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腺囊肿是由于黏液腺导管系统破裂或排出管阻塞,以致腺体内的分泌物外漏于组织间隙中或潴留于腺内面形成囊肿,可分为外渗性黏液囊肿和潴留性囊肿。本病多见于下唇和颊部内侧以及舌尖腹面的黏膜,呈半透明、浅蓝色的圆形小泡。手术切除后可复发,可以再次手术治疗。
黏液腺囊肿根据病理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外渗性黏液囊肿和潴留性黏液囊肿。
外伤导致黏液外渗,组织检查可发现囊壁无上皮衬里。
导管堵塞导致黏液聚集,组织病理检查可发现囊壁有上皮衬里。
黏液腺囊肿主要是因轻微的外伤使唾液腺导管破裂,涎液蛋白溢入组织内所致,常发生于唇黏膜,其次为颊黏膜,舌腹黏膜,而以下唇较多见。
在口腔黏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黏液的小涎腺,称为小黏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黏液外漏而形成囊肿。
病因不清,可能与导管间断性阻塞有关,黏液滞留使腺导管扩展而成,常发生于唇黏膜,其次为颊黏膜,舌腹黏膜,而以下唇较多见,也无创伤病史。
本病的诱发因素可能与口腔卫生、舌体运动、口腔结构等因素相关,如牙体硬组织的缺损造成的锐利边缘划破黏膜。
口腔黏液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口腔卫生差、口腔有损伤史的青壮年。其中外渗性黏液囊肿是最常见的,有人统计其发病率为千分之1.4,占黏液囊肿的90%。最常见的部位是下唇(50%),虽然在30岁以前多见,但可见于任何年龄。
口腔卫生差的患者的口腔微环境稳态被破坏,黏膜炎症较炎症,黏膜破损可能性大。
口腔轻微外伤即使得排泄管受到创伤,黏液外漏而形成囊肿。
有不良咬唇习惯者患者经常发生唇黏膜的破裂,导致小唾液腺受损。
黏液腺囊肿通常为无痛、透明至蓝白色的肿物,可有异物感。大涎腺囊肿可出现阻塞症状,进食困难等。涎腺导管口不能挤出分泌液,或排出黏稠白色液体。
黏液腺囊肿多见于下唇和颊部内侧以及舌尖腹面的黏膜,囊肿位于黏膜下,表面有一薄层黏膜。呈半透明、浅蓝色的圆形小泡,质地柔软有弹性。
肿物易被咬破,囊腔内可有蛋清样透明黏液流出,此时肿物消失;而当破裂之处愈合以后,囊肿可再次形成。
反复破损后不再有囊肿的临床特征,而表现为较厚的白色瘢痕状突起,质地较硬。
口腔有多种致病菌定植,当致病菌占优势时会引起囊肿并发局部感染,出现渗液、化脓、疼痛等症状。感染严重时可以出现全身感染、甚至败血症,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反复出现的畏寒甚至寒战,高热可呈弛张型或间歇型,以瘀点为主的皮疹,累及大关节的关节痛,轻度的肝脾大,重者可有神志改变、心肌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黏液腺囊肿癌变的几率极低,但是囊肿短期内迅速增大,侵犯整个口腔等,需及时就诊,明确需要病理进一步检查。
患者发现口腔内的肿物时应及时就医,行口腔检查、革兰染色检查分泌物、病理检查、血常规和血培养等检查以确诊黏液腺囊肿,应与口底皮样囊肿、下颌下区囊性水瘤相鉴别诊断。
发现口腔内的肿物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是口腔黏膜囊肿的患者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复发者需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去口腔科就诊。
发现口腔里的肿物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肿物疼痛、口腔异物感等)
以前做过口腔手术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多需要医生进行口腔检查,查看囊肿部位、个数、与周围组织的情况、是否有触痛等。
有渗出液或感染时可以取分泌物明确感染细菌类型,为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参考。
病理检查可明确组织类型,通过查看细胞及组织的排列,可以确定囊肿是否癌变。
患者如并发全身感染,有发热等可做血常规明确目前感染状况。血培养可明确感染细菌类型,为抗生素的使用提供指导。
口腔内有反复发作,位于口腔黏膜下小的透明小泡状肿物,泡内容物为黏稠的蛋清状液;可能有局部咬伤史。破裂后流出。囊肿流透明无色黏液史。初次发作者可无此病史。
反复发作的黏液腺囊肿呈淡蓝色柔软状肿块,境界清楚,基底部可活动,有时突出表面呈鱼泡状,一般直径在0.5~1cm左右。
大涎腺囊肿:为发病部位处于口腔颌面部相应大涎腺部位,表现为该部位的肿胀及阻塞症状,导管口分泌功能异常。舌下腺囊肿穿刺抽出蛋清状黏稠液;颌下腺及腮腺囊肿穿刺抽出液体较为稀薄。
明确的诊断需要病理学诊断证实。
综上所述,医生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史和检查结果确诊本病。
该病多位于口底部正中,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表面黏膜及囊壁厚,囊腔内含半固体状皮脂性分泌物,们诊有面团样柔韧感,无波动感,可有压迫性凹陷。
