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肌间隙感染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咬肌深处和下颌骨之间的感染,主要病因为牙源性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间腺感染之一。临床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可导致下颌支边缘性骨髓炎、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手术及保守治疗,预后尚可。
咬肌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因为牙源性感染,好发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磨牙根尖周炎患者等人群。相邻间隙感染和化脓性腮腺炎、免疫力低下可以诱发咬肌间隙感染。
感染多由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领磨牙根尖周炎、牙周感染及下领神经阻滞麻醉感染蔓延至该间隙所致;也可由相邻间隙如颞间隙、颞下间隙、翼颌间隙及颊间隙感染扩散引起;偶由化脓性腮腺炎、下颌升支骨髓炎引发。
常见于颞下间隙感染,面部相邻间隙感染可蔓延至咬肌间隙。
免疫力低下不能抵御病原菌入侵,诱发咬肌间隙感染。
咬肌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发病率没有具体的流行病统计数字。
如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领磨牙根尖周炎、牙周感染等,随病情进展,感染可逐渐蔓延至咬肌间隙,进而导致感染。
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咬肌间隙感染病情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脉搏快等全身症状。下颌支边缘性骨髓炎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
其典型临床表现是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压痛,并伴有明显的张口受限及开口疼痛。
以咬肌为中心出现肿胀和充血,由于咬肌肥厚坚实,脓肿难以自行溃破,也不易触到波动感。若炎症在一周以上,压痛点局限有凹陷性水肿。
咬肌间隙感染向下可累及颌下区,可产生严重的牙关紧闭,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导致语言及吞咽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咬肌间隙感染病情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脉搏快等全身症状。咬肌间隙感染病程较长者,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患者有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
多见于病程长,下颌部长期积脓的患者,表现为腮腺咬肌区的弥漫性肿胀,局部组织坚硬,轻微压痛,无波动感。X线片检查可发现下颌骨边缘的破坏。
当出现咬肌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的症状及时就诊口腔科,行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查、穿刺检查明确诊断咬肌间隙感染,注意需与化脓性腮腺炎相鉴别。
当出现咬肌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感染反复发作,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脉搏快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不适?(如咬肌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近期有牙齿疾病发作吗?
既往有其他疾病吗?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面部肿胀的位置和程度,口腔内有无龋齿、智齿阻生、冠周炎等表现。触诊面部肿胀区有无发热、疼痛,能否触及波动感。
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多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合并病毒感染者有淋巴细胞的升高。
在红肿中心穿刺可抽取出脓液,做镜检和细菌培养。
咬肌间隙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咬肌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的典型症状,结合穿刺抽出脓液的表现综合进行分析,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最终得出诊断。
该病多发病急骤,多数患者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多发生于一侧。患侧腮腺区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以耳垂为中心。由于腮腺包膜致密,肿胀受到约束,内部压力增高,故疼痛剧烈,触压痛明显。有程度不等的强口受限。患侧腮腺导管开口处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由于筋膜分隔,脓肿常为多个、分散的小脓灶,故早期无典型的波动感。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可与咬肌间隙感染相鉴别。
咬肌间隙感染的治疗早期以全身抗感染治疗为主,在脓肿形成后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对患处进行彻底的死骨清除或患牙拔除,有根治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红外线和紫外线进行治疗。
适于细菌感染导致的咬肌间隙感染,属于广谱抗生素,对多数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适于合并感染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每次用药前均需试敏,避免出现过敏的不良反应。
适于细菌感染导致的咬肌间隙感染,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应范围广,对细菌有很好的杀伤作用。不良反应不常发生,即使发生,也较温和且短暂。
是一种有效的消毒防腐药,温和低刺激,能消炎、防腐及消肿。鱼石脂遇酸生成树脂状团块,与碱性物质配伍可放出氨气,故忌与酸、碱性药物等配合使用。本药不得用于皮肤破溃处,连续使用不超过1周。本药还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因此,涂抹部位如有灼烧感、瘙痒、红肿等,应停药洗净。
咬肌间隙感染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临床常用口外途径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处切开,切口长约3~5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以及咬肌在下颌角区的部分附近用骨膜剥离器,由骨面推起咬肌进入脓腔,引出脓液,冲洗脓腔后填入盐水纱条引流。次日交换敷料时抽去纱条,换置橡皮管或橡皮条引流。
如有边缘性骨髓炎形成,在脓液减少后应早期施行死骨刮除术,术中除重点清除骨面死骨外,不应忽略咬肌下骨膜面附着之死骨小碎块及坏死组织,以利创口早期愈合。
咬肌间隙感染缓解或被控制后,应及早对引感染之病灶牙进行治疗或拔除。通过将患牙拔出,缓解周围症状,避免波及邻牙。
红外线可穿过皮肤,直接使肌肉、皮下组织等产生热效应。加速血液物质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减少疼痛、增加肌肉松弛、产生按摩效果等。
紫外线照射感染创面,可直接杀灭病原体或改变微生物生存环境,抑制其生长繁殖。紫外线照射区血管舒张,局部营养状况改善,可使炎症介质加快清除,缺氧和酸中毒情况得到缓解,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咬肌间隙感染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患者一般可以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且无后遗症,治疗结束后注意每年复查口腔检查。
咬肌间隙感染经过及时正规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咬肌间隙感染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咬肌间隙感染经过及时治疗,一般没有后遗症。
咬肌间隙感染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要每年进行口腔检查。
咬肌间隙感染患者术后因咀嚼功能障碍,需要以流食为主,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饮食需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咬肌间隙感染患者术后24小时内以流食为主,可以喝牛奶、米汤、鱼汤等,逐渐过渡到半流食,给予米粥、米糊等食物,若咀嚼功能无障碍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咬肌间隙感染患者术后饮食需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可以多补充蛋白质和纤维素,如鱼虾、瘦肉、鸡蛋等,新鲜蔬菜瓜果等。
咬肌间隙感染患者术后护理注意伤口清洁和口腔卫生,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咬肌的红肿、疼痛以及全身症状有无缓解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长期使用药物的患者需要每周监测血象,避免出现肝肾功能损伤。
咬肌间隙感染患者术后注意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与消毒,注意换药,避免纱布与伤口粘连或出现感染。
咬肌间隙感染患者术后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至少3分钟,进食后漱口,可以经常含漱淡盐水,有杀菌的功效。
咬肌间隙感染患者术后注意卧床休息,头呈高位,避免头面部肿胀出现疼痛。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咬肌的红肿、疼痛以及全身症状有无缓解进行病情监测,治疗结束后注意每年复查口腔检查。
咬肌间隙感染症状严重时,部分患者出现恐慌心理,家属注意陪同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治疗。
长期使用药物的患者需要每周监测血象,避免出现肝肾功能损伤。术后患者出现伤口渗血或感染者及时就医。
咬肌间隙感染的预防主要是及早治疗口腔疾病,如智齿未萌出发炎者及早拔除,根尖周炎患者及时治疗。对于智齿反复发炎者、下颌磨牙根尖周炎患者等高危人群需要每年定期口腔检查,有一定的筛查作用。
对于智齿反复发炎者、下颌磨牙根尖周炎患者等高危人群需要每年定期口腔检查,有一定的筛查作用。
及早治疗口腔疾病,如智齿反复发炎应及早拔除,根尖周炎患者及时治疗。
日常注意口腔卫生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每天早晚刷牙,进食后漱口。
可以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感染,每年进行口腔检查。
4737点赞
[1]王涛,李建虎,许志鹏,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8,34(06):90-93.
[2]程志富.26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000(011):77-78.
[3]黄长波,林燕.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v.39(02):196-19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