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所导致的疾病,HHV-6是一种双链DNA病毒,经常寄居在淋巴细胞和神经中。HHV-6感染除可引起幼儿急疹,成人感染后还可有不同程度发热、多形性皮损、一过性自愈性肝炎和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持续3个月。免疫功能抑制者除发热、皮疹,尚可出现肝炎、肺炎等。治疗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对于秒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给予抗病毒治疗。大部分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但具有免疫低下或免疫缺陷的患者预后较差。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主要病因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所导致。婴幼儿普遍易感此病毒,首次感染多发于婴幼儿。此病毒常隐藏于淋巴细胞和神经中,当身体出现免疫功能障碍时,其胡活化增殖并引起临床症状。HHV-6可通过唾液飞沫及密切接触(如接吻,共用餐、饮器具等)、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劳累等或可诱发该病。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主要病因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所导致,首次感染多发于婴幼儿时期,感染后HHV-6长期潜伏于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当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时,病毒可被激活,继而出现临床症状。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还可能与有些药物高敏反应综合征(DIHS)、药物反应伴嗜酸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DRESS)、多发性硬化、吉兰-巴雷综合征、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玫瑰糠疹、单侧性胸侧疹、Kikuchi-Hashimoto病、艾滋病等有关,可能是因为这些疾病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长期工作、劳累、情绪紧张、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
免疫力低下时,如女性月经期、受寒、感染、发热。
约60~90%的健康成人都有人疱疹病毒-6型的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首次感染多发生于1岁以内,发病年龄高峰在6~9个月。
超过90%的2岁前儿童都有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60%的40岁以上成人中发现人疱疹病毒-6型抗体。
我国广东省,三岁婴幼儿人疱疹病毒-6型抗体阳性率达95%以上。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可通过唾液飞沫及密切接触(如接吻,共用餐、饮器具等)、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
婴儿期普遍易感此病毒。
多发病于免疫功能障碍的人群。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除可引起幼儿急疹,成人感染后还可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有不同程度发热、多形性皮损、一过性自愈性肝炎和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持续3个月。免疫功能抑制者除发热、皮疹,尚可出现肝炎、肺炎等,部分患者还补并发疱疹性角膜炎。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可引起幼儿急疹,严重者可引起玫瑰疹。患儿会突发39~40℃的高热,持续3~5天后热度骤降。热退时,脖子及躯干出现淡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之后蔓延到四肢,而脸颊、肘、膝盖、以下部位多无皮疹,经1~2天后皮疹消退不留痕迹。
成人感染后还可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有不同程度发热、多形性皮损、一过性自愈性肝炎和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持续3个月。
免疫功能抑制者除发热、皮疹,尚可出现肝炎、肺炎等。
是由疱疹病毒感染角膜所致,常在高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与身体抵抗力降低有关。临床多表现为眼睛充血、异物感、羞明、视力下降,眼睑皮肤出现串珠样疱疹,角膜呈表层树枝状溃疡等。
对于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当婴幼儿出现高热继而出现玫瑰疹样皮损,或成人出现多形性皮损、发热、双侧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时,应及时就医于皮肤科、发热门诊、急诊等。医生会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如PCR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分离、体温检测等。根根据患者皮损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一般不难对此病进行诊断,临床上还应与VII型疱疹病毒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当婴幼儿出现高热,3~5天后发热骤降,继而出现玫瑰疹样、斑丘疹样皮损,应及时就医
成人出现多形性皮损、发热、双侧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恶心、厌油腻、食欲差、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皮损时应优先就诊于皮肤科。
如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可就诊于发热门诊,儿童也可就诊于儿科或急诊科。
如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时,可就诊于耳鼻喉科。
如患者出现皮损,并发生恶心、厌油腻、食欲差、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就诊于普通内科,也可就诊于皮肤科。
哪里不舒服?
症状持续多久了?(如高热、丘疹、食欲差等)
之前是否看过其他医生?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
以前得过什么疾病?
以前做过什么手术?
