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可分为7组,A~C组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轮状病毒感染遍及全世界,据WHO统计腹泻患儿中11%~71%(平均33%)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成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第一位病原体。全世界每年有1.4亿患儿,死亡约100万。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中,每年因轮状病毒而腹泻的约有1300万人次,死亡3.8万~4.7万人。
主要侵袭婴幼儿,潜伏期2~3天,起病较急、呕吐、腹泻腹泻可持续3~5天或1周,少数可达2周。
感染多为成人,潜伏期3~13左右,突然出现严重腹泻,大量水样便,伴有呕吐、腹痛、恶心等。多数病程5~6天后缓解,少数持续到2周左右。
C组轮状病毒胃肠炎也主要侵袭小儿,症状与A组相似。潜伏期24小时左右,病程2~3天。
本病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轮状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进入机体后侵袭十二指肠和空肠,引起患者高渗性腹泻与呕吐。尚在潜伏期的患者擦拭粪便时病毒转移至患者手上,并可短暂留存在患者所接触的物体上,健康者通过接触这些物体或直接接触患者体液而被传播本病。
食用了感染病毒的食物和生水,食用此类沾染病毒的食物,使病毒进入肠道,侵犯十二指肠和空肠,导致腹泻和呕吐。大量的吐、泻丢失水和电解质,导致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密切接触了患者的体液和排泄物后未消毒。
免疫抑制:本病的发病除了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数量,还取决于患者的免疫力是否低下。
吃生冷刺激食物、饮未经煮沸的生水。此类不洁饮食均可沾带轮状病毒,未经高温消毒直接吃食,可诱发本病。
A组轮状病毒感染遍及全世界,6个月~2岁易感性最高,4岁时大多数已受感染。我国多发于冬季及春天夏初,托幼单位常有水型及食物型暴发流行。B组轮状病毒目前主要主要患者为青壮年。C组轮状病毒胃肠炎报道较少,多侵袭小儿。
轮状病毒是肠道病毒,因此是经由粪-口途径传播,病童在产生症状的2~5天可由粪便中排出的病毒,在此期间内最容易传染给其他幼儿。由于病毒可以在环境中存活1天左右,因此接触到污染品如家具、玩具的表面或病童的双手就很容易发生感染。另外,传染源为患者和带毒者。症状出现前1~3天粪便开始排毒,病期3~4天时为排毒高峰期,易感儿只要10个病毒即可受染。大多数在病后1周排毒停止,少数可排毒2周。
由于婴儿免疫机制还没有发育完整,免疫力低下,尤其早产儿,发生感染以及严重脱水和胃肠道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免疫抑制的患者由于体内免疫系统异常,尤其是原发性免疫缺陷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生并发症风险高且持续粪便排毒。
由于该病毒也可在接触感染者的生活用品后感染疾病,所以如果未感染的人群与患者的体液和排泄物的密切接触,很容易被病毒感染。
该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是粪-口传播,不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的人群易感染该类细菌病毒。
本病的典型症状为腹泻、呕吐、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持续性的腹痛,并有全身乏力等症状。本病患者可因肠黏膜的损伤伴发脓毒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A组轮状病毒胃肠炎起病较急,出现呕吐、腹泻,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有酸臭味。患儿低或中度发热,高热者少,常有轻度腹痛、肌痛及头痛等。部分患儿出现流涕、轻咳等症状。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B组轮状病毒胃肠炎突然出现严重腹泻,大量水样便,伴有呕吐、腹痛、恶心、腹胀、肠鸣、乏力等,发热者很少。
C组轮状病毒胃肠炎也主要侵袭小儿,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同时也可以伴有粪便性状的改变。
患者可有全身乏力、皮肤苍白,部分患者可有胃痛,重症肠炎患者可合并下腹持续钝痛不缓解。
如果患者的腹泻未得到及时的治疗,由于体内水分以及各种离子的丢失,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的症状。严重时可以出现脱水性休克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代谢。
本病可致肠黏膜损伤,引起细菌入血,可引起革兰阴性菌脓毒血症,患者可以表现为寒战、发热、精神改变等。同时会伴有器官功能障碍以及组织灌注不足,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早产儿中,轮状病毒肠胃炎可伴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可能会出现肠穿孔和肠梗阻,可以表现为呕吐胆汁等症状。
本病患者常因起病时剧烈的腹泻、呕吐而就诊于急诊科,待急诊补液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暂时转到消化内科控制病情。需行粪便检查、血液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病童发生呕吐、腹泻频繁、无法进食,且有脱水现象时应立即就医。
当病童发烧超过3天以上,无法由禁食或改变摄取食物等方法改善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建议到急诊科、消化内科或儿科进行治疗。
现在有什么症状(如腹泻、呕吐、发热)?
症状持续多久了?
既往还有什么病史?
