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转移癌是指癌细胞经血管、淋巴管转移至腹膜腔或者直接腹膜种植所致的,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腹膜肿瘤。腹膜转移癌被认为是癌症的终末阶段,腹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
腹膜转移癌的发生是由于原发肿瘤通过直接蔓延、种植播散、手术操作等原因导致癌细胞的扩散所致,好发于患有卵巢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人群。
癌细胞直接蔓延至腹膜形成。
原发肿瘤浸润浆膜后癌细胞脱落进入腹膜腔,随后黏附腹膜表面并浸润腹膜下层,局部增殖并刺激血管生成形成转移瘤。
原发癌症自发性或医源性破裂、手术时癌细胞脱离栓塞切断的淋巴管或血管断端、光滑的腹膜表面破损后容易形成瘢痕粘连包裹脱落的癌细胞。
重力作用、胃肠道蠕动、横隔运动产生的腹腔负压是造成腹膜转移癌的机械因素。
腹膜转移癌是继发性腹膜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卵巢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最易发生腹膜转移癌,发生率分别为71%、15%、10%。常见腹膜转移癌的腹区包括右下腹、右侧横隔、肝十二指肠韧带、大网膜、盆腔脏器、壁腹膜。
卵巢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最容易发生腹膜转移癌,所以患有此类恶性肿瘤的人群好发本病。
腹膜转移癌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多表现腹疼、腹胀、腹部肿块、呕吐、恶心等腹腔局部症状,消瘦、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可出现肠梗阻、肠瘘、穿孔等并发症。
患者常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腹胀、腹部肿块、呕吐等,腹水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如果肿瘤发生坏死出血,则可能是血性液体。腹部肿块常为多发性散在于腹部。
消瘦、乏力、发热、恶液质等。
腹盆腔疼痛、反酸胃痛、纳差、便血、腹泻等。
腹膜转移癌还会有原发癌症发生其他器官组织转移引起的症状,例如肝转移引起饮食量下降、肝区疼痛等,骨转移引起的骨痛等。
腹膜转移癌由于肿瘤阻塞或者腹膜转移引起肠运动障碍所致,可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以及排便排气减少或停止,内科手段无效时需要外科手术才能解除梗阻。
多见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引起的腹膜转移癌,临床上表现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
多见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引起的腹膜转移癌,由于肿瘤造成黏膜损害导致穿孔发生,可伴有剧烈腹痛,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患者出现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恶心、腹泻、呕吐等临床表现时,尽早就诊于消化内科、肿瘤科,行超声、CT、MR、以及腹膜病理组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腹膜转移癌,注意与腹膜间皮瘤、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出现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恶心、腹泻、呕吐、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少数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要立即就医或拨打120急救。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肿瘤科、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确诊后需要做手术、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普外科、消化外科等。
从开始出现症状到现在已经多久了?
不适的症状发展速度快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胀、腹部疼痛不适、肿块、呕吐、腹泻等变化)
最近食欲怎么样?是否有体重迅速下降?
是否有卵巢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病史?
腹腔镜检查在诊断腹膜转移癌和原发疾病分期评估方面展现出诸多优势,首先术者可以直观地判断病灶范围以及肿瘤浸润深度,并通过多点取材来了解肿瘤的病理分型。
这是主要诊断手段,也是确诊的必须检查,主要是腹水的细胞学检查,腹膜穿刺标本检查。
其诊断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86%,并且利用CT成像的术前腹膜转移癌指数(PCI)与术中PCI有较高的符合度,应作为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可以了解病变范围等,对病变进行分期评估。
肿瘤标志物检查,例如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等,辅助判断肿瘤侵袭的程度。
是最简便廉价的检査方法,可发现腹水、腹膜不规则增厚、腹腔内肿瘤结节,但因腹部肠道蠕动及气体伪影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有腹膜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尤其是患卵巢癌、胃癌、肠癌等腹腔恶性肿瘤,出现多种临床表现,例如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恶心、腹泻、呕吐、消瘦等。
超声、CT、MR等发现腹水、腹部肿块、肠梗阻等。
腹水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和/或腹膜病理学结果证实为腺癌、鳞癌、低分化癌。
通过以上表现,可以怀疑是腹膜转移癌。
