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多种病因引起肝细胞和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轻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有轻微的乏力、皮肤瘙痒等,重者临床症状明显,表现为胁肋疼痛、黄疸、发热、乏力等。淤胆型肝炎的病程较长,一般预后较好,少数患者可自愈,对于重症淤胆型肝炎的患者,若未及时治疗,黄疸持续加重。后期可能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甚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以缓解临床症状、防止病情进展为主要目的。
淤胆型肝炎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肝脏疾病,较常见的危险因素有肝炎病毒、药物、妊娠、酒精等。好发于肝功能异常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当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时容易诱发淤胆型肝炎。
感染肝炎病毒后会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造成胆汁分泌功能障碍,从而使胆汁不易分泌到微小胆管中,而形成肝内梗阻的现象,引起淤胆型肝炎。
药物性肝炎是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后,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造成胆汁分泌障碍,发生胆管阻塞的现象,从而造成淤胆型肝炎的发生。
妊娠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功能损伤,影响胆汁的正常代谢,从而导致淤胆型肝炎的发生。
长期饮酒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损伤,肝功能异常会影响胆汁的正常运化功能,容易导致淤胆型肝炎的发生。
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破坏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易诱发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尚没有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没有明显的性别及地域差异。
免疫力下降的人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病毒感染后,由于机体的抵抗力较差,病毒会损伤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胆汁分泌异常,容易发生淤胆型肝炎。
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如劳累或者药物因素,导致肝功能异常以及胆汁运化障碍,是发生淤胆型肝炎主要的原因。
长期喝酒的人群,容易造成肝部慢性损伤,影响胆汁的正常运化功,导致淤胆型肝炎的发生。
淤胆型肝炎以慢性活动性肝炎合并胆汁淤积者较为常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巩膜黄染,及血清胆红素升高为主。其并发症主要为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等。
淤胆型肝炎通常伴有肝内梗阻性黄疸,一般持续3周以上,会出现典型的皮肤、巩膜、黏膜发黄症状。
胆道炎症造成梗阻导致排泄到肠道的胆汁减少,出现大便色浅或发白,淤积的胆红素逆流至血液,伴随尿液排出,出现小便发黄。
淤胆型肝炎由于胆盐的刺激也可出现皮肤瘙痒症状。
淤胆型肝炎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胆汁分泌功能障碍,从而使胆汁不易分泌到微小胆管中,而形成肝内梗阻出现胁肋部疼痛、发热、乏力等症状。
淤胆型肝炎体征表现是肝脏肿大,胆囊不充盈,是由于淤胆使肝肿大,而胆汁排泄不畅使胆囊无胆汁充盈。肝肿大则包膜张力大,故出现肝区叩痛。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烦、腹部胀闷、口干、口苦、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寒热往来、神昏谵语、便血、吐血等症状。
淤胆型肝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硬化,由于长期胆汁淤积,高浓度胆酸和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加速肝细胞变性,从而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或者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上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而死亡。
淤胆型肝炎患者由于存在肝炎病毒,该病毒DNA可直接插入肝细胞的DNA,导致肝细胞癌变。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肝癌的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肝区疼痛、肝大、黄疸、消瘦、发热、乏力等表现。
淤胆型肝炎患者会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吐血、便血、休克时,需要到消化科、肝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就诊。并进行肝功能、免疫学检查、腹部彩超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淤胆型肝炎,注意与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相鉴别。
定期的健康体检尤为重要,发现肝功能异常时,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若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发黄、大便色浅或发白、皮肤瘙痒现象时,要及时就医。
黄疸进行性加重,出现发热、乏力、胁肋部疼痛的表现时,要立即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绝大数患者优先前往消化科、肝病科进行就诊。
若患者临床症状较为危重,出现吐血、便血、休克等症状时,可前往相应的科室就诊,如急诊科、重症医学科。
发病的时间有多长?
目前主要的症状是什么?(皮肤、巩膜黄染,吐血、便血)
黄疸是否呈进行性加重?
饮食及二便是否正常?
院外是否进行治疗?
既往是否有病毒性肝炎病史?
