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内翻是指股骨颈轴线和股骨干轴线之间的角小于正常值的骨骼疾病。髋内翻是一种少见病,主要病因包括先天发育异常、外伤、全身疾病等,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步态异常、畸形、髋关节活动障碍,可导致股骨颈骨折、退行性髋关节炎的并发症。本病目前主要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改善,预后尚可。
出生即存在的髋内翻,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由单纯股骨近端发育异常导致的髋内翻。
由于外伤或其他疾病导致的髋内翻。
髋内翻的主要病因包括先天发育异常、外伤、全身疾病,常好发于有家族史者、有骨骼疾病病史者等人群,内分泌紊乱和年龄增长是本病的诱因。
是先天性髋内翻和发育性髋内翻的主要病因,股骨头、颈骺软骨形成纤维组织代替正常的软骨内骨化,出现骺板断裂和消失,导致股骨近端畸形。随着儿童行走负重,逐渐发展为髋内翻。
外力直接损伤髋关节,或由于摔伤外力间接损伤髋关节。
常见于感染、肿瘤、糖尿病、佝偻病等,导致近端骨骺早闭和股骨头坏死,逐渐出现髋内翻。
研究显示内分泌紊乱导致骨质异常可能诱发髋内翻。
随年龄增长出现骨质退行性改变,可能诱发髋内翻。
髋内翻是一种少见病,发病率约为1/2.5万,发病无男女及地域差异,双侧发病占30%左右。
患有先天性髋内翻家族史者发病率明显升高。
如股骨颈骨折、成骨发育不全、股骨头缺血坏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有骨骼疾病病史者发病率明显升高。
髋内翻的典型症状包括步态异常、畸形、髋关节活动障碍,部分患者早期无症状,逐渐出现髋部疼痛,患肢无力,活动易疲劳。本病常见的并发症有股骨颈骨折和退行性髋关节炎。
单侧发病时出现行走时身体摇晃,跛行。双侧发病时出现蹒跚步态,同时逐渐出现代偿性腰椎前凸和驼背,患者出现走路平衡差的症状。
患者在站立时出现患肢外旋畸形,以及呈轻度内收位。骨盆可偏向患侧,脊柱呈现S形,即腰段凸向患侧,胸腰段凸向健侧。部分患者出现患侧臀肌萎缩,仰卧位腹股沟区可触及增生的股骨头、颈。
患侧髋关节外展、内旋及后伸明显受限。
因股骨颈的发育异常,同时颈干角减少,可导致大转子高位。
部分患者早期无症状,逐渐出现髋部疼痛,患肢无力,活动易疲劳。
主要见于治疗不及时的髋内翻患者,股骨颈由于缺血出现骨折,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叩打时,髋部也感疼痛,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常有压痛,患侧大粗隆升高。
表现为臀外侧、腹股沟等部位的疼痛、软骨磨损、骨刺增生、关节变形、髋的内旋和伸直活动受限、不能行走甚至卧床不起等。
当出现步态异常、畸形、髋关节活动障碍或已确诊髋内翻的患者,突然出现肢体不能活动时,及时就诊骨科,行体格检查、X线、CT明确诊断。髋内翻需要注意与骨软骨病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相鉴别。
当出现步态异常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除步态异常,逐渐出现畸形和髋关节活动障碍应及时就医。
确诊的髋内翻患者突然出现肢体不能活动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髋内翻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步态异常、畸形、髋关节活动障碍等)
这些症状是出生就有的还是后出现的?
