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囊肿又称肝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为细粒棘球幼虫感染,侵入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分为肝囊型棘球蚴病和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囊型棘球蚴病狗为终宿主,牛、羊是中间宿主,肝泡型棘球蚴病狐为终宿主,狗、狼、猫等为中间宿主,人因误食虫卵成为中间宿主而患病。
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所引起,通常为单个囊性病变,肝囊型棘球幼虫病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损害为主,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幼虫的体积、数量以及寄生的时间,比较常见。
由多房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所引起,肝内的多房棘球幼虫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肺、脑等其他脏器引起继发感染。由于多房棘球幼虫在肝实质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病逐渐波及整个肝脏,对肝组织破坏特别严重,可引起肝衰竭甚至肝性脑病,病死率较高。
肝包虫囊肿是人体受到细粒棘球幼虫感染所致,与环境卫生以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虫卵经口在胃及十二指肠消化,六钩蚴脱壳逸出,然后经肠壁进入肠系膜而到达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狗,狼、狐、豺等虽也为终宿主,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在流行区的羊群中常有包虫病存在,而居民常以羊或其他家畜内脏喂狗,使狗有吞食棘球蚴的机会,感染常较严重,肠内寄生虫数可达数百至数千,其妊娠节片具有活动能力,可爬在皮毛上,并引起肛门发痒。当狗舔咬时把节片压碎,粪便中虫卵常污染全身皮毛,如与其密切接触,则甚易遭致感染。
细粒棘球绦虫有较广泛的宿主适应性,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牧区,主要以犬和偶蹄目家畜之间形成循环为特点,在我国主要是绵羊、犬动物循环,牦牛、犬循环仅见于青藏高原和甘肃省的高山草甸和山麓地带。
我国是世界上棘球蚴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区在西部和北部广大农牧地区,另外,在东北三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贵州和云南等省也有散发病例。迄今为止,全国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据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棘球蚴病在人群中的血清阳性率为12.04%,患病率为1.08%,在流行最为严重的新疆,人群中最易感染者是学龄前儿童。
主要由于与狗密切接触,其皮毛上虫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
若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间接感染。
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此类人群常常和狗或羊长时间接触,因此极易感染此疾病。
可能是由于偏远地区的环境或者水源不卫生,容易受到虫卵感染,人一接触容易感染疾病。
通常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囊肿的发展或者体积的变大,患者常常会表现不同的症状,多发性或体积较大的肝包虫囊肿,常有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现象,少数儿童和青年并有发育不良。由于慢性、长期地吸收包虫性物质,可有恶液质现象。
囊肿对周围脏器压迫也是渐进的,若压迫或刺激上消化道,则有恶心、呕吐、胃纳不佳、食后饱胀等,囊肿可推膈肌而压迫胸内脏器,出现轻重不等的呼吸困难、咳嗽及心悸。肝门区域的包虫囊肿压迫胆管时,则有黄疸和出现与胆囊炎相似的征象;门静脉受压则可产生腹水、腹壁静脉及食道静脉曲张;腔静脉受压,常有下肢浮肿及腹水现象。位于肝后的包囊,常有腰区胀痛。在结肠前和结肠后的包囊,均有压迫结肠的可能,产生低位梗阻症状。肝顶部的包虫囊肿常有胸膜渗液现象,约8~10%病人存在此征。此外,囊肿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和周围脏器粘连,出现一系列胃肠道粘连症状。
囊肿刺激肝脏,可表现为肝区疼痛,位置表浅的棘球蚴可在体表形成包块,触之坚韧,压之有弹性,叩诊时有震颤感。若包块压迫门静脉可致腹水,压迫胆管可致阻塞性黄疸、胆囊炎等。
