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鹅口疮是由新生儿时期出现白色念珠菌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又称白色念珠菌口炎,中医称“雪口症”,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或状如鹅毛的白屑。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其他症状,严重者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还可引起败血症及脑膜炎等。
新生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多与母体因素、新生儿自身因素以及卫生习惯等有关。
婴儿分娩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分泌物引起感染,如果准妈妈孕前有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没有及时治疗,新生儿可能会发生鹅口疮。
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或低体重儿的口腔自洁能力差,身体抵抗力较弱或者唾液腺不发达,口腔部位黏膜薄而干燥,血管丰富,免疫力低下,喂奶后如果不及时清洁口腔,在有奶液的口腔环境中潜伏的念珠菌易大量繁殖,从而容易感染。
喂奶时,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或母亲乳房不清洁引起接触感染,以及接触存在念珠菌感染的食物、衣物或玩具可引起感染。
口腔内因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抑制了革兰氏阴性菌以及能合成维生素B族细菌的生长,维生素B缺乏后也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
长期感染、腹泻、营养不良及长期应用激素等原因导致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而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体内菌群失调,造成白色念珠菌机会性感染。
住院时间超过7天的新生儿,院内侵入性操作及医源性交叉感染可导致新生儿鹅口疮发病几率明显增加。
新生儿鹅口疮发病率为2%~82%,多见于新生儿及营养不良、腹泻、长期感染、原发或继发免疫机能低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婴幼儿。
新生儿胎龄越小、体重越小,新生儿鹅口疮发病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鹅口疮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7天,鹅口疮发病率为39.7%,住院时间≥7天,鹅口疮发生率可达60.2%。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率为29.4%,低于人工喂养新生儿。
使用抗生素患儿的鹅口疮患病率明显升高,院内感染鹅口疮的患儿抗生素使用率为100%。
新生儿分娩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分泌物引起感染。
喂奶时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或母亲乳房不清洁引起接触感染。
接触存在念珠菌感染的食物、衣物或玩具导致感染。
与家人集体生活时互相接触导致交叉感染。
院内感染途径包括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如蓝光箱、暖箱、超声雾化器、吸引器、听诊器、治疗车、磅称等。
如早产儿或低体重儿。
如母亲患有霉菌性阴道炎且自然经产道分娩的新生儿等。
如长期感染、腹泻、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体质羸弱及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长期应用激素引起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体内菌群失调的婴幼儿。
新生儿鹅口疮的典型症状是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片状或点状分泌物,多于出生后3~7天内起病,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其他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其他症状。
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片状或点状分泌物,较重者口腔舌头上布满状如鹅毛的白屑,能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若强行剥落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红色渗出性基底,不痛、不流涎等。
严重者蔓延至咽喉部可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如吸入至气管内可引起犬吠样咳嗽,甚至呼吸困难、发绀。在极少数情况下,可导致舌过度增生而呈“黑毛舌”或舌炎。也可与口角炎同时存在,口角炎存在时可导致口角发红、糜烂、裂隙、张口时疼痛等,可导致患儿因疼痛拒绝喝水导致脱水等。
重症者口腔内均被白色斑膜覆盖,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有低热、吮乳困难、小儿哭闹不安,进而造成患儿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极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及脑膜炎等,可出现高热、惊厥、神志改变等症状。
新生儿鹅口疮可造成患儿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故发现后需要及时就医。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新生儿存在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无痛性分泌物等症状,高度怀疑新生儿鹅口疮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新生儿鹅口疮的患儿,若出现吞咽困难、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哭闹、低热、神志改变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儿表现出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片状或点状分泌物时,优先考虑去新生儿科、儿科就诊。
口腔黏膜表面白色分泌物的出现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口腔白屑、点状分泌物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低热、哭闹、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犬吠样咳嗽、神志改变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患儿母亲及其他患儿密切接触者既往有无真菌感染病史?
