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周围纤维瘤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毛囊周围纤维瘤是指毛发结缔组织的皮肤错构瘤增生的毛囊错构瘤,属于毛囊纤维瘤谱系中的纯基质增生,属于良性皮肤组织性病变。毛囊周围纤维瘤的典型症状多见局部皮肤上的多发性丘疹,好发于头皮、面部及躯干,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本病属良性增生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不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毛囊周围纤维瘤的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有一部分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外伤修复及炎症感染有关。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缺陷基因,属显性表达,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
外伤修复可能是毛囊周围纤维瘤发病的因素之一,局部皮肤组织受到外伤刺激后,皮肤组织在修复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增加了发病的机会。
炎症感染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局部皮肤组织发生炎症感染后,容易发生局部组织的良性增生,从而诱发本病。
毛囊周围纤维瘤属于良性组织增生性疾病,目前尚没有科学的流行病学调查。皮肤纤维瘤目前大多认为是一种纤维组织瘤样增生性病变,既往研究表明,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多见于躯干和四肢,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无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病,本病属良性组织增生性疾病,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导致皮肤组织发生病变,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该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年人。
有病情家族史的人群好发此病,该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对于既往有结肠息肉病史者易发此病。
毛囊周围纤维瘤绝大数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局部皮肤上多发丘疹,合并有结肠息肉时,可有便血的症状。该病情可能并发有皮肤癌、结肠息肉。
面部、头皮、躯干等处出现多发丘疹,皮损表现为坚实的、圆顶状的、1~5毫米大小、肤色或淡红色的孤立或多发性丘疹,患者多自觉无症状。
毛囊周围纤维瘤并发结肠息肉时,可出现便血的症状。
皮肤癌是皮肤的恶性肿瘤,皮肤癌不仅会发生局部皮肤的损害,还可发生其他部位的转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出血、溃疡、化脓、疼痛剧烈,伴有恶臭气味等,常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结肠内增生的肉块物质,可无症状或便血。
患者如出现皮肤皮损表现,有丘疹的症状以及已确诊囊周围纤维伴有其他身体不适时,需要立即到皮肤科、肿瘤科就诊,做体格检查、皮肤镜、组织病理学检查、超声检查确诊。该病情需要与纤维毛囊瘤、脂肪瘤、皮脂腺囊肿进行鉴别。
若发现皮肤出现病损表现时,都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皮损发生在面部、头皮及躯干等处,表现为丘疹样病变,皮损较小,疑似毛囊周围纤维瘤时,都需要及时就医。
若已经确诊毛囊周围纤维瘤,近期出现瘤体增大、局部破损,按压时有疼痛感,并伴有其他身体不适的表现时,一定要立即就医。
绝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前往皮肤科进行就诊。
若毛囊周围纤维瘤发生恶变,出现严重的不适反应时,可前往肿瘤科进行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发病的?
皮损是呈进行性加重吗?
皮损部位是否有瘙痒?疼痛感大概是怎样的?
院外是否进行过检查及治疗?
家中是否曾有他人有同样情况?
