。瘢痕进一步收缩,从不同方向牵引着食管向外突出,形成憩室。
发生在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旁淋巴结的结核以及脊柱结核可能导致食管中段憩室。
心脏也位于食管前方,“心包”可以理解为心脏外面的保护膜,炎症可能影响食管,但比较少见。
此类疾病均可致使食管反流或食管局部异物残留,使食管局部压力升高,可诱发膨出型食管中段憩室。
食管憩室相对少见,在国外以咽食管憩室多见,食管中段憩室仅占15%左右,膈上憩室更为罕见。在我国则以中段憩室居多,食管中段憩室在其中的发生率约占所有类型的食管憩室的16.5%~76.8%。本病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三倍。
此类群体可通过原发炎症引起食管中段憩室,结核病患者因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结核的瘢痕收缩和牵引致本病,心脏位于食管前方,其炎症亦可影响食管。
本病轻症患者可无症状,典型症状为胸背部疼痛、吞咽困难、胸内饱胀感等。可合并憩室炎、出血、穿孔、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在合并并发症时,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发热等表现。
本病轻症患者一般无症状,多在做X射线钡餐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憩室有完整的肌层,保证了憩室的排空,不易诱发症状。
可表现为吞咽疼痛和吞咽阻挡感,胸背部或胸骨后疼痛,胸内饱胀感或少量呕吐等临床症状。
若病人平卧,有时食物可从憩室内反流到口腔。
在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患者可合并呕血(突然呕吐咖啡渣样物或血块)、黑便(柏油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在出现食管周围脓肿、肺脓肿等并发症时可出现发热、寒战、咳脓痰等症状。
长期的各类食物摩擦刺激,及部分患者可有的胃酸反流刺激可引起憩室局部形成憩室炎、局限性食管炎。
憩室破入支气管动脉而发生非致死性出血,少数重症患者憩室可破溃入主动脉造成大出血,也可因质地较脆的肉芽组织破碎或钙化的组织腐蚀支气管动脉所致。
少数重症患者可发生憩室穿孔,憩室周围为瘢痕组织,极少发生急性穿孔,也有破入气管而形成食管气管瘘的患者。
憩室处可并发细菌停留感染,可形成食管周围脓肿,甚至累及生理位置较近的肺部,形成肺脓肿。
极少憩室长期接受各类刺激而无妥善治疗者可能会出现憩室局部癌变。
本病患者常因出现胸背胀痛、吞咽困难等症状首选消化内科就诊。通过胃镜检查、胸部CT、食管X线钡餐造影等检查寻找病源,确诊此病,同时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等疾病鉴别。
有何症状?(胸背胀痛、吞咽困难)
症状持续多久?
发病前有无做过全身体检?体检有无异常?
既往还有什么其它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患者常因自觉胸背胀痛不适、吞咽困难而到消化内科就诊。
本病患者确诊后如需手术,在医生的帮助下转诊到胸外科进行手术。
为何来诊?
有何症状?(胸背胀痛、吞咽困难)
症状持续多久?
发病前有无做过全身体检?体检有无异常?
