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是指由淋菌以外的其他病原体,主要是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本病目前在我国日益增多,成为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痒、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道异常分泌物等。一旦未能有效治疗,将并发生殖系统炎症,严重者可影响生育,主要治疗方法为应用敏感抗菌药进行规范化治疗。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主要病因包括不洁性行为史、配偶有感染史、母婴垂直传播等。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交传播、密切接触感染者物品、分娩时所致的母婴垂直传播。
患者性安全意识薄弱,在未佩戴安全套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如肛交、口交、阴道性交等,或者有多个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史。
配偶感染淋病奈瑟菌,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播,侵入男性前尿道、女性尿道,并通过表面的菌毛黏附在尿道细胞表面,导致患者致病。
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的减少会引起尿道的变化,更容易受到感染。
性交前后都需要注意保持性器官清洁、卫生,若不注意清洁会增加生殖系统感染几率。
非淋菌性尿道炎目前在欧美国家已超过淋病而跃居性传播疾病的首位,在我国日益增多,成为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率高于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率。其中因感染沙眼衣原体而发病的占11%~50%,感染生殖支原体的占6%~50%,感染解脲支原体的占11%~26%。
大部分患者通过性交直接传染。
少数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衣物、私人用品等间接传染。
母亲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菌,经过产道分娩时新生儿可能出现感染。
多为青年人,对与性安全意识匮乏,在性行为的过程中不懂得保护自己。
多存在冶游史,且存在高危性行为。
常有不洁性交史或性伴侣中存在不洁性交史而引起的性交直接感染。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典型症状是尿道刺痒、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多数患者晨起时会发现尿道口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部分患者则无明显临床症状。若不经过合理化治疗,可能进一步发生泌尿生殖系炎症。
男性无症状患者约20%~50%,女性无症状患者70%左右,有症状的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
开始尿道口刺痒、红肿,排尿伴有疼痛,偶尔于尿道口可见少量黏性分泌物。症状较淋菌性尿道炎轻。
病原体刺激尿道上皮细胞,使尿道上皮炎症机化可引起尿道狭窄,最初病人毫无感觉,逐渐出现排尿不畅、排尿疼痛,最后可能出现排尿困难等。
尿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稀薄液体。有时会发现尿道口有血痂或内裤污秽,多于晨起时发现。
女性患者会出现白带增多,色黄或带血或有异味,进一步可能会出现宫颈水肿、糜烂。
部分患者有性交痛,也可出现由口与生殖器接触导致的咽部感染,累及生殖系统还可出现宫外孕、不育症,甚至肝周围炎。
附睾丸炎是本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致病菌经输精管逆行进入附睾造成的。因此,本病多继发于后尿道炎,以逆行途径引起感染者多见。
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菌通过尿道逆行感染前列腺,病变一般局限于外周带,此处腺管与尿流垂直线逆向开口于后尿道,易致尿液反流,多表现为排尿异常和疼痛等。
临床上以结膜炎、尿道炎和关节炎为特征,多伴有皮肤损害。多发于儿童,以男性为多见。
输卵管炎是盆腔炎症性疾病的主要发病部位,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者未婚者很少发生。若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则可由于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而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等后遗症。
病原菌逆行感染,通过子宫、输卵管而到达盆腔。主要表现为发热、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白带增多等症状。
如普通人群出现尿道刺痒、尿道有黏液分泌物等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症状时,应就诊于泌尿外科,行直接免疫荧光法等检查可以确诊,注意应与淋菌性尿道炎进行鉴别。
与疑似患有性病的患者性交后或发生高危性行为后自觉尿道不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尿道刺痒、排尿困难、尿道黏液性分泌物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未在医师的指导之下进行治疗,若生殖器表面出现红肿加重,甚至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应立即就医。
出现尿道刺痒、排尿疼痛、排尿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到泌尿外科、妇科就诊。
若尿道分泌物明显、存在不洁性交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到皮肤性病科就诊。
若出现生殖系统炎症如盆腔炎、附睾炎等并发症,需到泌尿科、妇科就诊。
会阴部不适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是否有冶游史?