有无受过外伤?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直系亲属有无类似症状?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有无步态异常,观察髋关节有无形状异常。若站立侧患有髋内翻,因臀中小肌松弛,对侧骨盆不但不能抬起,反而下降,为单足站立试验阳性。
可见股骨颈轴线和股骨干轴线之间形成一个内倾角,小于120°。
用于进一步明确有无髋关节周围血管、神经、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对下一步治疗起指导作用。
患者出现步态异常、畸形、髋关节活动障碍等髋内翻典型症状。
X线检查显示颈干角小于120度°。
结合以上临床症状以及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
骨软骨病患者的病史,髋关节活动受限及肢体短缩等与轻度的先天性髋内翻相似,但二者在X线片上各有特点,骨软骨炎的股骨头、颈无分离现象,头致密扁平,颈粗短。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跛行出现较早,从幼儿期学步时开始,检查见股骨头在髋臼之外,大多数患者套叠试验阳性。
髋内翻的治疗原则是减少髋内翻弯曲应力使至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对于轻度髋内翻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而颈干角小于100°时多需手术矫形,把原来垂直的骨骺线,变成水平骨骺线。本病的治疗周期约为6~9个月。
适于病情轻、无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佩戴支具矫正、按摩手法矫正、适度锻炼、针灸理疗等对髋关节复位。注意每年定期复查,若病情进展,及时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且颈干角小于80°者。通过大腿上部切口,显露股骨大粗隆,在大粗隆的骨骺稍下处斜向小粗隆下作一斜行截骨,将股骨截骨远端斜行尖端插入近端股骨粗隆的槽内,股骨干外展角度视术前髋内翻程度决定,用两枚螺丝钉固定,术后皮肤牵引6~8周。
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且颈干角小于80°者。在粗隆下股骨干作一楔形骨块,截除楔形骨块后,患肢外展,将四孔钢板按大粗隆及股骨干接合处角度顺势弯曲妥巾,用螺丝钉固定。
在股骨外侧大粗隆处倒V形钻孔,刮匙除去粗隆近端松质量,充分外展患肢,用石膏固定。由于切断内收肌,外展充分,术后复发少。
适用于婴幼儿及小龄儿童,颈干角在80°~100°之间者。采用股骨上端外侧切口,于大、小转子间做“Y”形截骨。术后可采用外展石膏支架固定6~8周。截骨后短缩股骨可随生长发育逐渐获得等长。
此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且颈干角小于80°者。通过股骨上端外侧切口暴露,于大转子下与小转子上截骨,切断髂腰肌,于大转子外侧面切除具有相应角度的骨皮质,将截骨的下端骨面与该处对合。将预制的Blount尖形钢板远端与大转子截骨面对合好,用螺钉固定,术后采用髋外展位石膏支架固定8周。
适用于年龄较大残余髋内翻的儿童,可改善步态。
髋内翻经过早期治疗一般可以治愈,多数不影响自然寿命。部分治疗不及时者可出现脊柱畸形的后遗症,患者可每年行影像学检查复查。
髋内翻经过早期正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髋内翻多数不影响自然寿命。
髋内翻部分治疗不及时者可出现脊柱畸形的后遗症,患者可有走路姿态异常,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本病患者治疗后,要注意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复查髋关节情况。
髋内翻患者的饮食早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逐渐补充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术后6~8周的饮食应以滋补为主。
髋内翻患者术后1~2周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介于正常饮食与半流食之间的软食,如新鲜蔬菜加瘦肉末做成的软面食、豆制品、蛋类等,忌辛辣、油腻食品。
髋内翻患者术后3~5周的饮食应由开始的清淡改为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用于增加全身营养。满足骨骼生长的需求,如排骨汤、瘦肉、炖水鱼等。
髋内翻患者术后6~8周的饮食应以滋补为主,除正常饮食外还应加补猪、羊骨汤,炖老母鸡汤等。由于髋内翻术后需要卧床3~12周,容易出现便秘。因此还应多食含粗纤维素的食物和水果,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500ml,促进排便、防止便秘。
髋内翻患者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在X线片检查骨折已坚固愈合,方可弃拐负重行走。患者及家属需要定期监测髋部畸形以及步态等症状有无改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术后避免过早活动,影响预后。
髋内翻患者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切忌内收,保持有效牵引。预防内收肌牵拉引起髋内翻畸形。为了防止患肢内收,应将骨盆放正,必要时行两下肢同时外展中立位牵引,预防髋内翻畸形。
牵引或外固定解除后,仍应保持患肢外展位,避免过早离拐,应在X线片检查骨折已坚固愈合,方可弃拐负重行走。初期运动量不可过大,要逐渐增加运动量。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髋部畸形及步态有无改善进行病情监测,注意每年进行髋部影像学检查。
髋内翻患者若保守治疗无效及早手术,避免耽误治疗最佳时机,术后一定按医嘱固定患肢,不要急于活动。
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需要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孕期定时产检。
对于髋内翻,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
4792点赞
[1]吴凤琴,陶娟,章大伟.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8,30(04):110-112.
[2]钟永伟.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髋内翻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007):30-32.
[3]勾成果.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内固定后髋内翻的影响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35):5658-566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