既往还有什么其它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可见食管及憩室完整轮廓,确诊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食管镜检查前,应首先行食管钡剂造影检查。食管镜检查的适应证是食物团块或吞食的异物造成食管完全梗阻,不能除外咽食憩室、食管癌或食管远端存在病变。食管中段憩室常行食管镜检查,不但可以发现憩室的大小,而且可以准确观察其囊壁有无并发糜烂、出血、溃疡或癌变,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可以提供帮助。
胃镜检查可以确定憩室的具体部位、大小、开口大小,而且可以准确观察其囊壁有无并发糜烂、出血、溃疡或癌变,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可以提供帮助。食管中段憩室常由胃镜检查首先发现。
通过胸部CT可见食管憩室的存在及有无胸部其他器官的病变,辅助诊断。不建议孕妇行此检查,以免辐射造成胎儿损伤。
对于咽部或膈上型食管憩室应常规行食管测压术和食管24小时pH监测以明确憩室的病因,了解食管功能异常的具体情况,对诊断及进一步选择手术治疗方案也有一定帮助。
合并食管气管瘘时行此检查,通过碘油造影行明暗对比来明确食管气管瘘的位置、形态。需在肺部症状稳定后的2~3周才可进行。
食管中段憩室的诊断依靠辅助检查的结果,其中食管X线钡餐造影见憩室是诊断的金标准。其次依靠食管镜检查见憩室,必要时做食管CT检查和食管功能测定,以除外其他较严重的疾病。如果病人有慢性肺化脓的症状,有必要做气管镜检查和肺CT扫描,以明确肺部病变的范围。如怀疑有憩室—支气管瘘,须做支气管碘油造影或气管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有助于发现瘘口。
患者可有反酸、胃灼热和胸痛等临床表现,反流症状多发生于饱餐后,疾病后期食管瘢痕形成狭窄,可出现咽下困难。可通过内镜检查鉴别,反流性食管炎内镜检查可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金标准,本病则无以上内镜下表现。
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包括咽下食物哽噎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食物通过缓慢,并有停滞感或异物感。哽噎停滞感常通过吞咽水后缓解消失。可通过内镜检查鉴别,食管癌可见有癌性肿物凸起或浸润,本病则无。
自发性食管破裂见于剧烈呕吐,但环咽肌因醉酒、昏迷等失去协调性开放情况下,增高的胸腹内压作用于食管壁致抑裂,多发生于远段食管。可通过病史及检查结果鉴别,食管破裂患者多有明显的酗酒暴食史,呕吐后突发胸部或上腹疼痛,明显的纵隔炎症表现。胸部X线可见纵隔气肿,食管造影显示管壁破口及不规则的纵阳脓腔壁。如果行食管镜检查,可见食管壁黏膜缺口不整、充血及出血,与之相连的空腔内壁未衬上内膜,可资鉴别。
贲门失弛缓症以食管体部失去蠕动功能、食管下括约肌无松弛或弛缓不良为特征。可通过食管X线钡餐造影来鉴别,单纯的贲门失弛缓症食管钡剂造影显示食管腔整体扩张且失去正常蠕动,食管远端多见典型的鸟嘴状狭窄。食管镜检查可见扩张的食管腔,食管测压可显示失弛缓症的典型压力特征,即食管体蠕动波消失,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增高及松弛不完全,可资鉴别。
食管裂孔疝是指胃的一部分或全部,经膈肌的食管裂孔突入纵隔或胸腔。可通过食管X线造影及胃镜检查鉴别。食管钡剂造影显示食管全程,食管腔正常,囊性突出物为异常移位的胃,可见胃黏膜通过膈肌食管裂孔向膈上疝囊内延伸。胃镜检查可见疝囊开口下方为橘红色的胃黏膜并向胃的方向直接延续,以资鉴别。
食管中段憩室一般不需任何治疗,并发食管炎和憩室炎时,采用保守治疗制酸、消炎,常能使症状消除。若因憩室周围炎导致穿孔、脓肿或瘘管形成时,则需手术治疗。不需手术者多长期维持治疗。
对并发食管炎和憩室炎的患者,可给予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如果出现炎症并发症,可遵医嘱服用青霉素等广谱抗生素。
食管中段牵引型憩室由于病变小、症轻、一般无需外科治疗。在具有以下情况时,应采取积极手术治疗。
憩室呈囊袋状下垂、颈部窄,囊内存留食物不易排空。
巨大憩室,有反复憩室炎、溃疡穿孔、出血趋向。
有肿瘤家族史,属食管癌高危人群,食管镜见憩室内壁黏膜粗糙、溃疡。
体积小的牵出型憩室疑有癌变可能。
有压迫临近器官症状。
包括憩室切除术、抗反流手术等,其中憩室切除术是临床上最常用、应用最广泛的外科术式,抗反流手术适用于憩室合并胃食管反流疾病的患者。近期开展了腹腔镜或胸腔镜手术,前者避免肺换气措施,但巨大憩室以及膈上憩室仍以胸腔镜途径为好。
内镜治疗现多用于治疗食管憩室,对于能够耐受全麻的典型患者效果良好。目的在于连通憩室与食管壁、扩大路径,使憩室和食管腔可以自由通过,可用内镜修补憩室囊,也可用内镜先切开环咽肌,然后以氩离子凝固束进行治疗以恢复食管通道。
本病可通过憩室切除术等手术治疗彻底治愈,一般无并发症患者不需手术,仅靠药物治疗可控制症状良好。
无局部癌变的患者不会出现因本病影响寿命的情况,有癌变的患者视病情进展情况而定。
极少部分患者,经过长期的病程进展,憩室常年接受各类刺激而无妥善治疗,可能会出现憩室局部癌变,形成食管癌。
建议本病患者至少保证每年1次包含胃镜检查的全身体检。
