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称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轻者可表现为发作呈突发突止,出现轻度心悸、胸部不适症状,严重者可有心悸、胸闷、胸痛,气促、头晕不适症状,甚至晕厥、休克。
分支型或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为异常和正常的浦氏网参与的大折返性心动过速。
流出道室速常为运动所诱发,其产生机制与儿茶酚胺依赖性异常自律性增高及环磷酸腺苷介导钙依赖性的延迟后除极有关。
流入道(二尖瓣环、三尖瓣起源)室速,相对少见,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乳头肌起源室速相对少见,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冠状静脉系统起源室速(包括起源于心大静脉远端及前室间沟静脉室速),是否与流出道室速相似有待证实。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由于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折返性室速引起,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有家族史的患者也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或剧烈运动也诱发本病。
特发性室速的发生机制可分为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及折返三大类。
主要表现为局灶起源室速,如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
可与自律性增高共同作用引起局灶起源室速。
折返环路通常位于心肌病变组织和(或)瘢痕组织内,其介导的心动过速如陈旧性心梗后室速多为大折返性室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室速发作由于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或剧烈运动诱发。
因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平衡失调引起。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包括多种类型,如腺苷敏感性室速和分支性室速等,约60%~80%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室,其中大多数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右室流出道室速占所有室速的10%左右。发病年龄通常为30~50岁,尤以女性多见。分支型室速主要见于15~40岁的男性患者(60%~80%),占临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10%~15%。
儿童和青少年,神经系统等相关机能发育不完善,易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失调。
家族史人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呈家族性发病,与遗传有关。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症状的轻重与室速的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个体耐受性相关,轻症为轻到中度的心悸和头晕多为良性过程,多可自发缓解。重者可出现心衰和心绞痛症状加重,易致心功能恶化,甚至出现猝死,有时还会并发心脏扩大、心源性休克等症状。
轻型,轻到中度的心悸和头晕、胸部不适症状。
重型,头晕、神志状态改变、晕厥先兆和晕厥、心衰和心绞痛症状加重。
主要表现为心室心肌细胞的变性,长期心动过速易导致心肌长期大量超负荷工作,最终造成心肌细胞损伤,并发心脏扩大。
可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是由于心脏长期超负荷运行,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最终引起心力衰竭。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属于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特殊类型,比较容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如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降低等症状应警惕并发休克可能。
特发室速发作较频繁、处理不及时,发展为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在短时间死亡。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出现胸部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就近行心电图检查,可就诊于心血管内科,需要与扩张型心肌病、癫痫等疾病进行鉴别。
如果是高危人群,定期心电图等电生理检查非常有必要。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心慌、胸闷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出现心悸、头晕、视物模糊、烦躁、晕厥先兆、心绞痛等症状,高度怀疑特发性心动过速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在出现意识不清、晕厥、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头痛、谵妄、抽搐、瘫痪、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甚至昏迷,可相应科室会诊,如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
是否病前有受凉、情绪紧张、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因素?
是否有轻到中度的心悸、头晕、胸部不适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意识不清、晕厥、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
有无其他的病史?(心肌炎、冠心病、器质性心脏病等)
是否有家族史?
