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型人格障碍通常起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多以过分的感情用事、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患者情绪不稳定,暗示性、依赖性强,以致患者遭受痛苦和(或)使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目前研究主要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病理生理因素,以及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几个方面来阐述。
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人格障碍同病率比异卵双生子同病率高;寄养子研究发现,有遗传背景的寄养子成年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较高的人格障碍发生率。
边缘系统的γ-氨基丁酸能、谷氨酸能、胆碱能环路的过度反应可能介导情绪的不稳定,这种反应过度导致对环境情绪刺激反应和敏感性增加。
脑电图研究证明,人格障碍的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人格障碍者到中年以后情况有所改善,可能是大脑皮质成熟程度增加的结果,这与临床观察相一致。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人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存在不利影响,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障碍的重要因素。
迄今为止,有关表演型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资料较少,一般女性多于男性,通常青春期或成年期早期表现更明显。
一般中青年女性较多见,男性癔症性人格表现和女性类似,但年龄多在25岁以下,并且往往伴有酒精与药物依赖及职业不稳定等病史。
表演型人格障碍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他们常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言行引人注意。其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高度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戏剧化、做作性、夸张的情绪表达,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
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或环境的影响。
情感体验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爱发脾气。
不停追求刺激、为他人赞赏及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如过分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爱表现自己,渴望别人注意。
外表及行为显出不恰当的挑逗性,夸张、做作,甚至于卖弄风情,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对自己的外观容貌过分计较。
自我中心、自我放任、感情易受伤害,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常常不择手段。
也称分离(转换)性障碍,临床表现极其多样化,常见表现有情感爆发、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木僵、转换性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
一般来说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没有明显的求治愿望,多数在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或者人际关系、社会功能出现问题后选择就医。
患者和环境及社会发生冲突并因此感到痛苦,或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表演型人格障碍一般选择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精神行为异常持续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人际关系不良、焦虑、抑郁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一贯的情绪不稳定、言行做作、以自我为中心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精神病史?
MMPI包括疑病、抑郁、癔症、精神病态、男子气、女子气、妄想狂、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社会内向10个临床量表,其中癔症分数达到或超过70分则为明显病态,有利于支持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
人格障碍主要依据病史进行诊断,应尽可能从多方面采集病史资料,并采用临床访谈、标准的评估、自评问卷等手段辅助诊断。诊断要点如下:
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不是由广泛性大脑损伤或病变以及其他精神科障碍所直接引起的,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
人格显著、持久的偏离了所在的文化环境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异常的行为模式是持久的、固定的、泛化的,不局限于精神疾患的发作期,并且与个人及社会的多种场合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个性上有情绪不稳、自制力差、与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但其意识状态、智力均无明显缺陷,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可与精神病性障碍鉴别。
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会感到痛苦或导致其人际交往、职业和其他重要功能受损。但不会为自己适应不良性行为焦虑,一般没有求治的愿望。
各种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再教育效果亦有限。
边缘型人格障碍也具有戏剧性、情绪性和反复无常的特征,但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经从自我损害、亲密关系的愤怒式破裂,以及慢性的空虚和孤独感来与之区分。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治疗较为困难,长期心理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一般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但在出现异常应激、情绪反应及短暂的精神病症状时,少量用药仍有帮助。
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有助于控制愤怒、敌对和短暂精神病性发作,也可用于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现实感丧失和幻想。
地西泮等可以用于控制患者的激越和焦虑。
此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医生与患者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一般会用分析性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及家庭治疗等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形式可以分个别治疗或小组治疗。
总体而言,表演型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因此在幼年时期培养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
表演型人格障碍一般会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
表演型人格障碍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如需要接受治疗,无论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均需定期复诊。
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治疗与饮食无关,正常饮食即可。
表演型人格障碍治愈较为困难,因此日常护理也是帮助患者恢复较为重要的一环。家属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适当包容和引导,避免对其进行言语刺激。
患者家属应关注患者心理状态,试着去理解并接纳患者的情绪,尽力能与患者建立一段稳定的关系,避免其人格障碍带来的社会功能损害。
家属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适当包容和引导,避免让患者受到环境刺激导致症状发作。
表演型人格障碍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预防较为困难。儿童时期的不合理养育可影响正常人格的发展,所以在儿童期避免给孩子造成分离、虐待等创伤性体验,可预防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形成。
家长应多注意给孩子陪伴,注意对其人格进行健康引导。
家长和孩子日常注意沟通,避免暴力和虐待造成创伤性人格。
[1]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02):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