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瘤通常指主动脉以外的动脉区域发生的局限性扩张,以股动脉及腘动脉瘤最常见。可因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感染及动脉炎性疾病而致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搏动性肿物及各类压迫症状。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瘤壁包含动脉壁的三层结构,最常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动脉中层囊性变性、梅毒等,此类患者常合并其他部位动脉瘤。
瘤壁由周围纤维组织构成,瘤腔与动脉管腔相通,最常见于创伤、医源性损伤、血管旁路术后吻合口动脉瘤、感染等,随着经皮穿刺造影、介人治疗、腔内血管手术的广泛开展,假性动脉瘤的报道也日益增多。
外周动脉瘤的主要病因包括损伤、感染、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动脉中层缺陷、动脉炎性疾病等。本病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好发于长期股动脉注射吸毒的群体、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有先天动脉中层缺陷的群体,无确切诱发因素。
血管损伤多见于青年人,包括刀伤、长期注射吸毒所致血管损伤、挫裂伤、骨折后血管损伤、医源性血管损伤等,以假性动脉瘤为主。
结核、细菌、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侵袭血管壁,导致动脉瘤。
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引发多发性周围动脉瘤。
如先天性动脉中层缺陷(如马方综合征)及动脉炎性疾病(如多发性大动脉炎、川崎病、白塞综合征等)均可导致动脉瘤样病变。
外周动脉瘤属临床常见病,缺乏流行病学发病率相关数据的具体统计,欧美国家患者中腘动脉瘤在周围动脉瘤中最多见,而中国患者以股动脉瘤好发。
此类群体因长期的股动脉注射吸毒,反复损伤血管壁,可引发股动脉瘤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多发性动脉瘤的重要病因。
此类群体可因先天发育缺陷患动脉瘤的风险较大。
外周动脉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搏动性肿物、瘤体压迫症状及肢体的肌力下降、感觉减退等。部分患者可因瘤体对神经的压迫产生局部的疼痛、放射痛等其他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血栓栓塞、猝死。
这是动脉瘤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可扪及膨胀性搏动肿物,与心脏搏动一致。压迫肿物近端动脉时可使肿物缩小,搏动、震颤及杂音均明显减轻或消失。
压迫喉返神经,致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压迫淋巴管和静脉时产生淋巴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肢体水肿。压迫尿道可引起排尿不畅、少尿。压迫胆总管可引发黄疸。压迫周围神经时会导致运动、感知障碍,具体表现为感觉迟钝、四肢不灵活。压迫十二指肠会引起消化道症状,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反酸。
瘤体内有附壁血栓,可随时脱落致栓塞,致急性缺血坏死症状。表现为肢端突然的不能活动、肌力减退、感觉减退等。
部分患者出现因肿瘤压迫至周围神经而产生局部的疼痛、放射痛,在并发感染时可出现持续性剧痛。
血流在扩张的大动脉瘤内形成涡流,容易将扩张的血管壁上的物质冲掉,这些物质脱落后阻塞远端小血管,造成远端血液供应障碍。
在血流的不断冲击下,瘤体在逐渐增大,当超过最大耐受限度后,动脉瘤会突然破裂造成猝死。
患者常因扪及搏动性肿物、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而就诊于血管外科。为了确诊,需要进行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查、血管造影、CT及核磁共振检查、超声检查等检查,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外周动脉瘤需与动静脉瘘进行鉴别诊断。
患者扪及局部有搏动性肿物应注意及时就医。
自觉有肢体无力、感觉减退应注意及时就医。
出现局部突发剧痛应注意立即就医。
可扪及搏动性肿物,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减退可诊于血管外科。
因为出现什么不适前来就医?
以前有没有做过血管检查?有无异常?
有没有家族遗传的动脉瘤病史?
是否有肢体的麻木、发凉?
有没有觉得肢体无力?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可扪及搏动性肿物,发生于四肢的动脉瘤,需要通过体格检查判断有无肌力和感觉的减退。
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检查,判断患者有无存在高血脂、感染,以寻找病因。
本病确诊的首选检查。可以通过血管造影间差明确动脉瘤存在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周围血供。
均可用来判断占位存在的位置、大小及形态。
同样用来明确动脉瘤存在的位置、大小及周围血流动力学情况。
外周动脉瘤的确诊需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搏动性肿物、压迫表现)以及各项检查的结果,如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的性质、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血供。
二者可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主要通过血管造影检查鉴别,动静脉瘘可见动静脉的直接通路,而动脉瘤则无,以此相鉴别。
外周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无特效药物治疗。一经确诊应当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患者通常经过短期的治疗既可改善患者的病情。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
开放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基本原则是解除压迫和重建正常动脉血流。包括:
动脉瘤切除、动脉对端吻合术。
动脉瘤腔内修补术,适用于假性动脉瘤或囊状动脉瘤的患者。
动脉瘤切除、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间位移植,颈动脉瘤术中可予以暂时性转流,以维持脑组织的血液灌注。
动脉瘤远端和近端动脉结扎、自体静脉解剖外位旁路移植、瘤腔引流术,适用于感染性动脉瘤的患者。
腔内治疗,该技术于近年来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包括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支架辅助弹簧栓栓塞术或弹簧圈栓塞瘤体同时旁路转流动脉栓塞术等。多用于一般情况差、合并症多,或已出现破裂出血、凝血障碍的患者。
外周动脉瘤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治愈,通常无后遗症。未经及时正规治疗的群体可因动脉瘤的破裂而危及生命。建议患者出院后定期复诊。
本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治愈,但也可再发。
经过正规治疗的患者不影响寿命,未经及时正规治疗的群体可因动脉瘤的急性破裂引发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
建议患者出院后第1、3、6、12个月均遵医嘱复诊一次,复诊的主要项目包括血管造影,局部核磁共振、CT等检查,以判断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
患者出院后适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机体恢复。
尽量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且低脂,可进食蔬菜、水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鼓励饮水,避免便秘。
外周动脉瘤的患者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久坐和久站。家属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等的变化,并注意多与患者交流,关心患者。患者出院后需特别注意有无再发的外周动脉瘤。
外周动脉瘤切除术后应卧床休息,患侧肢体适当制动,卧床期间可活动健肢,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术后切口愈合前应注意保护手术切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患者出院后应注意避免久坐或久站,坐位时应注意避免翘二郎腿,避免腘窝血管受压。
家属术后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肢端循环情况,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
家属应注意多多陪伴患者,多与患者交流以了解患者的顾虑,和患者共同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以减轻患者对本病预后的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出院后应注意定期随访,如果再发肢体出现搏动性包块应立即就诊。
外周动脉瘤的预防在于低脂低糖饮食避免动脉粥样硬化、避免梅毒等。本病尚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
日常应注意低脂、低糖饮食来避免肥胖、高血脂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外周动脉瘤。
注意避免不洁性交导致的性传播的梅毒等病。
日常应注意做好自身防护,尽量避免外伤。
4611点赞
[1]周毕军主编,外科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4,第392页
[2]刘文志,常庆勇主编,普通外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01,第115页
[3]赵玉沛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4,第703页
[4]张家妍,焦颖,骆淑娥,杨守华主编;智慧,张慧霞,田怡,李莉副主编,实用护理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技术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第273页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