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指发生于子宫颈的癌症,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宫颈癌的组织发生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首先是宫颈上皮内出现异型细胞,称宫颈上皮内病变,异型细胞达上皮全层为原位癌,之后继续发展,突破上皮下基底膜,浸润间质,就形成宫颈浸润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性行为、分娩次数、遗传、年龄、烟草等众多因素都可增加患病风险,患者早期症状常不明显,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尿频、尿急、便秘、疼痛等症状。早期宫颈癌积极治疗治愈率较高,晚期子宫颈癌通常预后不好,可以通过定期筛查和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最常见,癌灶向外生长呈乳头状或菜花样,组织脆,触之易出血,常累及阴道。
癌灶向子宫颈深部组织浸润,子宫颈表面光滑或仅有柱状上皮异位,子宫颈肥大变硬,呈桶状,常累及官旁组织。
上述两型癌组织继续发展合并感染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或空洞,似火山口状。
癌灶发生于子宫颈管内,常侵入宫颈管和子宫峡部,供血层及转移至盆腔淋巴结。
宫颈浸润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此外,多个性伴侣、吸烟、性生活过早(<16岁)、性传播疾病、经济状况低下、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等因素均会增加患病风险,吸烟可增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效应。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浸润癌发生的必要条件。目前已知人乳头瘤病毒共有160多个型别,可感染皮肤、生殖器、口腔等部位,其中13~15种与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与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等相关的人乳头瘤病毒被称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接近99%的宫颈癌组织发现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其中约70%与人乳头瘤病毒16和18型相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通过产生病毒癌蛋白,作用于宿主基因,继而导致癌变。但通常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清除人乳头瘤病毒,只有少数患者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最终致癌,接种人乳头瘤病毒预防性疫苗可以实现子宫颈癌的一级预防。
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16岁;与有阴茎癌、前列腺癌的男性进行性接触的女性也易患子宫颈癌。
早年分娩、多产的女性,发生宫颈癌的风险更高。
衣原体、淋球菌和真菌等感染可提高生殖道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敏感性,最终可能导致宫颈癌。
吸烟会损伤宫颈细胞,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或器官移植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能力下降,更易患宫颈癌。
长期服用避孕药会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
家族中有亲属患宫颈癌的女性,更易患宫颈癌。
宫颈浸润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好发于50~55岁的中年女性。近40年来世界范围内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与普及女性生殖健康教育、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有关。但是,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性伴侣数多和处于流动性比较大的城市女性,患宫颈癌的危险性较高。发展中国家、地区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农村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女性,我国宫颈癌以中、东部地区的发病率较高,西部地区的死亡率较高。
宫颈浸润癌本身不会传染,但其最主要病因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宫颈浸润癌好发于50~55岁的女性。
有不良性生活史的女性,如过早进行性生活、有多个性伴侣,与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侣曾患宫颈癌的高危男子性接触等。
有性传播疾病病史的女性。
早期宫颈浸润癌常无明显症状,随病变的发展,可出现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晚期病人可同时出现疼痛等症状,若肿瘤发生转移,还会出现相应转移系统的系列症状。
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即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经期延长、经量增多;老年患者常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出血量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情况而不同,若侵蚀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一般外生型癌出血较早,量多;内生型癌出血较晚。
多数患者有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阴道排液。晚期患者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米泔样或脓性恶臭白带。
疾病晚期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可出现不同的继发症状:
肿瘤侵犯膀胱时,可引起尿频、尿痛或血尿等症状。
肿瘤压迫髂淋巴、髂血管时,使回流受阻,可出现下肢水肿。
肿瘤侵犯或者压迫两侧输尿管,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严重者可引起无尿及尿毒症。
肿瘤压迫或侵犯直肠时,出现里急后重(有便意,想解便时蹲后又无便或仅排出少量粪便排出)、便血或排便困难等症状。
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脏器、组织或神经可以引起疼痛。
晚期病人可有发热、贫血、消瘦、恶病质等全身症状。
宫颈浸润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死亡风险较高,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状况和生命安全。早期的宫颈浸润癌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因此,宫颈浸润癌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有宫颈浸润癌家族史、性传播疾病病史、不良性生活史的女性,定期进行体检排查宫颈癌很有必要。
如果出现反复或长期阴道不规则流血、性交痛、血性白带、米泔样白带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排查具体病因。
如果阴道出血量大,伴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皮肤苍白,甚至意识丧失,需要立即就诊。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后续进行放化疗可以选择肿瘤科就诊。
目前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白带稀薄、带血、有腥臭味、尿频、尿急、里急后重等)
是否感染过人乳头瘤病毒?是否有妇科疾病病史?