湿片法或革兰染色检查分泌物,多采用10%氢氧化钾溶液,可溶解其他细胞成分,提高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倍镜下可见卵圆形的出芽孢子和菌丝,若菌丝大量存在提示白色念珠菌为致病状态,对诊断有重大意义。由于健康人可带菌,故需2次以上镜检阳性者才具有诊断意义。
取患儿口腔分泌物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多在3~4天内出现乳白色光滑菌落,査出真菌可确诊,阳性率更高,但不常规应用。部分患儿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显微镜检査阴性或反复复发者,及临床怀疑耐药菌株或严重感染时,采用培养法+药敏,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同时指导进一步敏感药物治疗。
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仅应用于严重感染,出现呼吸困难、犬吠样咳嗽、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患儿。
测定白色念珠菌抗原及其代谢产物,以确定是否有白色念珠菌感染,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典型新生儿症状为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片状或点状分泌物,一般无其他症状。
在患儿口腔分泌物显微镜涂片中找到白色念珠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或真菌培养试验长出白色念珠菌菌落)。
口腔滞留奶块,其性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去除。而本病白色分泌物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红、粗糙,可呈现红色渗出样基底。
新生儿鹅口疮的治疗原则消除诱因,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以局部用药为主。还有及时清洁患儿口腔,改善环境清洁卫生及消毒管理。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停服广谱抗生素、激素等,合并长期腹泻、营养不良、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时要同时予以治疗。使用棉质衣物,患儿的毛巾、内裤等衣物要隔离洗涤,用开水煮沸消毒,以免传播。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应加强护理,改善环境卫生,及时补充营养及维生素B和维生素C,改善体质。
常用的护理手段是在新生儿进食结束后继续喝10~20mL温水,如患儿不能配合,则用无菌棉签蘸取温水进行擦拭,擦拭的顺序为先擦拭齿龈处,再擦拭上腭,然后是颊黏膜,再擦拭舌面,最后是舌下,动作一定要轻柔,需要新生儿家长的配合。此外,也可用碱性溶液如2%~4%碳酸氢钠溶液清洁新生儿口腔。
在每次涂药前,先用2%碳酸氢钠液清洁口腔,并常规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再应用制霉菌素混悬剂涂抹在患处,根据病情不同,上药次数也不同。一般采用低浓度、小剂量、低次数涂抹的方式,从而减轻或避免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1%~2%碳酸氢钠溶液呈弱碱性,用该药物进行口腔护理清洁口腔,可改变口腔酸碱度,消除残留的凝乳或糖类,从而使口腔环境保持或变为碱性,抑制真菌生长。
包括氟康唑及其类似的抗生素,如酮康唑对患者机体无显著的肝毒性,对类固醇激素合成也无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甾醇合成,直接杀死白色念珠菌。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通过应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手段达到对新生儿排毒杀菌的作用,如大黄、黄连、冰片、苦硼散等,同时应用白矾起到对胃肠的保护作用。
如患儿症状严重,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犬吠样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神志改变、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则及时联系相关科室会诊,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经静脉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
新生儿鹅口疮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完全减轻或消除新生儿鹅口疮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新生儿鹅口疮能治愈,部分患儿会出现反复感染的现象,较顽固。
新生儿鹅口疮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新生儿鹅口疮治疗结束后第三个月和第六个月可进行复查,进行口腔分泌物显微镜检查,以避免反复发作。
新生儿鹅口疮患儿的护理应注意做好口腔清洁,以及科学喂养,正常饮食,保持合理、均衡、全面、充分的补充各种营养物质。
患儿饮食无明显禁忌,母乳喂养及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均需注意及时补充维生素B及维生素C。另外,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所需。
新生儿鹅口疮的患儿护理应注意加强口腔清洁卫生,保持患儿衣物干燥洁净,避免接触感染,保证充足营养,以促进患儿体质及免疫力增强,缓解病情。
家属了解各类抗真菌药物及营养剂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让患儿正确服用。
及时清洁患儿口腔,在新生儿进食结束后继续喝10~20mL温水,如患儿不能配合,则用无菌棉签蘸取温水进行擦拭;对婴儿奶具及时消毒,如奶瓶、奶嘴、奶巾等每次使用后用清水冲洗,然后浸泡于2%~4%碳酸氢钠溶液中,30min后冲净煮沸消毒,时间为30min(奶嘴15~20min即可),注意从沸水时计时,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母乳喂养患儿,每次喂奶前最好清洁乳房;日常接触新生儿前应及时洗手,保持衣物干燥等。
患儿母亲及密切接触者若患有真菌感染,需及时就医。症状反复发作者,需考虑口腔混合性感染及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新生儿鹅口疮常发于高危新生儿、存在接触感染可能的新生儿及免疫功能低下婴幼儿。由于自然分娩过程中经产妇阴道接触、日常衣物接触、喂奶过程中接触等引起感染,故应注意皮肤清洁,保持衣物及奶具干燥,及时清洁新生儿口腔,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积极补充营养,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
孕期体检时应及时筛查产妇是否患有真菌感染类疾病,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及时清洁新生儿口腔卫生,减少接触感染机会。
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积极补充营养,尤其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C,保障新生儿正常生长发育所需。
4033点赞
[1]胡亚美,江载芳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92-494.
[2]曾艳秋.新生儿鹅口疮的护理、治疗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6,15(01):22.
[3]王英.新生儿病区获得鹅口疮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4,20(10):77-78.
[4]叶宁,张晓玲,黄群.新生儿鹅口疮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06):492-49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