原发于腹膜的恶性肿瘤,临床也表现腹痛、腹胀等,易与腹膜转移癌混淆,两者抗肿瘤用药也存在区别,腹膜穿刺病理结果可见间皮瘤细胞,与腹膜转移癌病理结果不同,以此鉴别。
临床可以出现腹水、腹胀、腹部肿块、呕吐、消瘦、发热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腹水中腺苷脱氨酶明显增高提示结核存在,腹膜转移癌不存在结核病变,以此鉴别。
对腹膜转移癌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化疗,或者两者联合是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目的是最大程度切除肿瘤,腹腔化疗包括了热灌注化疗和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全身化疗主要依据原发肿瘤病理。
药物选择主要依据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体质情况等因素,常用药物有氟尿嘧啶、紫杉醇、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卡铂、表阿霉素等。
是由腹腔内化疗发展而来,对于腹膜转移癌而言,这种将化疗药物加热并缓慢灌注到腹腔内的治疗方式,可以为患者提供较高的药物浓度,并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常用药物顺铂、丝裂霉素、氟尿嘧啶等。
对于T4期肿瘤、肿瘤穿孔、环周切缘阳性,以及切除时肿瘤不慎破坏的结直肠癌患者,可以作为预防腹膜转移癌发生的预防措施。化疗药通过外接管口注入后直接浸泡腹腔,将化疗药在腹腔内存留1~5天后排出,目的是将减瘤术后残存的微小癌及脱落的癌细胞杀死。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在术后可以给多个周期,常用药物顺铂、丝裂霉素、氟尿嘧啶等。
常用的有香菇多糖、干抗素、白介素2等,可以增强杀伤肿瘤的效果,是化疗辅助用药。
腹膜转移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是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位于壁层及脏层腹膜的肿瘤结节。
腹膜切除过程包含右上象限腹膜切除、左上象限腹膜切除、盆腔腹膜切除、小网膜和网膜囊切除,以及壁层腹膜的前切除,内脏切除大致包含脾脏、直肠、乙状结肠、结肠、胃等受侵脏器。
由于腹膜转移癌属于癌症终末期,所以多数患者体内营养物质消耗明显,尤其是蛋白质、脂肪的损耗等,因此治疗上注意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丰富的饮食,因此对于腹膜转移癌要给予最佳的营养支持治疗,例如静脉输注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
对于出现肠梗阻需及时进行胃肠减压、禁饮食、抑酸消炎等治疗。肠瘘则需给予补液、消炎等治疗,必要时需手术治疗;肠穿孔者则给予禁饮食、缓解症状及镇痛等对症治疗,必要时外科手术。
腹膜转移癌属于癌症晚期,临床不能治愈,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短,预后差,建议患者治疗后可以每隔3~6个月复诊一次,避免病情加重。
腹膜转移癌属于恶性肿瘤病变播散引起,属于晚期,临床上多数不能治愈。
有研究证实,腹膜转移癌采用手术联合腹腔化疗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为19.2个月,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39%和19%。
腹膜转移癌治疗后患者可以每隔3~6个月复诊一次,复查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治疗后复发患者若手术耐受良好,无腹腔外转移,病灶可完全切除,肿瘤生物学特性良好,估计可从治疗中获益,可以再次行肿瘤细胞消灭术联合腹腔温热化疗。
腹膜转移癌营养物质消耗明显,故需要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化疗期间注意饮食卫生等。
蛋白质含量丰富、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注意饮食的卫生以及烹调方式等,合理搭配。
化疗期间注意减少凉拌、腌渍饮食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含硒的饮食等,可增加机体免疫力。
禁烟、限酒,勿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饮食等。
术后4~7天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进食清淡流质饮食给予高蛋白、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米汤、新鲜果汁、蛋花汤,少量多餐。10天后可给予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软质饮食。
腹膜转移癌要做好肿瘤减灭术后的护理工作,注意局部手术区域卫生,腹腔置管处需要勤换药等,预防感染、出血等发生。
腹膜转移癌术后注意腹腔引流管的液体引流情况,注意拔管时机,预防感染等。
对于腹膜转移癌患者长期卧床者,注意勤翻身、协助拍背、促进排痰等,注意禁烟,以防肺炎发生。
腹膜转移癌治疗后需要密切检测病情,注意观察患者的腹胀、腹部肿块、呕吐、消瘦、乏力、发热的变化,如果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腹膜转移癌暂无权威证据支持的、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4092点赞
[1]刘璐,刘太运.腹膜转移癌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13(01):99-101.
[2]任硕,朱安龙.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发病和诊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13):2553-2557.
[3]吴岭.结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进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8(01):76-7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