常有荨麻疹、哮喘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囊液大量溢出可产生过敏性反应,如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此外,可出现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贫血、发育障碍和恶病质等毒性症状。
棘球蚴囊一旦破裂可造成继发性感染,如肝棘球蚴囊破裂可进入胆道,引起急性炎症,出现胆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等。
肝包虫囊肿可因外伤或穿刺而破裂,破入腹腔时可误诊为急腹症,有剧烈腹痛伴休克继而出现过敏症状,因此,肝穿刺在肝棘球蚴病患者应视为严格的禁忌症。包虫囊腔内压力甚高,穿刺后不仅发生囊液外漏、过敏性休克,且可使原头蚴种植于腹腔内而产生继发性包虫囊。囊肿破入肝内胆管,破碎囊皮引起胆管阻塞,导致胆绞痛与黄疸。
1/5~1/4肝包虫囊肿有继发感染,感染多来自胆道,肺包虫囊并发感染者亦颇常见。感染可促使包虫死亡,但亦明显加重病情。
囊液大量溢出可产生过敏反应,常有荨麻疹、哮喘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如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肝包虫囊肿患者,尤其流行病高发区的患者在就诊时,最好能去肝包虫病的专科医院去就诊,就诊时一般可选择普外科、肝胆外科或感染科。
有包虫病疫区生产、生活接触史,当出现包虫病相关的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有囊泡破裂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以及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剧烈的胸痛,伴有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如出现腹痛、恶心等,应就诊于普外科。
出现肝胆症状或全身感染症状时,可就诊于相应科室,如肝胆外科或感染科。
最近有无食欲下降和头晕、头痛的情况?
还有哪些不适?(如是否有肝区疼痛、恶心、呕吐、上腹部肿块等)
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是否去过流行区,是否有犬、羊等动物和皮毛的接触史?
以前是否做过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半数病例,一般不超过10%,偶可达70%。
又称Casoni试验,以囊液抗原0.1ml注射于前臂内侧,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即刻反应),2~2.5小时后开始消退,12~24小时继以出现红肿和硬结(延迟反应)。当患者血液内有足量抗体时,延迟反应常不出现。在单纯性病例,即刻反应和延迟反应均呈阳性。在穿刺、手术或感染后即刻反应仍为阳性,但延迟反应常被抑制。皮内试验阳性率为80%~90%。囊虫病、结核病、肝癌等患者可出现假阳性。棘球蚴皮试操作简便,广泛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诊断的参考。
血清免疫试验用以检测患者血清抗体,试验方法多种,但以间接血凝试验(IHA)和ELISA最为常用。阳性率90%左右,亦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与囊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可高达20%~30%,近年来为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的ABC-ELISA方法,利用亲和素和生物素的高亲和力,可使敏感性提高3~80倍。McAb-ELISA方法以单克隆抗体代替多克隆抗体,可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其他尚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蛋白印迹试验(WB)和沉淀反应试验等,可视具体情况选用。
X线、B超、CT或MRI等对棘球蚴病的诊断和定位也有帮助,特别是CT和MRI,不仅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出无症状的带虫者,而且能准确的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的影像。
囊肿增大时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和胀痛样。
体征为上腹部可扪及囊性肿块或肿大的肝脏。
包虫皮试阳性,B超和CT显示肝内有液性占位影像。
有牧区居住史。
仔细询问病史即可鉴别,肝囊肿病人多无流行病史,囊壁较薄且光滑,无钙化,囊液均匀,无典型包虫病影像学特征,免疫学诊断多呈阴性反应。
肝脓肿患者有全身中毒的症状,也可通过包虫免疫试验碱性鉴别,通过影像学也可鉴别,肝脓肿患者影像学检查脓肿壁轮廓光滑,有环中环征。