主要表现为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的存在对确立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具体心电图特征为: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心室率常为100~250次/分,节律规则或略不规则,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室房分离,偶可见心室激动逆传夺获。
动态心电图能24小时连续记录并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活动变化状况,记录分析一天内心电图是否有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等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表现,进一步明确诊断,对判断药物治疗疗效及是否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
对确立室速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若能在心动过速发作时记录到希氏束波,通过分析希氏束波开始至心室波开始的间期(HV间期),有助于室上速与室速的鉴别。室上速的HV间期应大于或等于窦性心律时的HV间期,室速的HV间期小于窦性HV间期或为负值。由于导管位置不当或希氏束波被心室波掩盖,则无法测定HV间期。心动过速发作期间,施行心房超速起搏如果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QRS波群的频率相应增加,且形态变为正常,说明原有的心动过速为特发室速。
主要是发现有无心脏结构的变化,用以鉴别器质性心脏病。
升高常提示有心肌损伤,用以排除各种引起心脏器质性变化的心脏及全身疾病。
有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家族史。
有心悸、近似晕厥或晕厥、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心脏电生理诱发出现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心室率常为100~250次/分,节律规则或略不规则,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室房分离等,发现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出现等典型心电活动。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也可造成头晕、晕厥、心慌、胸闷、休克等症状,常造成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易于与特发性心动过速混淆,查心脏彩超可快速鉴别。
癫痫也可发生晕厥,但发作时多有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查发作时心电图正常而脑电图异常可鉴别。
室上性心动过速与特发性心动过速应从心电图细微变化来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见异常P波,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存在房室分离,并有室性融合波或心室夺获波。压迫眼球、颈动脉窦等各种刺激迷走神经治疗手段对室上速有效,对室性心动过速无效,通过此种方法也可鉴别。
二者均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小儿,儿茶酚胺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表现为突发性晕厥,常因运动或情绪紧张诱发,可呈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发作,同时有家族倾向,心电图特点以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患者的心脏X线、超声和心电图等提示右心室扩大,超声心动图可见收缩力明显减弱,心脏MRI检查可发现心肌中有脂肪组织,通过这些征象可与特发室性心动过速鉴别。
由于患者个体之间特发室速的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个体耐受性不同,治疗时间长短不一,但慢性的管理尤其重要,一般先通过药物治疗,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如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持续性室速发作应积极给予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
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胺碘酮,适用于分支型或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其副作用及致心律失常风险相对较高,也可用于合并器质性疾病的预防治疗。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儿茶酚胺敏感性特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一样疗效中等且风险小。
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中成药,具有减少期前收缩和减轻心慌、胸闷等症状的作用。
导管消融是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措施,用于优化药物治疗后室速仍然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起搏器的电击率,明显降低室速的发生率,降低远期死亡率。特发室速的导管消融治疗对于局灶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的成功率高且操作风险低,非右室流出道室速可首选导管消融,但其成功率较右室流出道室速低且手术过程相对复杂。分支型室速和非流出道起源的局灶室速也可首选导管消融治疗,乳头肌室速消融后的复发率较高。
适用于多数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室速患者,起搏器可以改善心功能不全的室速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死亡率,可以简化这些病人的管理和随访。
对于导管消融失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难治性患者,可在外科消融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通过术前和术中电生理检査指导外科消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通常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有患者的临床病程也可以是恶性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这类患者通常与伴有极快的频率或短联律间期有关,虽较为罕见,但在确诊疾病后的1、2、6个月的复诊尤为重要。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无器质性心脏病,一般可治愈。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如果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针对病因及时采取措施,症状控制良好,无继发并发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一般要求患者在接受治疗的第1月、第2个月和第6个月进行复查。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注意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清淡饮食,避免喝咖啡、吸烟、饮酒等,避免情绪紧张、过度劳累、受凉、剧烈活动等刺激因素,保持心态平和。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例如小麦、高粱、蜂蜜、豆腐、鸡肉、菠菜、韭菜、橘子、橙子、牛奶等。
忌甜腻、油腻食物,如猪油、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甜点心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应卧床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饮食作息规律,避免情绪紧张、剧烈活动、过度劳累等刺激因素,保持情绪稳定、乐观为主。
加强心理辅导,向患者耐心解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良性预后,减轻病人的焦虑、恐惧、不安、烦躁情绪。
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情绪紧张、过度劳累、受凉、吸烟、饮酒、喝咖啡、剧烈活动等刺激因素。
遵医嘱口服相应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或改药。
患者应在确诊的第1月、第2个月和第6个月进行病原学监测,了解评价治疗效果以及有无再次复发。
如有合并器质性疾病,及时医院查心肌酶、心脏彩超等,明确是否需要射频消融等治疗,以防出现相关并发症。
对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烦躁、晕厥先兆、心绞痛等症状,高度怀疑特发性室速时,应及时就医早期筛查。
加强心理疏导,做好患者相关医学知识教育,告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良性预后,减轻病人的恐惧、不安、烦躁情绪。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饮酒、喝咖啡、喝浓茶等,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剧烈活动等刺激因素。
避免服用可能造成心脏毒性的药物。
家庭中有人患有此病应该予以重视,定期到医院体检。
4120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5-86.
[2]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2016:17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