月经史?(月经初潮年龄、末次月经时间、是否规律、经量等)
婚育史?(孕次、产次等)
是否有宫颈癌家族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充分暴露会阴,医生使用阴道窥镜放入阴道内进行阴道镜检查。医生放入一指或两指到患者阴道内进行触诊,即双合诊。医生一指放入阴道、一指放入肛门,配合另一只手在腹部进行检查,即三合诊。对于无性生活、阴道闭锁等原因不能从阴道进入检查的女性,医生可以采取一手通过肛门放入直肠,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的方法。外生型宫颈浸润癌可通过阴道窥镜见菜花状赘生物,内生型宫颈浸润癌可见宫颈肥大、质硬,阴道壁被侵犯时可见赘生物生长,宫旁组织受侵时,双合诊、三合诊可扪及宫颈旁组织增厚、结节状、质硬。
抽血检查鳞状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片段211、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宫颈癌。
妇科检查时医生用取样器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送到实验室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可以有效筛查宫颈癌。
妇科检查时医生用取样器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送到实验室进行细胞学检查,帮助确定是否出现癌前病变或癌细胞。
X线、CT、MRI、PET-CT、超声等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侵犯范围、大小、是否发生远处转移以及转移的部位等。
可以通过阴道镜、宫颈管搔刮术和宫颈锥形切除术取宫颈和宫颈管活组织进行检查。
早期浸润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碘实验、阴道镜和活组织检查等手段。宫颈浸润癌具有典型的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即在宫颈浸润癌肿块内以低回声为主,周边可检出斑点或斑片状及环形强回声,检出条状或短棒状及树枝状血流,超声可以做出判断。若出现局限或者弥漫的醋白上皮、镶嵌血管、细小或粗大点状血管、粗大或者节段状非典型血管、碘试验不着色等,可以作出诊断。
如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息肉、宫颈内膜异位和宫颈结核性溃疡等,可以通过宫颈细胞学或宫颈组织活检进行鉴别。
如宫颈黏膜下肌瘤、宫颈管肌瘤、宫颈乳头瘤等。宫颈良性肿瘤通常表面较光滑、与周围组织边界较清晰,可通过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宫颈转移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排液,子宫内膜癌早期可出现下腹疼痛,原发性宫颈浸润癌通常在中晚期会出现癌性疼痛,分段诊刮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宫颈浸润癌的治疗需要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全身情况、医疗技术水平及设备条件等,综合考虑制定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
顺铂、卡铂、紫杉醇、吉西他滨、托泊替康等多采用静脉联合化疗,也可用动脉局部灌注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如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的减少)、脱发等,可对症治疗。
主要是贝伐珠单抗,常与化疗联合应用。
帕博利珠单抗等是目前宫颈癌的最新治疗手段,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杀伤癌细胞,相对于放化疗,副作用较小,主要用于晚期、既往标准治疗无效或复发宫颈癌患者。
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浸润癌首选的治疗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切除宫颈原发病灶及周围已经或可累及的组织、减除并发症。其原则是既要彻底清除病灶,又要防止不适当的扩大手术范围,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既是检查方法又可以用于治疗尚未扩散的小肿瘤,可以保留生育能力。宫颈锥切可采用冷刀切除、环状电凝切除或冷凝电刀切除术,病人在麻醉下,医生用手术刀或激光器从子宫颈上切下一个锥形组织,检查应在月经干净后的3~7天进行,患者在检查前三天应禁止性交,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检查时应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检查。术后可能出现少量出血,如果持续出血或出血量大需要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仅切除宫颈而不涉及宫旁组织切除,该手术常与盆腔淋巴结切除联合,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也被认为是根治性宫颈切除的替代术式。
单纯子宫切除不涉及宫旁组织切除,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不同。单纯子宫切除结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被认为是无保留生育要求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替代治疗手段。
切除全部主韧带、宫骶韧带及阴道上1/2,与单纯子官切除术比,这种手术创伤更大,多数采用开腹手术完成,但随着腹腔镜应用的增多,医生也会通过腹腔镜手术。但腹腔镜手术的创伤性更小,恢复更快。患者可多与医生进行沟通,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手术范围小于根治性子宫切除,部分切除主韧带和宫骶韧带,当上段阴道受累时切除阴道上段1/3,选择性切除增大的盆腔淋巴结。
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相比需完整切除膀胱子宫韧带、切断膀胱上动脉、切除阴道上3/4,这一手术泌尿道瘘的发生率较高,主要用于放疗后较小的中心性复发癌。
切除宫颈、一定宽度的宫颈旁组织和盆腔淋巴结以及阴道上部,保留子宫和卵巢,可以保留生育功能。
切除全部的直肠、子宫和膀胱周围组织,若肿瘤侵犯固定于盆壁,则切除固定的盆壁及部分盆底肌肉。
放射治疗包括体外照射和腔内放疗。外照射放疗以三维适形放疗及调强放疗为主,主要针对子宫、宫旁及转移淋巴结。腔内放疗多采用铱-192高剂量率腔内及组织间插值放疗,主要针对宫颈、阴道及部分宫旁组织给以大剂量照射。外照射和腔内放疗的合理结合,使病变部位的剂量分布更符合肿瘤生物学特点,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影响宫颈浸润癌预后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转移淋巴结的数目和位置,以及病人的全身状况、年龄、病人接受的治疗等。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随临床分期升高而下降,肿瘤细胞分化越差,生存率越低。