体格检查是最重要的检查之一,发生皮损时,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判断皮损的位置、范围、性质等,若表现为丘疹样病变,可考虑该疾病。
皮肤镜可以放大数十倍,可以出现较为清晰的皮损表现,通过皮肤镜可观察患者皮损处状态。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极为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可以起到及早诊断的价值,可以明确患者皮损组织状态,明确疾病情况。
超声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判断皮损的位置、大小及性质,可以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毛囊周围纤维瘤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可以确诊。
表现为丘疹样病变,好发于面部、头皮及躯干等处,范围较小,质地较软,无自觉症状。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真皮内细胞性纤维组织形成,呈同心圆状排列,在正常毛囊周围形成“洋葱皮”样结缔组织鞘,依据病理学检测可确诊。
纤维毛囊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错构瘤,表现为毛囊上皮呈上皮素增生,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直径3~4mm的圆顶状丘疹,表面光滑,质地较硬,通过病理学检查可见其纤维组织不呈同心圆样排列,通过这一点可以与毛囊周围纤维瘤进行鉴别。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有脂肪的部位,脂肪瘤一般好发于躯干、四肢及腹腔等部位,脂肪瘤和周围组织的分界较清,质地较软,生长缓慢,大多数体积较小,通过超声检查及体格检查等可以确诊。
皮脂腺囊肿是由于皮脂腺导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逐渐膨胀所形成的囊肿,临床症状主要是球形囊肿突出皮肤表面,单发或多发,不易推动,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等可确诊。
毛囊周围纤维瘤轻者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诊治,药物方面可以选择炉甘石洗剂、维生素E霜、鱼肝油等缓解瘙痒的症状,重者可选用激光治疗、电干燥术或者手术治疗的方式以改善症状,同时中医治疗对该病情也有效果。病情治疗周期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一般是短期治疗或长期间歇性治疗。
针对毛囊周围纤维瘤目前暂无特异性药物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应用炉甘石洗剂、维生素E霜、鱼肝油等缓解瘙痒。
对于瘤体较大或化脓的患者可以选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来减轻症状,主要的手术方式是切开引流和根治性切除术。
少数的纤维瘤患者由于不当的挤压造成皮损处发生炎症感染,出现化脓的现象。此时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术,局部小范围的切开,排出脓液。脓多时可放置引流纱布,并及时换药。
对于瘤体较大,可以进行根治性切除,以免发生恶性改变。根治性切除要彻底清除皮损组织,产生的创伤范围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是劳倦伤气、肺气失于宣和,以致气滞结肿、营卫不和、痰滞聚集肌表,积久成形发为气瘤。治疗上主要以宣肺调气、化痰散结为主,以通气散坚丸加减治疗为主。
小金丸是治疗本病常用的中成药,主要有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功效,对于痰气凝滞为主的患者,一般疗效较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毛囊周围纤维瘤的患者还可选用激光治疗的方式,激光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创伤较小,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此外还可以利用电干燥术的方式,用小电流的高频电烧灼病理组织来治疗毛囊周围纤维瘤。
毛囊周围纤维瘤良性者居多,一般不会发生恶变,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多可改善。皮损范围较大者,经治疗后一般预后也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该病情如需长期治疗时,可遵医嘱定期复查。
该病情一般能够治愈,部分患者较难治愈,需要长期治疗或不需特殊治疗,仅需定期复查即可。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毛囊周围纤维瘤患者饮食方面并无特殊注意事项,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即可。
毛囊周围纤维瘤患者要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保证皮肤的干燥清洁。若肿物发生破溃出血时,要及时抗感染并做好止血,防止疾病的加重。要特殊注意,密切关注病情预后,如再次出现症状,需要及时到院就诊。
要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不良情绪的刺激,以免耗气伤血,同时要保证足够的休息,以免发生病情的加重。
若皮损处发生流血或者化脓感染后,要及时抗感染治疗,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的方式。术后要定期换药,及时清理伤口,避免出现病情的加重。
该病情手术治疗后,可恢复运动,无需卧床。
若患者皮肤出现异常的病理变化时,要及时就诊于专科医院,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尽快明确诊断。确诊为毛囊周围纤维瘤时,要严格执行医生的诊疗建议,定期复查。若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时,要做好术前管理,择期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要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毛囊周围纤维瘤的病因不明,只能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皮肤清洁等方面入手,以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如皮肤出现皮疹时,可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避免挤压肿物和局部发生受伤,以防破溃出血和发生继发性的感染。
若下肢多发肿物且瘤体较大时,宜适当减少跑步、快走等活动,以免患处肿胀不适,加重病情。
要养成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4399点赞
[1]白志越.皮肤纤维瘤的临床和皮肤镜及病理学特征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4):76-78.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
[3]缪旭,施健,范向华.皮肤纤维瘤38例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08):805-806+837.
[4]张美华.背部多发性坚实的肤色丘疹——毛囊周围纤维瘤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2):126.
[5]常建民.毛囊周围纤维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7):45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