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是指结肠肝曲或右半结肠嵌入肝脏与横膈之间,其原因并非在肠管本身,肝脏的下垂和和位置异常是形成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的基础。常因肝脏的韧带过长、薄弱、缺如等发育异常,使肝脏下移并与膈肌之间的间隙增宽,以至结肠嵌入其间形成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膈肌的先天薄弱或膈肌麻痹为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的促发因素。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不能耐受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排便习惯改变,经X线摄片和CT检查可确诊。部分症状较重,可考虑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轻症者通常无需治疗。
肠、肝和横膈的原发性疾病能引起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的发生。在正常情况下,结肠的悬韧带和固有韧带能阻止结肠进入肝和横膈之间,解剖结构或部位的异常改变会导致结肠病理性的插入,故此病好发于慢性便秘、腹水、肥胖、多胎妊娠等人群。
先天性或继发性的肝镰状韧带或横结肠悬韧带缺失、松驰或过长。
肝脏的下垂和和位置异常是形成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的基础。常因肝脏的韧带过长、薄弱、缺如等发育异常,使肝脏下移,并与膈肌之间的间隙增宽,以致结肠嵌入其间形成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膈肌的先天薄弱或膈肌麻痹为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的促发因素。
如慢性肺病(胸腔下半部分扩张)、横膈的收缩无力、肝硬化(肝萎缩或肝左叶内侧段的相对萎缩)。肝硬化患者中因右肝叶萎缩明显,肝膈间隙增大。
如慢性便秘、肠胀气、肥胖(大网膜脂肪沉积)、多胎妊娠和腹水。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病症,多由临床或影像学医师在胸或腹部的x线平片上偶然发现,国内外资料显示,发病率仅为0.025%~0.280%,发病年龄从5个月到70岁,可伴发消化、呼吸系统等不适症状。
慢性便秘的人群在排便时腹压增大,造成下胸腔出口扩大,为邻近肠段留下足够的空间,肝脏向下推动,使结肠插入横膈膜和肝脏之间。
腹水患者由于腹腔内液体增加,不仅导致腹内压力增大,而且结肠漂浮,容易运动异常,发生移位。
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严重者,即腹型肥胖者,大量脂肪堆积在腹部者,脂肪挤压结肠,结肠容易移位,使得结肠嵌入肝脏和横膈膜之间。
多胎妊娠患者尤其是孕晚期患者,腹部比单胎妊娠患者大,子宫向上挤压结肠,使得结肠更加容易移动,使结肠插入横膈膜和肝脏之间。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有呼吸系统症状,严重患者可发生急性腹膜炎或阑尾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胃胀气、排便习惯改变。胃肠道症状可表现为开始很轻,随病情发展则症状比较严重。
部分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有呼吸系统症状,可以表现为呼吸窘迫以及心绞痛样的胸痛。部分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
是由感染,化学性物质(如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或损伤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性病变,急性腹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部触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发热、低血压、速脉、气急、白细胞增多等中毒现象。
患者多是急性发病,开始表现为突发腹痛,继而腹胀、恶心、呕吐和肛门无排气排便。扭转的肠襻使腹部呈不对称表现,有时可见肠形或蠕动波,腹部压痛。
若患者发生阑尾穿孔破裂,则意味着腹膜腔受到污染、感染和迅速蔓延的炎症,使原来局限于阑尾部位的病变向周围扩散,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危症,故需积极治疗。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间位结肠综合征可诱发结肠、小肠梗阻。发生间位结肠综合征的患者,肠镜下结肠、小肠腔隙可无明显改变,但常会出现肠镜无法顺利通过间位结肠段的情况。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治疗原则为根据患者情况以及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来明确诊断,注意与肠扭转、肠套叠等疾病相鉴别,可选择不同治疗方式,无临床症状者不必进行特殊干预。
孕妇进行定期产检非常有必要,一旦发现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消化道或者呼吸道等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胃胀气、呼吸窘迫,高度怀疑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如果出现剧烈腹痛以及休克表现,应该立即就医。
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优先考虑去普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恶心、腹胀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肠胃气胀、排便习惯改变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呼吸困难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膈下气体,是诊断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的最关键依据。诊断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行腹部超声检查时,患者变换体位也不会导致气体回声位置的变化,这一点与有游离性气体不同。
如果超声不能清晰辨别膈下气体是游离的还是腔内的,在患者临床状态允许的前提下,可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
在右侧肝膈之间或在左侧横膈与胃之间显示有宽窄不等的横带状透明区,同时可见有结肠袋充气的半环状影即所谓结肠袋征象,可考虑此征。如在多轴位透视下见半环状影同升结肠影或横、降结肠袋影相连续,则诊断更为确切。
典型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胃气胀、排便习惯改变。
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间位结肠综合征,必须达到以下影像学标准:
右侧横膈被提升到肝脏平面以上。
间位的肠管段有充气征,以诊断假性气腹,或能够在膈下发现结肠正常的黏膜环状皱襞。
肝的上缘必须被压到左侧横膈平面以下。
患者也常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可通过血液生化、血气分析、X线检查、CT鉴别。
临床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和腹内肿块四联征,可通过肛门指诊、X线检查、超声检查进行鉴别。
多见于老年男性,临床表现除腹部绞痛外,有明显腹胀,而呕吐一般不明显,可通过X线钡剂灌肠鉴别。
主要根据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式,伴有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或肠梗阻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一般治疗周期为短期持续性治疗。
使用导泻药,可以调节肠道节律,促进排泄,清空肠道。例如乳果糖可使肠道内酸度增加,并通过渗透作用增加结肠内容量。这两种作用能刺激结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它能让结肠恢复生理节律,在恢复后自主排便能力增强。
平衡盐溶液是溶液中电解质含量与血浆内含量相仿的盐溶液。例如乳酸钠和复方氯化钠溶液,可以补充因呕吐损失的体液,同时可以补充人体每天所必须的电解质以及能量。
如果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没有缓解,未能解决梗阻,或者有肠缺血的证据,应该尽早进行手术干预。
对于仅有盲肠扭转的患者,可选取盲肠固定术以减少扭转的复发。
若已经观察到坏疽或者穿孔,则应手术切除病变段肠管,另外横结肠扭转的患者发生坏疽的风险高,手术切除是最好的选择。
在腹壁上开口,将肠管拉出,缝在腹壁上,从腹壁开口排泄粪便。该手术方法适合年龄较大、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此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减少其他并发症。
鼻胃管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将胃管自鼻腔插入胃内,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出,对胃肠梗阻病人可减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和膨胀程度,对胃肠道穿孔病人可防止胃肠内容物经破口继续漏入腹腔,并有利于胃肠吻合术后吻合的愈合。因此适用范围很广,常用于急性胃扩张、肠梗阻、胃肠穿孔修补或部分切除术。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此方法能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并有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用低温溶液为高热患者降温的作用,此外,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治愈,一般不会影响患者寿命,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患者术后两周要进行复诊,以便观察病情。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经过治疗后,一般都能治愈。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治疗结束后,术后两周要进行复诊,可以复查腹部超声或X线等影像学检查,看膈下是否有气体存在。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细软为主,不宜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各种新鲜瓜果和蔬菜,主食不要太精过细,要注意多吃些粗粮和杂粮。
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细软为主,不吃油腻食物,营养膳食搭配合理,荤素相宜,少食多餐。
不宜食辛辣刺激食物:酒、咖啡、浓茶、辣椒等。
多食各种新鲜瓜果和蔬菜,尤其是西瓜、香蕉、梨、苹果、丝瓜、黄花菜等。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要注意掌握动静结合,平时需要戒烟、限酒,及时复诊监测病情变化,注意用药安全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
术后恢复后可进行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可以促进更好的恢复。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需要戒烟、限酒。
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患者要及时复诊影像学检查,检查膈下是否还有气体存在。
对于便秘以及腹水患者,应该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是严重并发症时,应该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做了手术,术后应保持手术伤口敷料干燥、整洁,避免感染;如果患者留置了引流管,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弯折。
预防横膈下结肠嵌入综合征应多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对于易感人群应该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定时定量进餐,患者应避免食用吞气过多及进食后产气过多的食物,如红薯、红豆、土豆、芋头、萝卜、南瓜及板栗等。
对于慢性便秘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肥胖患者,应该劳逸结合,注意合理饮食,少吃油炸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腹水患者,应该及时治疗原发病,解除病因。
多胎妊娠患者,尤其是孕晚期患者,应该注意定时体检,若患者出现腹痛或便秘等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4066点赞
[1]胡家连.间位结肠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07.
[2]崔铭娟,魏良洲,牛庆慧.间位结肠综合征1例[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
[3]赵琪,姚冬雪,秦成勇等.间位结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诊疗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15,35(5):356-357.
[4]蔡新华,李艳萍主编.消化系统病学词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3:7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