有无药物过敏史及其他疾病?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特别是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其他表现为碱性磷酸酶(ALP)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胆固醇升高、胆汁酸(TBA) 升
高、β球蛋白升高,呈“六高”现象。
肝功能检查是最主要的检查手段之一,通过肝功能检查能够基本判断肝脏是否受到损伤,最常见的转氨酶及胆红素的异常升高,发现肝功能异常时,要及时查找原因,以便明确诊断。
免疫学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淤胆型肝炎可能与免疫机制异常有关,因此进行免疫学检查是极为重要的,可能会出现免疫球蛋白异常升高,多提示自身免疫性肝病或其他免疫性疾病,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淤胆型肝炎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胁肋部疼痛的现象,此时要及时行腹部彩超检查,观察肝胆的性质,及时排除肝硬化或者肝癌等严重的并发症。淤胆型肝炎一般在彩超下多表现正常,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现肝硬化或胆道阻塞的现象。
尽早行传染病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性,若是由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淤胆型肝炎,要明确病毒性肝炎的性质,及时抗病毒治疗。
显示微胆管淤胆,胆管增生明显,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毛细胆管扩张,毛细胆管内有胆栓形成,微绒毛有病变等,而肝细胞坏死不突出。
淤胆型肝炎的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进行诊断。
典型的临床症状有胁痛、黄疸、乏力、发热、皮肤瘙痒、小便黄、大便白等。
询问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药物治疗史及酒精摄入情况。
行腹部彩超及CT检查,以除外肝外胆管阻塞。
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查以及筛查肝病自身抗体等。
肝组织活检术可以明确肝炎的具体性质。
肝细胞黄疸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肝细胞发生广泛性的损害,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的一种黄疸类型。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发热、乏力、食欲下降等,根据肝功检查中各类胆红素的含量可鉴别。
生理性黄疸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是由于特殊的生理时期胆红素代谢所引起,多在出生后的2~3天内表现为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黄疸会逐渐消退,由此可与淤胆型肝炎进行鉴别。
溶血性黄疸是大量非结合胆红素形成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泌能力,或肝细胞对胆红素代谢功能减弱,致非结合胆红素超过正常水平。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急性溶血可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呕吐等。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实验室检查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淤胆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查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由此可鉴别。
淤胆型肝炎患者需要长期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的方式为主,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硫唑嘌呤等,此外通过中医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熊去氧胆酸是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或慢性肝病伴肝内胆汁淤积的首选药物,可以促进内源性胆汁酸的排泄。并抑制其重吸收,有保护肝细胞、调节免疫的作用,能有效治疗和改善黄疸的症状。熊去氧胆酸主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紊乱及过敏反应,对于胆道阻塞和急性胆囊炎的患者禁用熊去氧胆酸。
硫唑嘌呤能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淋巴细胞增殖而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小剂量的硫唑嘌呤即可起到抑制细胞免疫的作用。在部分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硫唑嘌呤联合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品是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生理活性因子,在肝脏内通过转甲基作用增加膜磷脂的生物合成,加快胆酸转运,有助于防止肝内胆汁淤积。
茵栀黄颗粒是常用的治疗黄疸的中成药,主要有清热利湿、利湿退黄的功效,合理应用可以有效缓解黄疸的症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为酶诱导剂,可诱导产生Y蛋白,增强其活性,促进胆红素由非结合性向结合性的转化,提高肝细胞滑面内质网的酶活力和毛细胆管膜上Na-K-ATP酶的活力,促进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流量,从而利胆退黄。
具有非特异性消炎作用,能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排泄,从而具有退黄作用。
肝移植术可显著改变晚期淤胆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期,对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不能耐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现难治性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的并发症时,要进行综合评估是否符合肝移植的条件。但肝移植术费用极高,术后可能产生严重的排异反应,应用范围较小。
淤胆型肝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可酌情配伍中医药治疗,中医主要以化湿邪、利小便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选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茵陈术附汤等进行治疗。
淤胆型肝炎长期的胆汁淤积,会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甚至造成神经系统、心脏和肾脏等器官的继发性损伤。利用血液净化技术,能够清除体内致病物质,可能改善病情或者缓解症状。
若淤胆型肝炎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产生严重的肝脏损伤,如肝硬化、肝癌等。往往预后较差,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彩超等检查。
淤胆型肝炎轻者可能治愈,重者很难完全治愈,只能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的。
淤胆型肝炎经过早期正规治疗,一般恢复较好,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
淤胆型肝炎患者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诊,建议7~14天左右到医院进行复查,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彩超等检查。
淤胆型肝炎患者的饮食主要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合理饮食对于疾病的恢复和预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议以高蛋白饮食为主,补充蛋白质,常见的食物有牛奶、鸡蛋、豆制品、瘦肉等。
建议补充维生素的摄入,多食水果和蔬菜。
避免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油腻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容易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淤胆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避免病情加重为主要目的。患者发病时,避免精神的过度紧张,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严格遵循专业医生的用药建议,把握具体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等,不要随便停药或增减药物的剂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早睡早起,避免滥用保健药品,以免伤肝。
注意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调整心态,排解不好的情绪,及时于家人朋友沟通。
合理运动,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保持健康体重。
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淤胆型肝炎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若病情没有得到改善或持续性加重时,要及时就诊,定期复查肝功能及其他辅助检查,及时进行治疗。
淤胆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容易出现病情的恶化,可能会出现肝性脑病、肝衰竭等急危重症。因此需要严密监测病情变化,一旦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就诊。另外淤胆型肝炎患者在用药治疗过程中,有严格的使用禁忌症,切记不要私自更改用药剂量,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淤胆型肝炎的致病原因极为复杂,因此目前没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主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及定期体检等方面进行预防。
对于有病毒性肝炎家族遗传史的患者,要及早行传染病检查,若发现患有病毒性肝炎时,要及早进行治疗,防止疾病的恶化。
定期进行必要的健康体检,如腹部彩超、肝肾功、传染病检查、血常规等,发现异常时,要及早查明病因进行治疗。
避免滥用药物,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少量饮酒,过度的饮酒会加重肝脏的负担,长时间容易造成肝脏的损伤。
对于家族性遗传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要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定期复查,避免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的并发症。
4236点赞
[1]李干文.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7):104-106.
[2]程丹,刘文涛,黄新造.熊去氧胆酸和舒肝宁注射液治疗重症淤胆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11):10-12.
[3]温伟波,张超主编.中医肝胆病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08):194-19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