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第1、3、6、12个月到医院复诊。
需长期服药的患者应每3个月1次行血常规等常规检查,以追踪药物有无引起肝肾功的影响。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定时进食、少吃多餐,避免硬、冷、粗糙、含纤维过多的食物,吃易消化的软食。
注意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肉类、鱼虾、豆制品及绿色蔬菜,这样更有利于炎症导致食管黏膜损伤的修复。
吃饭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这样有助于消化,减轻对食管的负担。
进餐前可先少量喝汤,润滑食管,还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忌食容易产酸的食物,如蔗糖、甜糕点、红薯,以及刺激胃酸分泌的浓茶、咖啡、浓肉汤等。为中和胃酸,可经常吃一些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烤馒头片等。还应尽可能不吃或少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洋葱、煮黄豆等。膳食中应多吃富含铁的肝、肾、瘦肉、动物血、黑木耳、芝麻酱及绿叶蔬菜,增强食管抗病能力。
忌酒、戒烟,勿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进食过热、过酸及熏烤食物。
避免进食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划伤食管。
本病患者应注意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同时注意保暖。如果出院后出现持续性的吞咽困难、明显进食后胸骨后烧灼感、黑便等症状,及时回到医院就诊。同时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也应每年复查一次胃镜,需手术患者,术后家属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提倡有规律的生活,适当参加集体活动,如读书、看报、散步、种花、下棋,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尽可能避免呕吐现象,避免剧烈活动和急速的弯腰,避免长途跋涉。
注意保暖,特别要防止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气管炎、肺炎等。在寒冷季节要避免体力和精神的过度疲劳。
每天观察有无呕血、黑便、血尿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生及时就诊。
将内镜检查列入每年体检项目,建议每年全身体检一次。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和控制感染,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敷料清洁、干燥。
本病患者可能因为本病的慢性存在而焦虑,患者及家属应该学习本病相关知识,了解本病的预后以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家属应给予患者及时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
术后加强体温监测,每日测量3次,连续监测1周以上。
术后鼓励患者经常屈伸双腿、双踝关节,仰卧屈腿抬起臀部等,并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动作应轻、缓,翻身幅度不能过大,一般以侧身30°~45°。
可通过包含胃镜检查及胸部CT的每年一次的全身体检发现本病,如有胸骨后烧灼感、反酸、胸背胀痛者应及时就医。
有原发的食管疾病,如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保证日常饮食规律,不食过热、过硬、粗糙的食物,多饮水。
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烧灼感及时就医。
建议每年行一次胃镜检查以早期发现消化道疾病。
5129点赞
[1]张练等主编.消化管疾病诊断治疗学[M].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08:331.
[2]张效公编著.胸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09:399.
[3]池肇春,毛伟征,孙方利,王正根,王浩文著.消化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7:219.
[4]张念武主编.五官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450.
[5]胡盛寿主编.心胸外科学高级教程珍藏本[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08:43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