先天性多囊肝的囊肿般较小,为数较多,可呈弥漫性分布与肝包虫病不同。但单纯从超声波型有时难以与多发性肝包虫囊肿区别。鉴别诊断同样主要由临床全面检查决定,多囊肝常与多囊肾伴发,这一点是比较特殊的。
肝包虫囊肿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术中应注意将虫囊取尽,并避免囊液外溢造成过敏性休克或继发性腹腔感染。对早期的小棘球蚴,可使用药物治疗,目前以阿苯达唑疗效最佳,亦可使用吡喹酮、甲苯达唑等。
阿苯达唑与甲苯达唑是抗棘球蚴的首选药物,甲苯达唑问世后,在治疗棘球蚴病方面逐渐取代甲苯达唑,其血清浓度比甲苯达唑高100倍,棘球蚴囊液中浓度比甲苯达唑高60倍。目前国内研制出的阿苯达唑乳剂比阿苯达唑片的利用率和治疗效果更高,阿苯达唑乳剂远期治愈率为74.1%,而阿苯达唑片的远期治愈率仅为36%。
外科手术为根治本病的首选方法,应争取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发生前施行。术时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极易剥离,常可完整取出。目前主张外科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推荐术前联合用药3个月,并且术后继续药物治疗至少1个月。
包括PAIR术和腹腔镜手术。PAIR术即棘球蚴囊肿的穿刺、引流、局部杀棘球蚴药物的注射以及再穿刺。分析显示,联合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甲苯咪唑)的PAIR术较常规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更为安全有效,具有住院时间短,发病率、病死率及复发率低的优点。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由于棘球蚴病的治疗仍然存在着术中播散、术后复发等严重并发症以及复杂部位的病例选择等问题。因此,目前多与有效的抗棘球蚴药物联合应用。国内报道肝棘球蚴腹腔镜术前服用阿苯达唑3~6个月,待棘球蚴头节杀灭后再手术,有助于防止棘球蚴种植和复发。
肝包虫囊肿如可以完全切除病灶,预后较好,可完全治愈,肝功能得以恢复,术后复发率为5%~12%不等,多由于第一次手术时遗漏深藏的小囊肿或手术时头节种植,术后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复发几率。
肝包虫囊肿可以治愈。
此类患者治愈后不影响自然寿命。
每周复诊,不适随诊。
肝包虫囊肿因肝功能受累,所以日常饮食应避免食用对肝脏有损伤的食物,如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可以多吃对肝脏有益的食物,比如菠菜、海带等,饮食宜清淡。
不宜多吃味精。
不宜进食油炸、 油煎类食物,易引起吸收不良性的腹泻。
肝包虫病患者要少食用葵花籽,可影响肝细胞的功能。
松花蛋、各种腌制食品及各种甜食,对于肝包虫病患者而言,亦不宜多吃。
肝包虫病患者应清淡饮食,适宜吃酸性食物、高维生素食物、高纤维食物。可以吃一些青色食物,如菠菜、海带等,也可以吃一些酸性食物,如乌梅、柠檬等,对寄生虫有驱逐作用。
肝包虫囊肿的预防主要是注意饮食手卫生,特别是去一些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时,不接触狗、不饮生水、不吃生肉和风干肉等。同时应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的营养以及体力消耗会增大,需保持体力。
肝包虫囊肿患者应多注意休息,尽量减少重体力活。
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有利于动态观察疾病进展,观察疗效。
在用药治疗期间应注意如出现过敏或不良反应者,应咨询医生短期停用或改用药物剂型或者其他药物种类。
随访期间定期复査血常规、肝肾功,如岀现肝肾功能损害需停药,经治疗恢复后,可继续服用。
在药物治疗期间,有妊娠计划的夫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肝包虫囊肿为人兽共患病,其预防不仅仅是生物学范畴内的一个复杂问题,也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提高防病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加强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饮食卫生。
定期为家犬、牧犬驱虫。
对自己吃的肉要严格消毒或者用开水煮,不要生吃。
4062点赞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80-683.
[2]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5-149.
[3]杨欣,金国英,潘宁主编.腹部超声诊断与临床[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5:94.
[4]甘肃省人民医院《人体包虫病》编写组编,人体包虫病 修订本[M].甘肃人民出版社,1973.07:1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