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区肿大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腮腺组织体积增大的疾病。主要病因与炎症、腮腺导管阻塞、腺泡细胞代谢紊乱、肿瘤有关。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腮腺肿胀、疼痛、周围组织肿胀,可导致吞咽困难、面瘫等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手术等多种方式治疗,预后尚可。
腮腺区肿大的主要病因与炎症、腮腺导管阻塞、腺泡细胞代谢紊乱、肿瘤有关。本病好发于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人群。此外,免疫力低下、长期服药、大量饮酒都能诱发腮腺区肿大。
最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结核菌等导致的感染性腮腺炎。此外,放射损伤和过敏可导致非感染性腮腺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免疫性腮腺炎,如舍格伦综合征。
最常见于腮腺导管结石、异物或狭窄,导致唾液受阻出现腮腺肿大。
由于腮腺腺泡代谢紊乱,可出现细胞胞浆肿胀导致腮腺肿胀。
常见于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等,因肿瘤逐渐增长可导致腮腺肿大。
免疫力低下易合并细菌、病毒感染诱发腮腺炎出现腮腺区肿大。
长期服用药物对肝脏有一定损伤,诱发腺泡细胞代谢紊乱出现腮腺区肿大。
大量饮酒容易导致腺泡细胞代谢紊乱诱发腮腺区肿大。
腮腺区肿大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发病率尚无准确的流行病统计数字。
免疫力低下是腮腺区肿大的诱因之一,此类人群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合并细菌、病毒感染,属于本病的高发人群。
肥胖者易出现腺泡细胞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腮腺区肿大,因此这类人群的发病率较高。
腮腺区肿大的典型症状包括腮腺肿胀、疼痛、周围组织肿胀,急性感染者可有寒战、发热、咽痛、恶心、全身疼痛的症状,腮腺区肿大可导致吞咽困难、面瘫等并发症。
腮腺肿胀通常是单侧肿胀发病,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蔓延,上达颧弓下缘,下至平下颌角或低于下颌角1~2cm,后可达胸锁乳突肌上部后突及外耳道。单侧肿胀4~5天后出现另一侧肿胀。肿胀通常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软。
当腮腺区肿大时可出现表面皮肤紧绷,发热发亮,患者自觉有胀痛感,轻度压痛。部分病情严重者累及面神经出现剧烈疼痛及麻木感。
可累及颌下腺、舌下腺及颈部,出现腮腺至颌下、颈部大面积肿胀导致颜面变形。
急性感染者可有寒战、发热、咽痛、恶心、全身疼痛的症状。
舍格伦综合征导致的腮腺肿大可有眼干、口干的症状。
当腮腺区肿大累及舌下腺时可出现舌部活动受限和麻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
多见于因肿瘤导致的腮腺区肿大者,其压迫面神经而出现面瘫的症状,表现为面部麻木、舌麻木、张口受限。
当出现腮腺区肿大症状,应及时就诊口腔科,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腮腺区肿大注意与局部淋巴结炎和嚼肌肥大相鉴别。
出现腮腺肿胀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出现因腮腺肿痛严重影响吞咽功能时,应及时就医。
当出现全身寒战、高热、腮腺肿大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腮腺肿胀、疼痛、周围组织肿胀)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有加重的情况吗?
