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组先天性遗传病,由于先天性黏多糖降解酶缺乏,使酸性黏多糖不能完全降解,导致黏多糖积聚在机体不同组织,造成体格发育障碍、智能障碍、骨骼病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单一发病率较低,但危害严重,患者若得不到及时诊治,常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沉重负担。
酶缺陷为α-L-艾杜糖酶。
酶缺陷为α-L-艾杜糖酶。
酶缺陷为α-L-艾杜糖酶。
酶缺陷为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酶缺陷为类肝素N-硫酸酯酶。
酶缺陷为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
酶缺陷为芳基硫酸酯酶。
酶缺陷为β-葡萄糖醛酸酶。
遗传性的先天性黏糖链降解酶缺乏及基因突变引起的多糖链降解酶蛋白质分子,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均可导致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患儿缺陷的酶活性常仅及正常人的1%~10%。
参与黏多糖代谢的各种酶的编码基因异常,主要通过X连锁隐形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遗传给下一代。
基因突变导致的多糖链降解酶蛋白质分子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导致酶的缺陷,造成氨基葡聚糖链分解障碍。
近亲结婚为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由于此病为遗传病,所以该病的诱发因素多为基因暴露于诱导基因突变环境中,如X射线。
该疾病为遗传代谢性疾病,与基因突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多为儿童期发病。黏多糖贮积症患病率约为1/100000,亚洲人群中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最多,但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
有黏多糖贮积症家族史者,多见于儿童。
多糖链降解酶的编码基因突变者,多见于儿童期。
近亲结婚者所生的孩子,有黏多糖贮积症家族史的儿童。
大多数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患儿有体格发育障碍、智能发育障碍。少部分人有角膜混浊、肝脾肿大、骨骼病变、眼病变、耳聋等症状。
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骨骼病变如关节畸形、胸廓畸形、脊柱侧突或向后突出,膝关节外翻,丑陋面容如眼裂小、眼距宽、鼻矮宽、鼻孔大、口唇厚、额头及颧骨突出,肝脾肿大常表现为腹胀,或医生查体可摸到肿大的肝脾。角膜混浊轻者表现为眼睛似蒙着纱幕样,略呈灰雾状;重者眼睛呈磁白色。亦可出现心脏病变,如心脏瓣膜增厚、心肌病,乃至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双下肢水肿等。
主要表现为丑陋面容和骨骼畸形,同时患儿可伴有智能落后、进行性耳聋、肝脾肿大,常无脊椎鸟嘴样畸形及角膜混浊。亦可伴发呼吸系统(肺通气障碍,具体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喘息、胸闷等)及心血管系统病变(可表现为心悸、胸闷、易疲劳、气短、水肿、呼吸困难等)。
患儿在一岁内发育尚正常,随后缓慢出现进行性行为、语言障碍及生长发育落后,进而出现严重的智力发育落后,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症状,可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和全身肌肉僵直和抽搐等。
以骨骼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身材短小、脖子短、肋缘外翻、脊柱向后凸出或向前凸出(即鸡胸)、牙齿稀疏,可伴有丑陋面容、矮鼻及角膜混浊,但该型常无智能障碍。
以骨骼病变、面容丑陋及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但该型常无明显智力障碍。
主要表现为骨骼病变、丑陋面容、肝脾肿大、心血管病变、角膜混浊及耳聋。
大多数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若出现其他并发症如肝脾肿大、耳聋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医生问诊除关注现有症状外,还需问询家族史情况。常做检查有尿黏多糖检测、X线检查、酶学分析、B超等检查,明确诊断。
产妇应按时完成产检和遗传筛查,产检情况及遗传筛查结果异常应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家族中有黏多糖贮积症患者,在怀孕前需要遗传咨询或怀孕后及时就医。
若患儿出生后出现体格发育障碍、智能发育障碍、行为障碍时应立即就医。
当患儿出现骨骼畸形时需要立即就医。
当患儿出现瘫痪、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120。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耳聋,应去五官科就诊。
若出现眼病变,应去眼科就诊。
若出现骨骼病变,应去骨科就诊。
若出现瘫痪、呼吸困难、心衰等症状要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产检是否按期完成?有什么项目检查结果异常?是否知晓生下黏多糖贮积症患儿的风险?
患儿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体格发育障碍、智力发育落后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面容丑陋、骨骼病变、肝脾病变、心血管病变、眼病变、耳聋等症状等)
症状持续多久了?
家族中是否有其他人患有黏多糖贮积症?
