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指任何一个性征出现的年龄早于正常人群平均年龄的2个标准差。女性性早熟定义为女孩在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或10岁前月经来潮。女性性早熟原因广泛,可能是正常发育的变异,也有可能是某些疾病导致。性早熟女童受体内性激素影响,体格增长过早加速,骨骺融合提前,使最终的成人身高低于正常青春期发育的同龄正常儿童的身高。且性早熟儿童性征发育提前,但心理、智力发育水平仍为实际年龄水平,即过早的性征出现和生殖器官发育会导致未成熟孩子心理障碍。
性早熟根据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是否提前启动通常分为三类:
中枢性性早熟(CPP,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真性性早熟),指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提前激活,引起卵巢内卵泡过早发育而致性早熟。除第二性征过早出现外,有排卵并且具有生殖能力。根据病因CPP又分为特发性CPP及继发性CPP,前者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如下丘脑、垂体肿瘤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后者可由外周性性早熟转化而来。
外周性性早熟(PPP,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假性性早熟),指并非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激活而是由其他来源的雌激素刺激而引起。仅有部分性征发育而无性功能的成熟,其性早熟症状是某种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并非一种独立疾病。
不完全性早熟指患儿有第二性征的早现,但性征发育呈自限性(包括乳房早熟、阴毛早熟)及单纯月经初潮提前而无其他青春期发育的表现。
临床上将性早熟的性质作为基本依据,将其分为外周性性早熟和中枢性性早熟,其发病机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导致外周性性早熟原因较多,如疾病、药物等。而中枢性性早熟多数为特发性,原因不明。
又被称之为假性性早熟,这类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没有发育成熟,但是因为外源性摄入性激素或周围组织生成性激素使患者表现出性早熟症状。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诱发假性性早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腺肿瘤、外源性性激素摄入(含有雌激素的食物和雌激素类药物)及肾上腺疾病等。尤其是外源性性激素,是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并且在所有外源性性激素中,主要为雌激素。能够对垂体中分泌垂体催乳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细胞增生、肥大,从而增加垂体催乳素含量和释放量。
又被称之为真性性早熟,包含特发性性早熟等多种病理类型,其中尤以特发性性早熟最为常见。并且与男童相比,女童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一些病变或尚不明确的因素提前激活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不完全性性早熟与下丘脑、肾上腺功能的部分激活等有关,暂时性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部分激活可引起不完全性性早熟,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患儿以促卵泡生成素分泌增加为主,且高于正常儿童,而促黄体生成素与正常儿无显著差异。此外,摄入外源性的性激素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其他如卵巢卵泡微囊暂时性增多、乳房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加、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增高均可能与乳房早发育有关。
女性性早熟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女性性早熟好发人群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发生于服用激素类药物、营养过剩或摄入不健康动植物饮食过多、长期生活在环境污染环境的女童等。
性早熟的症状与正常青春期中的身体改变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前者发生提前。根据性早熟的不同类型,其临床特征有各自特点。
第二性征发育: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顺序与正常青春期发育顺序相似,可有乳房发育,出现结节或有疼痛,乳头乳晕变大、着色,阴毛、腋毛出现。
生殖系统发育:外生殖器的大阴唇丰满、隆起,小阴唇渐变厚,阴道出现白色分泌物。卵巢容积增大伴有卵泡发育,10岁前有月经初潮,一般性发育过程可持续3~4年。
生长速度与骨龄:生长突增,同时体重增长加快,部分女孩出现超重或肥胖。骨龄超前实际年龄1岁或1岁以上,骨骺提前闭合,如果发育时原身高较低,则可导致成年身高低于遗传靶身高。
发生年龄一般早于中枢性性早熟,与内源性或外源性性激素水平有关,见于如卵巢肿瘤、McCune-Albright综合征、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基础疾病,或大量、长期服用含性激素药品或食品等。
没有明显及规律的性发育顺序,多无卵巢容积增加及卵泡发育。
严重而长期的外周性性早熟未治疗者可诱发中枢性性早熟。
临床表现为单纯乳房早发育、单纯阴毛、腋毛提前出现、月经初潮提前,但无其它性征的发育。
性早熟会导致骨龄加速进展,使骨骼提前愈合,使得患者在儿童时期就进入生长高峰,而较早停止生长,因此身高相对较矮。
患者会因自身和同龄人差异较大而引起焦虑、抑郁症状,甚至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
性早熟患者第二性征提前,且骨成熟加速,骨骺提前愈合而停止生长,造成部分患儿成年身高不能达到遗传应有身高并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一旦发现异常状况,应及时就医。
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
10岁前出现月经来潮。
通常于儿科就诊,也可就诊于内分泌科。
出现哪些症状?(性征提前)
症状从几岁开始出现?
是否接触过性激素药物?
是否有过大脑损伤?
是否存在头痛、癫痫或腹痛?
