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贫血属于贫血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本病主要以红细胞生成减少不足和失血有关,红细胞破坏过多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器官多系统的症状,可造成不可逆性器官损害。老年贫血的诊断为循环血液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男性<120g/L,女性<110g/L),红细胞压积减少(男性<0.40,女性<0.37),伴有或不伴有红细胞减少。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对症治疗、饮食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药物、饮食治疗效果一般较好,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可延缓疾病的恢复,需要长期治疗。
老年贫血属于贫血中的一种症状类型,常见的贫血主要病因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或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以及失血三种,而老年贫血主要以红细胞生成减少不足和失血有关,红细胞破坏过多少见。
有些老年人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损害有关;或者患有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两者均可使正常成熟红细胞减少而发生贫血。
老年人的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一般与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病、各种髓外肿瘤的骨髓转移以及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骨髓炎有关,均可因损伤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造血微环境发生异常而影响红细胞生成。
由于老年人营养不良,造血原料如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12等)、微量元素(铁、铜、锌等)严重不足,任一种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都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老年人易发生慢性失血,常常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并往往合并缺铁性贫血。
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葡萄糖、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地中海贫血等),上述情况在老年人中少见。
感染,如疟原虫、溶血链球菌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继发于淋巴瘤、白血病等;药物,长期服用降糖药、利尿剂、抗癫痫药等;其他如脾功能亢进、血型不合的输血后溶血等。
在我国老年贫血的发病率目前无任何统计学资料。
老年人患有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各类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会导致贫血。
老年人较容易反复痔疮出血、鼻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这些疾病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贫血。
慢性胃病患者由于体内胃酸不足,可导致食物中的铁无法吸收和消化,造成红细胞原料不足而导致贫血。
老年人喜饮浓茶,但会阻碍机体对铁吸收,造成体内铁严重不足而造成贫血。
老年贫血是一种症状,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出现不同表现,主要依据贫血的病因,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程度,血容量下降的程度和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的代偿和耐受能力可造成不同的临床表现,如神经系统症状、皮肤黏膜症状、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的速度、贫血的程度和机体的代偿能力。
一般症状有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乃是贫血缺氧导致神经组织损害所致常见的症状。
苍白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粗糙、缺少光泽、溃疡可能与贫血的原发病有关。皮肤、黏膜黄染见于溶血性贫血,特别是血管外溶血性贫血,可引起皮肤、黏膜黄染。
大都是由于呼吸中枢低氧或高碳酸血症所致,故轻度贫血无明显表现,仅活动后引起呼吸加快加深。
贫血愈重,活动量愈大,症状愈明显。
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
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氧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此时不仅有心率变化,还可有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贫血时可出现食物吸收消化不良、腹部胀满、食欲减低、大便规律和性状的改变等。
长期慢性溶血可合并胆道结石和脾大。
缺铁性贫血可有吞咽异物感或异嗜症;巨幼细胞贫血或恶性贫血可引起舌炎、舌萎缩、牛肉舌、镜面舌等。
血管外溶血出现无胆红素的高尿胆原尿;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
贫血严重时,为满足机体血液循环,心肌长期代偿性泵血,可导致心肌代偿性肥厚。
严重溶血性贫血患者甚至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进而引起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
老年贫血病人在相当长时间内无症状,但一旦出现皮肤黏膜苍白、胸闷、气急、呼吸困难、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应积极提前去当地医院就诊。
发现皮肤黏膜苍白、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情况,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有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高度怀疑老年贫血时,应及时就医。
如有少尿、心率增快、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血液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或并发症,如头昏、气急、呼吸困难、心悸、心率快、消化不良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
大致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黏膜苍白、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
最近平时三餐饮食如何?
以前有无慢性失血疾病,如反复痔疮出血、鼻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
近期有过血液检查吗?检查结果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病史?