最近吃了什么东西?饮食卫生如何?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电镜或免疫电镜从粪便中检查病毒颗粒。
补体结合和ELISA法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
用斑点杂交和PCR法检查病毒核酸。
血电解质、BUN、肌酐是评估腹泻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最重要的指标。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2/3的住院患儿可有转氨酶的轻度升高。
腹泻严重的患者可有脱水征(口干、尿量少、皮肤干燥、眼眶凹陷),肠鸣音活跃,根据检查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为接下来的检查和治疗提供方向。
酶联免疫测定或乳胶凝集试验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99%。于病程的前4天进行检验敏感度最高,目的是辅助轮状病毒的诊断。
取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病毒的种类,同时也可以根据粪便的性状以及是否带血,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主要检测是A组轮状病毒抗原。
用于轮状病毒致小儿腹泻的临床快速诊断。
适用于临床辅助诊断A组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
冬春季节发现吐、泄水样物的患者,小儿应考虑A组轮状病毒,成人应考虑到B组轮状病毒感染的可能。确诊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验:
电镜或免疫电镜从粪便检查病毒颗粒。
检查粪便中病毒抗原,用补体结合、ELISA法、免疫斑点技术、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等方法,可检测出患者粪便中的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
检测病毒核酸,患者的粪便标本粗提RNA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上电泳,可依据电泳图像鉴别并确定其组别。此外可用斑点杂交及PCR扩增法检查吐、泻物标本中的病毒核酸。
诺如病毒、沙波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亦可引起病毒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与本病表现类似,两者可以通过粪便病毒检查来鉴别。
沙门菌、志贺菌、弯曲杆菌等引起的肠炎临床表现与该病引起的表现类似,两者可通过粪便细菌培养,找到病原体后进行鉴别。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周左右。根据腹泻持续时间及脱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速度不同,病程可有所不同。本病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轻症者给予口服补液即可。脱水严重者应予以静脉补液,同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消化道隔离至腹泻缓解。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治疗方法主要是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如无法进食,可以借助静脉输注的方式补充,特别注意补钾。
物理降温,小儿发热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浴、冰袋外敷等。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原则上不宜采用药物降温。3个月以内婴儿发热应慎用退热药,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的栓剂,以减少不良反应。
近年来,干扰素也被用来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这种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可用蒙脱石散等肠道黏膜保护剂,对消化道的病毒、细菌的毒素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并且还具有很强大的保护力,提高肠道黏膜屏障对病原体的防御。并可减少大便次数、大便含水量且不经肠道吸收入血,所以安全无副作用。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等微生态制剂,可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细菌,恢复肠道正常生理功能。
主要是阻断病毒与细胞的结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许多研究报道用口服丙种球蛋白或抗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可以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和粪便排毒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若患儿肛门温度39度以上(腋下温度38.5度)且有烦躁不安时,应及时给患儿解热治疗。以下情况即使体温不到39℃也应给予解热药进行治疗,如有肺炎、心力衰竭、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及5岁以下有发热抽风史的小孩。结合年龄及自身特点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单复方制剂。根据体温情况,按需服用。
本病预后良好,病程一周左右。临床症状的轻重和小肠病变轻重一致。病期7~8日后小肠病变可恢复。少部分本病重症患者救治不及时,可因脱水、酸碱平衡紊乱而死。
能治愈,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对于部分治疗不及时的重症患者,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可导致患者死亡。
本病病程短暂,且可治愈,故治疗及时的患者不会出现因本病而影响寿命的情况。
患者出院后的第一个月,每周都应到医院复诊,行血液学检查等来跟进病情有无再进展。之后建议行每年体检一次。
患者急性期需流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如米汤、藕粉或稀粥、面汤等。等急性期约1~2天后再慢慢开始调整饮食,多喝水,防止出现脱水现象。另外,患病期间忌食乳制品、高糖饮料及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急性期患者应注意卧床,保证充足的休息。家属及患者应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呕吐及排便次数,包括呕吐物、排泄物的性状。家属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脱水、低钾的表现。
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
呕吐停止后家属协助患者漱口或口腔护理,更换污染衣物及床单。
取侧卧位或半卧位,以减轻腹部张力,缓解腹痛。
观察排便的次数、量、颜色、性状(稀水样、蛋花汤样、大便表面有黏液或血液、水样、奶瓣、泡沫)。
观察有无腹痛、里急后重等伴随症状。
观察有无脱水症状(前囟和眼眶凹陷、口渴、口唇干燥、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少)。
监测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
患者可因持续的呕吐及腹泻倍感焦虑,家属应积极开导患者,告知患者本病病程短暂,预后良好。
因本病患者通过腹泻及呕吐大量丢失消化液,家属应观察有无低血钾表现(肌肉软弱无力、腹胀等)。
正确进行手卫生及清洁污染物体表面是减少人际传播的关键,对住院患者进行接触隔离。不食生冷刺激的不洁食物、不饮生水,接触胃肠炎病人时做好自身防护。目前具有五价牛-人重组疫苗,可以给孩子进行免疫接种。
注意婴幼儿的饮食卫生,提倡母乳喂养,防止病毒经粪-口传播。搞好饮水卫生,防止粪便污染饮用水,防止婴幼儿触患胃肠炎病人。
发生流行时,应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对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易感者目前尚无自动免疫,主要搞好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
积极进行疫苗的接种。
4124点赞
[1]张迈仑,杨大峥主编.国家法定传染病防治纲要[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09:492.
[2]胡方远著.法定传染病及其免疫预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3:96.
[3]王先峰编.最新传染病学与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实用手册[M].第2卷,军医科技电子出版社,2009,03:47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