对什么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
检测出血浆、唾液、尿液中含有人疱疹病毒-6型病毒的DNA即可确诊。
使用免疫学方法对患者血液或皮损部位进行检测,查看是否发现人疱疹病毒-6型病毒的特异性IgG和IgM抗体,通常在发病7天内可产生此两种抗体。
若在急性期的患者的唾液、外周血淋巴细胞、上呼吸道分泌物里分离到此病毒,则可确诊为此病毒感染。
腋下体温即可。
根据体格检查发现的皮损特征在配合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进行正确的诊断。
婴儿出现急性疹、玫瑰疹,成人出现多形性疹或伴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腋下温度超过37.5℃。
急性期血浆、唾液、尿液中含有人疱疹病毒-6型病毒的DNA。
发现人疱疹病毒-6型病毒的特异性IgG和IgM抗体。
人疱疹病毒-6型病毒分离结果呈阳性。
此病由VII型疱疹病毒引起,这种病毒现命名为HHV-7,与HHV-6相关,但又与之不同。后来又在健康人和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HHV-7,本病毒与HV-6相似,在2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很高,临床症状于6型人疱疹病毒症状相似,可用病毒学方法对此两个疾病进行鉴别。
其特点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脾大、淋巴细胞增多及非典型淋巴细胞,有异嗜性抗体。本症系由于EpsteinBar(EB)病毒所引起,该病毒形态上很似疱疹病毒,需通过病毒学方法进行区别这两个疾病。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多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膦甲酸钠、异丙肌苷等,患有发热的患者也应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布洛芬。
患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吃退烧药,还可配合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凉毛巾、冰袋敷额头或用稀释酒精擦拭身体等。
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主要适用于病毒感染,对人疱疹病毒-6型病毒感染具有良好的效果,肝、肾功能异常者、对本药过敏者、孕妇禁用。
主要适用于疱疹病毒的感染,在不影响细胞DNA聚合酶的浓度下,膦甲酸钠在病毒特异性DNA聚合酶的焦磷酸盐结合位点产生选择性抑制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病毒活性。临床多静脉滴注,避免与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肾毒性药物合用以免加重肾损害。
属于免疫调节的药物,在体内具有抗病毒的活性。主要适用于疲劳综合征伴有人疱疹病毒-6型疱疹病毒的感染。因该药的肌苷部分最后转变为尿酸,可使血清和尿中尿酸短暂升高,应注意适当多饮水,正规使用一般无不良反应。
属于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适用于此病的发热治疗,较少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本药物不宜长期使用,对本品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或严重心力衰竭者禁用。
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无需手术治疗。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大部分积极治疗后,患者效果及预后都良好,并且不会对生存造成影响,但是艾滋病患者和免疫缺陷的患者并发此病时,治疗难度较大,可并发肺炎、肝炎、脑炎等,严重者还会造成死亡,治疗期间建议患者1~2个月复诊一次。
此病一般患者可以治愈。
艾滋病患者和免疫缺陷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引发肺炎、肝炎、脑炎等,严重者造成死亡。
此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生存时间。
艾滋病患者或免疫缺陷患者可能会死亡。
建议患者1~2个月复诊一次,以调整治疗方案及用药方案,复诊项目一般有体温监测、血液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患者一般无需特殊饮食调理,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营养丰富、营养均衡等,患者还应忌烟、忌酒。
忌烟酒,吸烟喝酒对身体毫无益处,嗜烟嗜酒还会造成免疫力下降,所以应戒烟戒酒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小麦、高粱、蜂蜜、水果和新鲜蔬菜等,对疾病治疗和身体健康都有帮助。
宜多食豆腐、鸡肉、牛奶、鱼肉等营养丰富食品。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护理应注意指导用药,注意保持患处干净卫生,禁止患者及患儿对患处的搔抓,避免与他人亲密接触,避免随地吐痰等。特殊注意婴幼儿的发烧,如患儿发烧,家长应高度重视,立即将带患儿进行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注意保持患者皮损部位的干净卫生。
禁止患者及患儿对患处的搔抓,以免抓破导致继发感染。
患者可以适量运动,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因此病是传染性疾病,所以禁止与他人密切接触、禁止随地吐痰等。
除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外,患者自己还应积极关注自己的病情,注意发热、皮损等症状的转归及恶化程度,并及时告知医生。
如患儿发烧,家长应高度重视,立即将带患儿进行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阿昔洛韦,肝、肾功能异常者、对本药过敏者、孕妇禁用。
膦甲酸钠,避免与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肾毒性药物合用以免加重肾损害。
异丙肌苷,因该药的肌苷部分最后转变为尿酸,可使血清和尿中尿酸短暂升高,应注意适当多饮水。
布洛芬,本药物不宜长期使用,对本品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或严重心力衰竭者禁用。
对于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预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注意公共场所的自身防护、避免密切接触此病的患者及其生活用品等,有免疫功能障碍的人群定期检查,以上措施都会对此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效果。
有免疫功能障碍的人群要定期检查,如体格检查、PCR检查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每天运动一小时,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很重要。
在外出和公共场所应佩戴口罩。
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使用七步洗手法。
避免与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
保证自身的生活用具干净卫生,禁止使用他人的剃须刀、牙刷、毛巾等。
积极预防艾滋病,其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积极治疗自身的原发疾病,以免导致免疫力低下成为易感人群。
禁止亲吻及密切接触婴幼儿。
4448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402.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65.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0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