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静脉血栓症主要指静脉血管中血液凝集成团块,从而引起血管炎症,或堵塞血管等情况。老年人发病率高,尤其以长期卧床的病人为主,栓子脱落容易导致致肺栓塞,心梗等多脏器栓塞,威胁生命。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血栓部位、大小以及静脉阻塞程度。病人常会感到小腿发胀、压迫感,疼痛等不适。
血栓主要累及的静脉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主要的特征是血栓部位疼痛伴有红肿,一般不会脱落。
血栓主要累及下肢静脉,而且不会造成疼痛、行动功能障碍,但是容易脱落导致肺栓塞。
中央型(髂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
周围型(小腿静脉血栓形成)。
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静脉血栓症主要与血流缓慢、凝血机制亢进、静脉血管内膜粗糙以及手术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骨折或盆腔、腹腔等大手术后,加之患者需较长时间卧床,故更易发生血栓,好发于老年人、长期卧床的病人和肥胖的人。
老年人活动少,卧床时间多,所以肌肉收缩引起静脉回流少、血流缓慢。
老年人年轻时劳作时候多,常会久站久坐,易患静脉曲张症,静脉扩张常合并静脉瓣功能受损,引起回心血流减少,容易引起血流淤滞、堆积。
老年人大多血管弹性较差,多数因现代“三高”疾病引起血管内膜受损,故而易造成血栓形成。
患者因某些手术应用止血药,致使血液黏稠度改变,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或因失血,术前、术中输入了库存血,其血小板年黏附性大,血液黏稠度高,也是血栓形成的原因。
外伤或手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损伤处的血管有血流经过时形成逆流,导致血流流动缓慢。血液的凝血因子在损伤处滞留形成血栓,在肢体发生移动或者运动时,栓子掉落跟随血液流动到达狭窄处阻塞血管,诱发老年静脉血栓症。
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可使热血脂升高,久而久之,血管壁易堆积脂质,血液变黏稠,血流速度变慢,均易造成血栓形成,诱发老年静脉血栓症。
老年静脉血栓症无具体流行病学
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运动量少,静脉回心血量少,易造成血液淤滞。老年人心功能较差,心脏泵血少,易体循环淤血,造成较多血流停滞静脉血管内,形成血栓。
如昏迷、骨折或者腹腔大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肌肉得不到收缩锻炼,易造成肌肉萎缩,下肢血管得不到挤压,周而复始,易造成血液淤积,且卧床患者血流教缓慢,更易形成血栓。
肥胖的人大多血脂高,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增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致使血流缓慢,给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老年静脉血栓症患者的典型症状是下肢肿胀、压迫感、束脚感、疼痛等,严重程度不等,其中以小腿多见。少数人会伴有小腿缺血坏死,甚至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等重要脏器栓塞,危机生命。
多见于四肢,常累及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其分支。多为血栓性静脉炎,故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皮下组织较薄的部位可扪及索条状血管影,可以出现股三角区疼痛、腿部水肿发白的症状。
多为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症多较轻,故栓子易脱落,引起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的症状。
少数患者会感到小腿肿胀、压迫感、束脚感、腓肠肌压痛。常于久坐、久站、行走后症状加重。
部分患者症状重者可出现患肢缺血坏死,有些患者也会出现腿部水肿,甚至出现皮肤颜色苍白的现象。若血管内已有血栓的患者,突发较为剧烈的活动后,栓子易脱落,脱落的栓子通过血液循环易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危及生命。
常见于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该患者的血栓容易脱落随着血液流到肺静脉造成阻塞,形成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的症状。
栓子主要来源是下肢的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后进过肺循环到达心脏,在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阻塞造成心肌缺血,严重情况下出现心肌梗死。
老年人出现下肢肿胀、疼痛、麻木时,及时到血管外科就医,进行心脏和下肢血管彩超以及静脉造影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老年静脉血栓症。注意与急性淋巴管炎、急性动脉闭塞进行鉴别。
老年人出现以下症状时及时就医:
下肢肿胀、发麻、疼痛、压迫感、束脚感。
股三角区疼痛、腿部水肿发白的症状。
伴有其他症状,比如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症状。
老年静脉血栓症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患肢缺血坏死、肺栓塞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骨科、呼吸内科等。
目前主要有什么症状?
下肢开始肿胀时间?