主要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表现、以前的病史和治疗史,可作为病情的初步判断依据。
主要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的颜色变化,是否伴有出血点,以及指甲、舌头、眼睑、结膜的变化。
主要判断有无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是否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
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及代偿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有否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
骨髓检查对某些贫血、白血病、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或大理石变,髓外肿瘤细胞浸润等具有诊断价值。必须注意骨髓取样的局限性,骨髓检查与血常规有矛盾时,应做多部位骨髓检查。
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检查。
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导致此类造血原料缺乏的原发病检查。
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
溶血性贫血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血钾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等。
有时还需进行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等检查。
骨髓造血细胞的染色体、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基因等检查;以及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因子或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等。
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是血红蛋白(Hb)低于130g/L(男性)和120g/L(女性)。国内目前尚无60岁以上老年人贫血的统一标准,鉴于老年人的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在男女之间差别不大,目前认为提倡提出的红细胞<3.5×102/L,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比容(Hct)<0.35作为老年人贫血的标准较为合适。
老年贫血需进行不同的类型鉴别:
最常见的病因是缺铁性贫血,其次是慢性炎症性贫血。此时,如果血清铁蛋白<20μg/mL,则提示为铁缺乏;而血清铁蛋白升高伴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铁减少,则高度提示慢性炎症性贫血。需注意的是部分老年人可能缺铁伴慢性炎症性贫血,临床上应综合判断,检测转铁蛋白受体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最常见原因是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酗酒和慢性肝脏病也可能造成大细胞性贫血。除检测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浓度外,试验性叶酸、维生素B12治疗也是重要诊断依据,如试验性治疗无效,应作进一步检查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应注意检查肾功能和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另外缺铁性贫血早期、混合型营养性贫血同时兼有大细胞和小细胞时也可能表现为P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
老年贫血的治疗以消除诱因、避免病因、控制症状、延缓病情为主。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主要依据患者情况选择药物治疗、脾切除以及造血干细胞的治疗。
出血是贫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又因不同之原因引起的,给予适当止血措施是很重要的。
营养缺乏引起的造血原料不足而发生的贫血,例如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分别予营养来补充,贫血治疗效果良好。
感染或癌症能够控制,贫血就能够减轻或得到矫正。慢性肾衰竭、肝硬化、晚期癌症及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等造成的贫血,必要时给予输血。
患者停止与药物接触之后,贫血大多能很快或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否则骨髓移植可以治疗。
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和有机铁两类,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则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等,无机铁剂的不良反应较有机铁剂明显。
一般采取口服叶酸、肌注维生素B12,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者可口服维生素B12。
主要是免疫抑制剂,对抗炎症反应,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用药物为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
主要是免疫抑制剂和促红细胞生成,适用于全部再生障碍性贫血,常用的雄激素有司坦唑醇、十一酸睾酮、达那唑、丙酸睾酮。
常用的有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等。
老年贫血一般通过药物和对症治疗,大多数轻度患者可自行缓解;对于严重贫血伴有多器官损害的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的不可逆损害。
大多数轻度患者能治愈,多数病人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存活率明显提高;少数重度贫血患者,不可治愈。
本病经过积极控制原发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本病属于慢性疾病,一般治疗3~6个月,应积极去医院复诊检查外周血象和骨髓象,来判断血红蛋白含量是否升高,红细胞数量是否增加等。
患者的饮食调理应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
宜多食用含铁高的食物,例如瘦肉、动物的肝脏、紫菜、菠菜、海带、木耳等。
宜多进食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例如橘子,因为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宜多食用肉、蛋、奶类以及新鲜的蔬菜,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注意严格疾病控制、谨遵医嘱用药,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保持愉悦心情,定期监测疾病的发展状况。
心慌、头晕、头昏时要少活动,及时输血,不可硬撑,间断输血的患者,要注意自己的输血间隔,不要随意延长。出血不止,皮肤瘀斑增多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日常起居要有规律,适当活动勿劳累。公共场合,人群密集的地方要少去。
要保持乐观情绪,遇事不急、不恼。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要常通风换气。
烟酒均有抑制造血的作用,贫血患者更不要吸烟饮酒。另外贫血患者不要喝浓茶。
老年贫血患者的预防应以多休息、适当运动、合理搭配饮食、严格遵守医嘱为主要预防措施。
有血液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老年人患有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规律化疗,改善病情。
有长期慢性出血病的人群,应多吃含铁高的食物,例如瘦肉、动物的肝脏、紫菜、菠菜、海带、木耳等。
对于长期患有胃病的人群,应及时治疗胃病,并积极进行饮食治疗,补充缺失的铁、叶酸、维生素B12。
老年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饮浓茶等。
4602点赞
[1]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36-543.
[2]沈建良,杨平地,岑坚等.老年贫血81例诊断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003):148-151.
[3]孟海涛,梁飞,张国香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08):1571-157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