通常用甲苯胺蓝法做定性试验,患者尿液呈阳性反应,醋酸薄膜电泳可以区分尿中排出的黏多糖种类,进行分型参考。
可检测出是否出现骨质较疏松,骨皮质变薄,颅骨增大,蝶鞍增大,脊柱后凸或侧突,锥体呈楔形或扁平。胸、腰椎体前下缘呈鱼唇样或呈鸟嘴突,肋骨脊柱端细小,胸骨端增宽呈飘带状,掌骨短粗,基底变尖,跖骨远端窄圆,腕骨骨化成熟延迟,是否影响日常生活。
根据白细胞中的特异性酶活性测定结果,可对小儿黏多糖贮积症进行分型。
目的是检查脏器有无异常,通过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肝脏、脾脏、心脏肿大,亦可发现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等。
通过智力检测可发现智力水平是否下降。
可对小儿黏多糖贮积症进行分型。
可检测出血细胞中是否有深染颗粒。
可检测患者是否出现听力下降。
根据临床特殊面容和体征,X线表现以及黏多糖阳性,可以作出临床诊断,酶学分析可以分型和确定诊断。
家族中有黏多糖贮积症患者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检查中血钙、血磷降低,PTH(甲状旁腺激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小儿黏多糖贮积症实验室检查中尿黏多糖阳性,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血清T4(甲状腺素)降低,TSH(促甲状腺激素)明显升高,而黏多糖贮积症患儿无此血清学异常,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多需长期持续性治疗,主要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保守治疗、病因治疗等。根据病人的临床分类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决定疗程长短。
尽量避免接触基因突变诱导剂,可降低黏多糖降解酶相关基因的突变率。
康复治疗,适合酶替代疗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效果不理想的患儿。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主用于Ⅰ型、Ⅱ型、Ⅵ型,通过骨髓移植手术,代替黏多糖病酶的缺乏。目前临床已有数据表明疗效可观,但开展的临床例数并不多,有待观察。
拉罗尼酶浓溶液,简便、风险小,但需终身治疗,费用高。
目的是为了改善患儿听力,必要时可使用助听器。
由于本病会发生关节僵硬及关节畸形,当患者出现关节畸形严重时,医生会采用关节置换术来改善关节功能。
目前推荐用于小儿黏多糖贮积症Ⅰ型、Ⅱ型、Ⅵ型的治疗,建议早期进行治疗。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的预后不良,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随年龄增大而病情加重,出现进行性智能障碍,骨关节症状加重。多数患儿在儿童期死于肺炎或心脏病,少数患者可存活至成人,轻度患者一般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好。
部分患者能治愈,大多只能减轻症状,部分患者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并且鉴于目前临床主流的治疗方案开展下的例数数据并不充分,能否治愈还需要更多时间验证。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的自然寿命短于正常人,一般为10年左右,家属如果看护较好可达20年。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的饮食调理应注意进食营养丰富、种类多样的食物,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避免进食不规律,避免进食不适合发病期患儿年龄及饮食习惯的食物。
刚出生婴儿建议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幼儿建议进食米粉、米糊、肉糜、稀粥等。
进食喂养原则应遵循由细到粗、由少到多、由软到硬原则。
婴幼儿时期不宜喂养的食物如坚果类,均不宜此类患儿食用。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的护理要注意患儿日常卫生,注意进食技能培养,熟悉康复治疗及不同康复治疗方式所产生的副作用,掌握康复治疗时的紧急处理措施。注意做好病情监护以及加强看护,防止患儿病情严重或意外受伤。
家属应积极看护,指导患儿相应康复治疗训练。
日常进行适宜的智能训练,尽可能提高患儿智能水平。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若有生长发育障碍及智能发育障碍,日常生活无法如常人,除必要生活技能及康复锻炼外应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部分患者易并发呼吸系统疾病,日常生活应注意呼吸道卫生及清洁护理,避免感染。
低智患儿家属应加强看护,避免患儿出行受到意外伤害的可能。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为遗传代谢性疾病,产妇应做好产检及产前诊断,患儿出生后应积极就医,延缓病情发展至不可逆智能损害阶段。家庭如需生育第二胎,应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利于优生优育。
有家族史者如需生育,应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必要时可终止妊娠。
避免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疾病的最有效措施。
4211点赞
[1]娄欣霞,尚清,吴英英等.1例黏多糖贮积症患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9,17(8):1017-1018.
[2]易甜甜,吴学东.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2):254-260.
[3]何心,许静,徐进.治疗儿童黏多糖贮积症IVA型新药elosulfasealfa[J].中国新药杂志,2015,024(008):841-843.
[4]张京,胡伟,颜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粘多糖贮积症患儿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9,034(004):350-35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