伴侣是否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是否已经接受治疗?
通过对患者会阴部视诊和触诊观察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观察患者分泌物的性状。同时对于患者有无合并症有个初步判断,对于后续采取何种方案治疗有着指导意义。
将特异的衣原体单克隆抗体用荧光素标记后检测标本中的衣原体抗原,如标本中有衣原体,则和抗体结合,在荧光镜下可见苹果绿色的荧光,一张涂片中衣原体数在10个以上时为阳性,特异性>97%,敏感性为70%~92%。
用光谱测相仪检测泌尿生殖道中的衣原体抗原,发现颜色改变为阳性,24小时获得结果,敏感性为60%~90%,特异性为92%~97%。
沙眼衣原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常用于衣原体培养的细胞是McCoy细胞和Hela229细胞,特异性为99%~100%,敏感性为68.4%~100%,是目前诊断沙眼衣原体的金标准。沙眼衣原体是在柱状上皮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合适的培养标本是应用拭子从距尿道内口2~4mm以内的尿道内取出,而不是取尿道口的分泌物或尿液作培养。
当患者有以下症状以及检查结果时可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
有冶游史、不洁性行为史,或发生过高危性行为。
出现尿道刺痒、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尿道或阴道分泌物为乳白色少量黏性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直接涂片、细菌培养显示均无淋球菌生长,但可检测出衣原体、支原体等。
非淋菌性尿道炎在治疗前首先明确致病菌,然后针对其使用敏感的抗菌药。对于非淋菌性尿道炎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阻断传播,同时避免自身感染的加重和出现合并症。
治疗由衣原体或支原体引起的成人无并发症尿道炎和宫颈炎的推荐方案,可以使用多西环素或盐酸四环素或美满霉素或土霉素。由于孕妇不宜用四环素,可改用对肝脏损害较小的红霉素治疗。由于目前耐青霉素淋球菌菌株的流行,多达45%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同时也感染淋病奈瑟菌,而目前尚缺乏快速、可靠的检测衣原体的方法,故采用头孢曲松钠和多西环素联合治疗淋病和非淋菌性尿道炎。 而由其他病原菌所致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可用喹诺酮类广谱抗生素。
该病无需手术治疗。
可以采用中药进行治疗,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为主。提高机体免疫力,活血化瘀。
患者一旦确诊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配偶应积极配合检查,一旦发现感染致病菌,也同时给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非淋菌性尿道炎预后较好,患者在经过规律治疗后,会感觉症状好转或消失。由于非淋菌性尿道炎为传染性疾病,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患者应加强性安全意识。
非淋菌性尿道炎经过1~2周的规范化治疗可以治愈,需要注意应夫妻同治。
非淋菌性尿道炎对患者的自然寿命无影响,经及时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非淋菌性尿道炎治疗结束后半月应来院复查,建议以后每个月应复查一次致病菌,如沙眼衣原体培养、解脲支原体培养等,避免其复发。
非淋菌性尿道炎与饮食关系不大,故可采用常规饮食指导,如忌烟、酒,少吃刺激性食物等。
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需注意会阴部卫生,保持干燥、洁净,治愈前避免性生活。患者平时多注意自身情况,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治愈前避免性生活。
患者应专用浴盆、浴巾,避免传染他人。
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随意增减药物,更不可随意停药、换药。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
患者平时应多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排尿困难、排尿疼痛、尿道黏性分泌物等症状,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患者应在排尿和排便后由正面到背面的顺序进行清洁,这样做有助于防止肛门周边的细菌扩散到阴道和尿道。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多由不注意洁净的性生活或高危的性行为所导致。可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洁身自爱,避免不洁的性生活、坚持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方式进行预防。
对性安全意识薄弱者、存在高危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侣者的患者进行早期筛查,主要筛查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法。
性接触时使用避孕套等防护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女性避免过度使用洗涤剂清洗阴道。
适当进行锻炼,提高免疫力。
避免多性伴侣,洁身自爱,降低感染风险。
4916点赞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39-540.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7-231.
[3]吴肇汉.实用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859-186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