早期宫颈浸润癌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治愈。
有研究显示,宫颈浸润癌Ⅰ期-Ⅳ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1.6%、61.3%、36.7%、12.1%,显示了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升高,其五年生存率(接受治疗后生存时间超过五年)明显下降。
治疗后2年内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3~5年内每6个月复查一 次;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一次。
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在接受积极治疗的同时,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不适等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应注意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由于肿瘤消耗大,患者日常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如牛奶、蛋类、鱼肉等。
放化疗期间患者的饮食应以能提高免疫功能的膳食为主,可以增强患者抗病能力,同时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因此,病人饮食宜以清淡且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山药、海参、苑菜、菱角、甜瓜、牛葵菜等。
当患者有阴道出血症状时,应服用一些补血的食品,如藕、红枣、枸杞、薏苡仁、山楂、黑木耳、乌梅等。
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
避免吃霉变、熏制、腌制等致癌类别的食品。
忌吃含钠高的食物,会加重病人水肿情况,如含钠高的食物有咸菜、松花蛋等。
患者白带多、呈水样时,忌食生冷食物以及坚硬、难消化的食物;白带黏稠有臭味时,常有感染,应忌食肥腻、油炸的食品。
禁止吸烟、饮酒。吸烟、饮酒会影响治疗效果,吸烟还是引发子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会加重病情。
患者应正视病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要认识到持久而合理的自我保健等对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性,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合理膳食。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应注意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其战胜疾病。
要保持规律合理的生活作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不能劳累,否则可影响抗病能力。
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平时要注意会阴部清洁,避免感染。
复查时可以通过进行妇科检查、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胸部X线摄片、血常规,以及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抗原、超声、CT或磁共振等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
接受化疗的患者应注意口腔的卫生情况,防止出现口腔溃疡等并发症。
接受放疗的患者,平时应注意对照射处皮肤的保护,尤其是皱褶处的皮肤。可穿清洁、宽松、柔软、棉质的衣服,避免受射线照射处的皮肤摩擦受压,保持其清洁、干燥。
宫颈浸润癌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安全,但是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接种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HPV感染,是重要的预防宫颈癌的措施。广大女性应学习防癌知识,接受性卫生教育,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性伴侣数量,高危人群有异常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尽早治疗以预防病情进展至宫颈浸润癌。主要筛查手段是宫颈细胞学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我国目前推荐的起始筛查年龄为25~30岁,对于65岁以上的女性,若过去10年内连续3次宫颈涂片检查无异常或者连续2次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无癌前病变的病史,可以不继续进行筛查。此外,小于21岁的女性和已经切除了子宫及宫颈的女性,没有必要进行筛查。对于有免疫功能缺陷的女性,应酌情缩短筛查间隔时间。
推广人乳头瘤病毒预防性疫苗接种(一级预防),通过阻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普及、规范宫颈癌筛查,早期发现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二级预防);及时治疗高级别病变,阻断宫颈浸润癌的发生(三级预防)。
开展预防宫颈癌知识宣教,提高预防性疫苗注射率和筛查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4045点赞
[1]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98-302.
[2]林丽芳,陈勇刚.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对宫颈浸润癌的诊断价值[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08):1202-1203+1206.
[3]陈春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对CIN和早期浸润癌的诊断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4):49-5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