有无吸烟饮酒史、恶性肿瘤家族史?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有长期吸烟饮酒吗?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腮腺肿胀的位置、程度,表面皮肤有无红肿、破溃。触诊肿胀部位的质地、活动度,有无波动感和压痛。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局部有压痛,导管开口可红肿,但前者挤压腮腺流出澄清的液体,而后者则流出混浊的脓液。腮腺良恶性肿瘤,无压痛,导管开口无红肿。良性肿块有包膜、活动、中等硬。恶性肿瘤坚硬,不活动。舍格伦综合征还常伴有泪腺肥大及结缔组织病表现。
腮腺急性化脓性炎症时,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增高,流行性腮腺炎和舍格伦综合征时白细胞数偏低。嗜酸粒细胞增多者为过敏性腮腺炎。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阳性月球蛋白增高,血清lgG增高可见于舍格伦综合征。
首选腮腺B超,有助于明确腮腺管有无狭窄或结石、异物。腮腺CT检查可明确腮腺区肿大的性质,初步明确良恶性以及有无周围组织的侵犯。腮腺造影适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患者,有助于明确病因,观察腮腺管的走行有无异常。
对疑为肿瘤的患者,术前针刺活检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对确诊及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
腮腺肿胀、疼痛、周围组织肿胀的典型症状。
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见腮腺肿大表现。
该病常见于下颌、耳后及耳前淋巴结肿大,与口腔、眼部炎症有关,肿胀不是以耳垂为中心,通过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可与腮腺区肿大相鉴别。
该病常合并下颌角肥大,表现为双侧嚼肌肥大,面型呈方形或面下三分之一明显过宽。通过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可与腮腺区肿大相鉴别。
腮腺区肿大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感染导致的腮腺肿大者多选择药物治疗,对于肿瘤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腮腺炎可手术切除治疗。
这为抗非逆转录病毒药,适于病毒感染导致的腮腺肿大者,对本品过敏者、孕妇、血红蛋白病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禁用。
适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腮腺肿大者,属于广谱抗生素,对多数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适于合并感染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每次用药前均需试敏,避免出现过敏的不良反应。
适于化脓性腮腺炎导致的腮腺区肥大者,当脓肿形成,有明显波动感时可做切口引流术,可以有效缓解腮腺肿胀和疼痛。
适于恶性腮腺区肿瘤、反复发作的腮腺炎、影响美观的腮腺肥大,通过手术切除腮腺,起到根治效果,一般没有后遗症。
对于疼痛和肿胀严重的患者可以选择超声波或红外线治疗,对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炎症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腮腺区肿大多数患者的预后尚可,一般可以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经过及时治疗一般没有后遗症。腮腺区肿大患者治疗结束后每年复查影像学检查即可。
腮腺区肿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部分恶性肿瘤导致的腮腺区肿大不易治愈,但预后尚可。
腮腺区肿大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腮腺区肿大患者治疗结束后每年复查影像学检查即可。
忌辛辣食品,摄入过多辛辣食品易刺激患处。
忌烟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均属于有害物质,刺激患处。
忌坚硬食物,患者术后咀嚼不便,宜在进食中刺激患处。
忌食过烫食物,过烫食物可能破坏口腔黏膜,不利于患处恢复。
宜多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这些食物既富含高蛋白又易于吞咽。
腮腺区肿大患者注意口腔及患处清洁卫生。
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腮腺区肿大者,需隔离患者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避免对易感者传播。由于腮腺炎病毒在腮腺肿大前已存在于唾液中,而且隐性感染者也可排病毒,在照顾患者过程中注意防护。此外,对患者的生活用品也需要消毒处理。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腮腺部肿胀的程度有无减轻进行监测,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腮腺情况。
家属注意在治疗期间要陪伴患者,避免患者出现恐慌,告知患者疾病性质和治疗方式,鼓励患者积极治疗。
腮腺区肿大的预防主要是避免病因,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大量饮酒和服药,及早治疗腮腺疾病进行预防。
日常生活中注意规律作息,适度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感染。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和饮酒,避免过度肥胖,保持健康的体重。
避免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得滥用药物。
患有腮腺部疾病需要及早治疗,避免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导致腮腺肿大。
4079点赞
[1]SONG Jing, LIU Li, WANG Lei.高频超声在腮腺腺淋巴瘤和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9,016(007):109-111.
[2]刘发明.关于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CT、MR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00(025):168-168.
[3]刘蓉.CT和MRI在腮腺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分析[J].医药前沿,2019,009(011):95-9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