疼痛程度?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族有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包括医生视诊、触诊能,通过体格检查主要主要能帮助医生初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医生通常会按压患者小腿肚的位置,询问患者是否有痛感,并且观察患者患肢肿胀程度、皮肤等,看患者腿部是否有锁链状等。
血管彩超可以在患病处看的到明显的血管,在一段时间后,血管的缝隙处可以看见有血液缓慢流出。但血管内却无血液流动,血管会受到压迫,其次在患病处的血管可以看到有斑块出现。
造影剂由血管注入,主要表现为充盈缺损,造影剂沿着静脉壁行走,并包绕血栓,呈恒定的充盈缺损影。造影剂柱突然中断,或者部分深静脉不显影,断端可以呈凹陷状,表示静脉内腔被血栓完全堵塞。
此类检查为抽血化验,只可看出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无法确诊。
老年静脉血栓症的诊断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比如手术或卧床史。出现下肢肿胀、压迫感、束脚感、疼痛等,严重程度不等症状,其中小腿多见,根据血栓部位的压痛、肿胀和触及疼痛性索状静脉即可诊断为老年静脉血栓症。
淋巴管炎常有创伤史引起下肢象皮肿、局部的皮肤按压凹陷、皮温较高,老年静脉血栓症少数患者会感到小腿肿胀、压迫感,束脚感,腓肠肌压痛,一般无皮温升高。
老年静脉血栓症腿抬高症状减轻,动脉闭塞患者腿抬高后疼痛症状加重,且动脉闭塞会引起患者跛行,行血管彩超亦可鉴别。
老年静脉血栓症患者治疗主要目的是预防肺栓塞,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也可通过手术进行预防,同时紫外线疗法以及日常中穿弹力袜、泡温水浴,对于病情也有一定好处,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1~2周。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低盐、低脂饮食,预防血脂升高,并且应尽可能缩短卧床时间。卧床者应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直至水肿及压痛消失。在床上做四肢屈伸运动,以减少肢体淤血,从而更好的预防血栓形成。
如尿激酶、链激酶,此类药物为溶栓药物,主要是溶解血管内血栓,起到疏通血管的作用。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裂解纤溶酶原为纤溶酶,而纤溶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也能降解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Ⅷ,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发挥溶栓及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如肝素,此类药物为抗凝药物,主要是阻止血液凝集成堆,预防血栓形成。主要作用是直接作用于凝血因子XⅩ,阻断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发挥抗凝作用。
适用于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的预防,可以治疗老年深静脉血栓症和预防静脉血栓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髂静脉和大腿静脉广泛受累的或溶栓治疗48小时效果不明显者可行血栓切除术及静脉结扎,并且日常穿弹力袜、温水浴。
紫外线疗法可以引起老年静脉血栓的纤溶系统改变,从而对局部的血栓进行溶解,而且无副作用,简便易行。
老年静脉血栓症患者若为单发血管血栓症可以治愈,且预后良好,大多数不影响寿命。少数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会危及生命,所以要定期复查血管彩超及纤溶系统的指标,预防严重并发症。
老年静脉血栓症患者若为单发血管血栓症可以治愈,多发血栓症不易治愈。
老年静脉血栓症大多不影响自然寿命,极少数发生栓子脱落后,造成肺栓塞死亡迅速。
老年静脉血栓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一般不会有后遗症发生。
老年静脉血栓症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复查血管彩超及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等,做到积极预防血栓再次形成。
老年静脉血栓症患者在饮食上,要避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食物和蔬菜,多吃低盐、低脂、高蛋白等食物。
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比如大豆、鸡蛋等。
多吃绿色菠菜、青菜等补充维生素。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腌制食物等。
家属或护理人员要消除老年静脉血栓患者焦虑、紧张的心理负面情绪。如果患者服用药物,家属应观察患者有无其他不适症状,避免血凝出现异常,避免内脏出血。
家属或护理人员要解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避免患者形成心理抑郁、焦躁的情绪。
患者如服用华法林等抗凝剂时,应了解其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瘙痒性皮疹、过敏反应和皮肤坏死,牙龈出血、鼻出血、伤口出血经久不愈和月经量过多等,如不良反应较重,及时告知医生。
一般可采取保温、温热、下肢抬高、按摩、足关节屈曲运动来促进血栓消退,或间歇使用弹力绑带,术后早期下床。
若为老年人、长期卧床患者、肥胖患者等高危患者,定期复查血凝组合和血管彩超。
对于已经发生血栓的患者,应避免下床活动及按摩,防止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等,应当及时溶栓,或采取其他治疗方式。在服用抗凝的药物时,比如肝素等,每周检测一次血凝组合项目,避免造成内出血。
老年人,尤其是长期卧床、肥胖人群,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血管彩超检查以及凝血组合检测,同时要在生活中积极预防血栓形成,如积极锻炼,避免长久卧床等。
老年人、长期卧床、肥胖人群等,应当每半年进行一次行血管彩超检查及凝血组合检测,及早发现问题。
高危患者多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对静脉壁损伤,骨折、外伤等术后避免在小腿或腘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对大手术后、产后或慢性疾病需长期卧床者,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并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术后能起床者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促使小腿肌肉活动,增加下肢静脉回流。
4658点赞
[1]窦婧婧,陈彤,潘琦,李超,宋景晨,王勤,罗辑.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管理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病案,2020,21(05):102-105.
[2]宋艳丽,王乐民,吴先正,孙跃喜,郭刚,杨晓峰.小剂量华法林预防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0(04):431-435+440.
[3]许祖存,齐华英,胡新春,米颖,李静.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要点[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24):2284-228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