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由于颈5、6神经根在出椎间孔处,被交叉的前、中斜角肌腱性起始纤维包绕所致的综合征。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主要病因与先天发育缺陷和急、慢性损伤有关。主要症状包括神经受压表现、血管受压表现、局部不适,可导致肌肉萎缩的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保守以及手术治疗,预后尚可。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与先天发育缺陷和急、慢性损伤有关,好发于青壮年和孕妇。此外,不良姿势习惯和怀孕是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诱因。
部分患者的颈5、6神经根在出椎间孔处被交叉的前、中斜角肌腱性起始纤维包绕,导致出现压迫症状。
常见于车祸、暴力击打胸廓处,导致斜角肌与肋骨之间结构变化,引起颈5、6神经根压迫。
因长期提拿重物或过度外展上肢导致肩带肌肉、斜角肌肥厚,进而压迫颈5、6神经根。
长期含肩、驼背、伸颈的人群可导致颈部、肩部肌肉长期紧张,走向发生改变,容易诱发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妊娠期女性关节松动,容易诱发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以往认为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仅占胸廓出口综合征的4%~10%,但是近年来发现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可能与生活习惯有关。
怀孕是本病的诱因之一,孕妇属于高发人群。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神经受压表现、血管受压表现、局部不适,部分患者睡觉时患肢酸困,并出现头晕、耳鸣、乏力等症状,肌肉萎缩是本病的主要并发症。
病人自觉患侧颈肩部疼痛、酸胀无力、刺痛,或有烧灼感和麻木感,疼痛和麻木向肘部、前臂及手的尺侧放射。主要表现为骨间肌、鱼际肌瘫痪,少数病例有大鱼际或前臂肌力减退,前臂及手部尺侧感觉障碍。大部分病例前斜角肌紧张试验阳性。
病人平时一般无患肢严重循环障碍,仅部分病例自觉患手发凉。当高举两手时患手变白,温度下降,桡动脉搏动细弱或摸不到。两手放下时,患手可明显充血。约70%的病人上述上肢高举试验为阳性。
患侧锁骨上区饱满,大部分病人可触及前斜角肌紧张增厚,有颈肋者可触及骨性隆起,并有局部压痛和向患肢放射痛。
部分患者睡觉时患肢酸困,并出现头晕、耳鸣、乏力等症状。
病程长的患者由于神经长期受压,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可逐渐出现肌肉无力,伴有萎缩。
患者出现颈肩疼痛麻木、手臂苍白发冷时应及时就诊,通过体格检查、X线检查、肌电图检查明确诊断。注意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与颈椎间盘突出症、创伤性尺神经炎相鉴别。
当患者出现颈肩疼痛麻木、手臂苍白发冷时,应及时就诊。
患者出现鱼际肌萎缩或者突发上肢活动障碍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考虑去胸外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有什么诱因吗?
使用过什么药物治疗?效果如何?
既往受过颈部或者胸部外伤吗?有过颈部或者胸部手术史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体形、姿势、双肩的对称性及患侧上肢是否有肌萎缩,触诊检查颈部、肩部是否有压痛点,检查上肢的肌力、感觉及尺桡动脉搏动的情况,通常前斜角肌紧张试验阳性。
X线检查是首选检查方式,通过颈椎正位X线平片可显示有无颈肋,为一侧或两侧、完全或不完全颈肋,颈椎椎体有无明显增生性改变及椎间隙狭窄。
只有少数患者出现神经肌肉异常,表现为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呈单纯相电位。
血管造影对诊断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或选择手术有一定价值,但不是常规检查的方法,而是体位检查阳性进行印证的手段。
患者出现颈肩部及上肢酸痛、乏力及手部肌肉萎缩,肩外展肌肌力减弱;结合颈椎正位X线平片显示颈5、6神经根受压,可有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肌电图检查提示上干分支传导速度减慢,排除颈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可基本确诊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局限于一个神经根,头部加压时有放射痛,颈部、棘突旁有压痛及放射痛,无血管受压体征。而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由于血管受压,可能出现手臂苍白、发凉的症状。
手部尺侧感觉减退或小鱼际、骨间肌萎缩与本征相似,但颈肩部不痛,而尺神经粗大,屈肘时尺神经易脱出尺神经沟,叩击尺神经有麻痛触电感。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方式主要与症状严重程度有关,无症状患者可不治疗。部分症状较轻患者可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效果差或者症状较重,有感觉减退、肌力减弱,尤其是肌萎缩等神经损伤症状,应尽早手术。
如症状较轻,无神经损伤症状,可试行保守治疗。适当休息,悬吊上肢,不提重物,前臂可作搭肩活动,局部热敷、按摩,前斜角肌内行普鲁卡因封闭治疗。试行保守治疗1个月左右,如果症状加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应行手术治疗。
本病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适于非手术疗法无效,症状较重,有感觉减退、肌力减弱,尤其是肌萎缩等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手术的目的是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切断前斜角肌,切除颈肋及纤维束带,有时还需切断中斜角肌,必要时可作神经外松解术。仅行前斜角肌切断及颈肋部分切除术即可,不必切除第1胸肋。此手术简单,并发症少。还可以行第一肋骨切除术,以此作为胸出口综合征的主要手术方式,但该手术较前者复杂。
牵引重量在5~7kg,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每天30分钟,连续1个月,约半数患者经局部封闭和牵引后颈肩部疼痛消失,少数病例经月余的局部封闭和牵引后颈肩痛明显好转,肩外展力量有所增加,但症状难以完全消失。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多数不影响自然寿命,治疗期间注意进行体格检查以及X线检查。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经过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但若不注意保养可能复发。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肌肉萎缩,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遵医嘱进行体格检查以及X线检查。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与饮食调理无关,正常饮食即可。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主要是注意体位、休息和锻炼,注意观察肩颈疼痛与感觉异常有无好转,上肢发凉的症状有无改善。
保守治疗者可用颈悬带悬吊患肢前臂,使肩部上抬,缓解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以促进血液循环;安排适当运动及休息,避免肢体疼痛及疲惫,保持肢体温暖,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物。
患者保持睡眠充足,休息充分,尽量减少上肢过度活动以及外展手臂或提重物,要经常进行肩部胛肌的锻炼,增强其功能。
患者需注意观察肩颈的疼痛与感觉异常有无好转,上肢发凉的症状有无改善。
由于病程长,患者难免有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应予以耐心解释,取得信任和配合,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术后两天内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肌力增强、感觉恢复。但由于手术导致的创伤反应,术后局部出现水肿,肿胀组织对神经和血管产生压迫,于术后3~7天会重新出现术前症状甚至加重,一般术后两周水肿方可逐渐消退,症状逐渐缓解。因而在创伤反应阶段,患者不必过于担心,若术后两周仍然有神经压迫症状及时就医。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预防主要是注意日常体态,避免含肩、驼背,避免长期提重物或过度舒展上肢。
注意日常体态,避免长期含肩、驼背和低头,要有意识的改变体态,可以加强对肩颈部的锻炼。
避免长期提重物或过度舒展上肢,对于特定工作者要注意休息和放松肩颈部。
妊娠期间注意避免长期低头和驼背,适度活动肩部,避免超重。
4166点赞
[1]张轩,陈纯玲,庄永青.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9,35(001):30-33.
[2]方有生,陈德松,顾玉东.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5(03):183-184.
[3]林浩东,陈德松,方有生.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治[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7(5):5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