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年或1年以上就视为提前,是判断骨质成熟度最简单的指标。
可了解子宫和卵巢的情况。卵巢功能启动的标志是卵巢容积>1mL,并有多个直径>4mm的卵泡。另外盆腔超声可鉴别卵巢肿瘤,肾上腺超声可鉴别肾上腺肿瘤。
对6岁以下的女性性早熟者应常规做头颅MRI检查,目的是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性早熟儿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Tanner分期相关。另外肿瘤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异常升高,21-羟化酶患者体内的睾酮水平常≥2ng/mL,17-羟孕酮水平超过正常水平的数十倍或数百倍。
该试验是鉴别GnRH依赖性性早熟(完全性、中枢性、真性性早熟)和非GnRH依赖性性早熟(不完全性、外周性、假性性早熟)的重要方法。GnRH50~100μg或2.5~3.09/kg静脉注射,于0分钟、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分别采集血样,测定血清FSH和LH浓度。如果LH峰值>12IU/L,且LH峰值/FSH峰值>1,则考虑诊断为GnRH依赖性性早熟。
卵巢容积>1mL,并可见多个直径>4mm的卵泡。
可作为中枢性性早熟病因诊断的辅助检查,尤其是6岁以下的中枢性性早熟患者。当存在进展性中枢性性早熟时,考虑与颅内病变相关为头颅磁共振检查的指征,以评估是否存在下丘脑的病变。
一般认为女孩8岁以前出现乳腺增大、阴毛生长、腋毛生长等任何一项或多项第二性征,或月经初潮开始于10岁以前,即为女性性早熟。如骨龄测定超过实际年龄,可进一步确诊。
是由于Cs基因缺陷所致,患儿除性早熟征象外,尚伴有皮肤咖啡色素斑和骨纤维发育不良,偶见卵巢囊肿。少数患儿可能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Cushing综合征。其性发育过程与特发性性早熟不同,常先有阴道流血,而后才有乳房发育等其他性征出现。
仅见于少数未经治疗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多见于女孩,其发病机制可能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紊乱有关。临床除甲低症状外,可同时出现性早熟的表现,如女孩出现乳房增大、泌乳和阴道流血等。一般不出现或极少出现阴毛或腋毛发育。
治疗目的是使性早熟患者的第二性征渐消退,性激素恢复至青春期前水平,延缓骨骼过快成熟和改善最终成人身高,避免心理行为问题。
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切除肿瘤、切断外源性雌激素接触,使提前出现的性征消退。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中枢性性早熟患者可考虑手术或放疗。对非进行性损害的颅内肿瘤或先天异常,如下丘脑错构瘤等,则宜谨慎处理,但伴有难治性癫痫或颅内高压等神经系统症状的大错构瘤或如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肿瘤多需手术。
治疗目的为抑制或延缓性发育(阻止女性月经来潮),抑制骨骼成熟,改善成人期最终身高,恢复相应年龄应有的心理行为,此为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一线药物。
如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环丙孕酮。
对于骨矿含量和骨密度低于同龄儿的性早熟患者应及时给予足够的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
确诊为性腺、肾上腺肿瘤所致的周围性性早熟患儿建议尽早手术。
女性性早熟需要对因治疗,去除病因后一般预后较好。部分病因不明儿童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一定困扰。
女性性早熟有治愈可能。
女性性早熟不影响寿命。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肥胖增加了青春期性早熟的风险,推荐改善膳食习惯,按时吃早餐,减少晚餐的食物摄入量,减慢进餐的速度,减少高热量、油炸、膨化食品的摄入,增加食物种类等,来帮助控制体重并预防性早熟的发生。
避免接触含有性激素的食物。
减少食用高热量、高油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粗粮、蔬菜、水果的食用,有助于控制体重。
性早熟儿童可能因身体外观有别于同龄儿童而内心焦虑,家长应进行心理疏导。此外,患者可能需要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当减重。
对患儿及家长说明特发性性早熟发生的原因,解除其思想顾虑。提醒家长注意保护儿童,避免遭受凌辱,造成身心创伤,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加强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因智力发育与年龄一致,而身体及性征发育提前,故需消除患儿的恐惧、害羞及好奇心,讲解生长发育知识,请家长注意孩子的生活,防止受孕。
不完全性性早熟患者通常不需要治疗,但需定期进行复查,避免其发展为中枢性性早熟。
中枢性性早熟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暂无法预防。外周性性早熟可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加以预防。
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避免直接接触激素类物品和食品。
改善膳食习惯,均衡饮食,避免长期单一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增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加强儿童期的保健,普及健康教育。
4556点赞
[1]吴洁,朱丽萍,吴久玲,夏建红,王红,张桃玲,吴颖岚,孙莉颖,胡晓宇,花静,杜莉.女性性早熟的诊治共识[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02):135-138.
[2]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儿科学.第9版.[M].2018,402-40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