该病常见于婴幼儿,穿刺抽出水样、淡黄色清亮液体,涂片镜检可见淋巴细胞,透光试验阳性,可以此相鉴别。
黏液腺囊肿的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发现后尽早行手术治疗,也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以及激光治疗等方式。
去除病因,加强口腔卫生,每日刷牙两次。有口腔健康隐患要及时处理。
减少口腔外伤可能,咀嚼食物时要小心,进食不易太快,降低口腔腺体破坏的可能性。
改变咬下唇等不良习惯。
囊肿并发感染或用于术前术后预防感染时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治疗。
头孢类药物可用于预防感染,如头孢西丁,头孢呋辛钠等。但是食用头孢期间禁止饮酒。
青霉素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可针对还未确定病原菌的囊肿并发感染。
先用注射器将囊液吸净,向囊腔内注入2%碘酊或三氨醋酸,停留数分钟,再吸出药液,然后注入药液,反复数次,最后吸净药液。目的是破坏腺上皮细胞,使其失去分泌功能。
局部浸润麻醉下。采用梭形切口,在黏膜下钝、锐性分离囊壁,将囊肿、覆盖黏膜及与囊肿相连的周围腺体一并切除。囊肿位于唇红和唇吻缘上者,可采用纵行梭形切口;位于前庭黏膜者,可采用横梭形切口。
反复损伤的黏液腺囊肿可形成瘢痕并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分离,此时可适当扩大切除范围。直接缝合创面,5~7天拆线。
部分患者还可采取液氮冷冻治疗或激光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黏液腺囊肿经过有效规范的手术治疗均可治愈,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术后保持口腔卫生,减少口腔腺体损伤可以降低复发的可能。
黏液腺囊肿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较顽固。
黏液腺囊肿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患者术后1~2日抽去引流条,7~10日拆线,可至医院查看囊肿手术治疗创口愈合情况。
黏液腺囊肿患者的饮食要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来确定,若是手术患者,要从流食逐步过渡到普食,保守治疗的患者饮食清淡即可。
术后患者的饮食需从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饮食需注意清淡,避免对伤口恢复造成刺激性。此外,需避免生冷、辛辣食物。
注意饮食营养的丰富性,建议适当多吃一些鸡蛋、牛奶等清淡营养的食物,少吃如姜、蒜、韭菜等辛辣、油腻、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病情恶化。
黏液腺囊肿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对于龋齿及生长异常的智齿需要尽早处理,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了解各类预防感染及抗感染的抗生素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术后遵医嘱正确服用。
坚持每日刷牙,至少两次,术后无法刷牙也可用漱口等方式保持口腔清洁。
患者无特别的运动限制,可保持每天一定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
复诊时查看术后创口愈合情况,若创口愈合欠佳,甚至感染等需要及时进行局部消毒及抗感染治疗。
黏液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病,一般手术治疗可以治愈,无需过分紧张,但是也要谨慎进一步发展,如并发感染等,在手术中需要去除周边小唾液腺,防止复发。
黏液腺囊肿为一种良性病变,最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涎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以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损伤,保持口腔卫生。
保持口腔卫生,每日至少刷牙两次,饮食方面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改善生活习惯如减慢进食速度,减少口腔内组织损伤。
牙列不齐等情况可以进行牙齿矫正。
改掉不良习惯,如咬嘴唇、吸吮内颊等。
4200点赞
[1]俞光岩,王慧明.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69.
[2]刘宇飞,何伟.口腔颌面外科学[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07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