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症是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先天性或后天性感染,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与个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免疫功能正常者因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多表现为隐性感染,部分为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免疫功能缺陷者因输血(血液制品)或器官移植等感染CMV或CMV再活化后,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脏器受累,最常见为间质性肺炎、肝炎、胃肠炎、视网膜炎等,更昔洛韦和缬更昔洛韦可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感染两种。
是由胎儿在母体内经胎盘或分娩时经产道所感染,是新生儿感染率较高的疾病。感染后绝大多数人无明显症状,但一旦发病则很严重。
包括三种情况,即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缺陷患者的巨细胞病病毒、艾滋病患者的巨细胞病毒。
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先天性或后天性感染,巨细胞病毒是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群,仅在人与人间传播,其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对宿主或组织培养细胞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人类巨细胞病毒仅能在人胚纤维母细胞中分离、培养。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后通过胎盘将此病毒传播给胎儿,母亲在感染后可产生抗体,以后再次生育胎儿受感染的机会较少或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但不能完全阻止垂直传播的发生。
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 ,包括围产期新生儿经产道吸入被巨细胞病毒污染的分泌物,或吮吸被巨细胞病毒感染母乳感染。
生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因吮吸带有巨细胞病毒的母乳,也可由母婴间经唾液等水平传播引起。
巨细胞病毒感染极为普遍,人是HCMV感染的唯一宿主,初次感染大多在两岁以下,感染后常无临床表现,呈隐性感染。多数为长期带毒,成为潜伏感染者。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导致先天性感染,也可通过水平方式进行传播导致后天感染,感染可在全年中经常发生。此病有先天性和后天感染两种情况,一般感染可能引起比较严重的病变,主要与免疫能力异常有关。
巨细胞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及泌乳方式由母体传染给子代。
水平传播主要由接触HCMV阳性分泌物引起,唾液、尿液、粪便、子宫颈和阴道分泌物、精液等均可分离出病毒。
HCMV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体外循环和心脏手术等传播并发生感染。
免疫功能正常的受血者接受污染血制品后有95%的感染属于亚临床型;而在血液系统病患者肿瘤患者、移植受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中则可引起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抗体阳性者的组织器官移植给抗体阴性者,可引起80%受体发生原发性HCMV感染。
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年龄愈小,易感性愈高。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临床发病及转归受集体免疫力影响,较大婴幼儿感染后,多无症状或表现为与其他病毒感染类似症状,如发热、呼吸道症状,不留后遗症。
部分患儿在出生后有明显症状,表现为肝脾肿大、持续性黄疸、皮肤瘀点、小头畸形、脉络膜视网膜炎、智力低下和运动障碍等。上述任何项表现都可单独存在,并可伴有生长缓慢、烦躁、有时发热,体温自微热至40℃。但因出生时仅有小部分患儿有临床症状,故多数不能确定诊断。
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症状者,可表现为听力丧失、轻度神经系统症状及发育障碍,以致影响学习。
患儿可出现各种先天畸形,可有痉挛状态、两侧瘫痪、癫痫样抽搐、视神经萎缩、耳聋(少数患儿发生耳聋),并可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
有的无症状先天性CMV感染的患儿,虽体格发育正常,仍可有先天畸形及听力损害,但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有症状的患儿。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临床表现一般较轻,虽然多数婴儿为亚临床感染,但其症状的发生率仍较成人为高,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皮疹、支气管炎或肺炎等,也可出现肝炎。与先天性感染患儿不同,为神经系统极少被侵犯。
儿童期感染常通过呼吸道获得,常为不显性,但成为长期带毒者,偶可出现迁延性肝炎或间质性肺炎。
多次接受新鲜血液输血的患儿,也可发生此病,其表现可酷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EB病毒衣壳抗原的嗜异凝集反应和IgM抗体始终阴性,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或感染性末梢神经炎。
免疫功能正常的青少年和成人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偶有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发热、皮疹、肝功能损伤,常无咽峡炎,嗜异凝集试验阴性)。
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以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全身感染多见。
90%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出生时无症状,但严重感染者死亡率高达20%~30%,幸存者90%会出现远期并发症,包括智力低下、耳聋、视力障碍等。
10%~17%无症状巨细胞病毒感染儿亦有远期后遗症,包括智力低下和耳聋。
神经系统损害至小头畸形、脑积水、脑组织钙化、惊厥和脉络膜视网膜炎等。常发生间质性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细胞病毒和宫颈癌、外阴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有关,巨细胞病毒感染也是目前导致器官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艾滋病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也是机会性感染的常见表现,还可能在AIDS的发病中起作用。
巨细胞病毒还可诱发细胞转化,然后在肿瘤催化剂的作用下进一步恶化,存在致瘤性。
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可导致流产、先天性发育障碍等。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是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先天性或后天性感染,当出现持续性黄疸、皮肤瘀点、小头畸形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患儿生后出现咳嗽、呼吸急促、间质性肺炎、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若出现痉挛性状态、两侧瘫痪,伴随视神经萎缩、听觉障碍应立即就医。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的患者就诊于妇产科或儿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黄疸、小头畸形、智力低下等)
母亲在妊娠期间有无巨细胞病毒原发感染或再发感染?
有无输血和血液制品病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为免疫低下的患者?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常升高,淋巴细胞增多,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且占白细胞总数的10%以上。
肝生化检查可见丙氨酸氨基转移(ALT)升高,血清CMV抗体检査可发现特异性lgG和IgM抗体,特异性IgM阳性提示现症感染,特异性IgG阳性则提示既往感染。若抗-CMV IgG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则提示急性感染。
取尿、泪、乳汁、唾液、精液、阴道及宫颈分泌物,培养24小时染色可见包涵体,而细胞病变需2~6周才能看见。虽然病毒的分离能证明HCMV的存在,但并不一定能证明与疾病有病原学联系。
从受染的尿液、脑脊液等或肝、肺、胃等组织中可查见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征,核内或(和)胞质内含包涵体的巨大细胞,其周围有一条明亮带。
采用PCR技术检测血清、血浆或外周血白细胞中CMV-DNA,并可以进行定量检测。
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黄疸、肝脾肿大、严重紫癜、贫血,同时伴有脑或眼损害;儿童不明原因发热、淋巴细胞分类>0.50,以及异性淋巴细胞0.10以上,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均应高度怀疑巨细胞病毒感染症。
生后14天内证实有CMV感染者可诊断先天感染,3~12周证实CMV感染者多为围产期感染。
对器官移植、输血后、恶性肿瘤出现难治性肺炎或不明原因肝炎,都要考虑HCMV感染可能。由于HCMV感染与其他病原感染的临床表现很难鉴别,故病原学诊断是唯一可靠依据。
此症与巨细胞包涵体病有相同的临床表现,鉴别不仅从病史中(母亲妊娠的头三个月有风疹史)估计,更要以实验室检查的资料作依据。
此病多归咎于ABO或Rh因子母子血型不合所致,一旦并发了核黄疸,其病征很易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病相混。后者发病时SGOT上升,而新生儿溶血病多为正常。新生儿溶血病的 Coombs试验阳性,而巨细胞包涵体通常为阴性。
迄今为止,CMV感染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及加强护理。对有严重症状的CMV患儿,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降低因器官衰竭导致的死亡。此外,可使用CMV特异性转移因子、静脉注射用高价免疫球蛋白治疗孕妇的活动性HCMV感染。
更昔洛韦是第一个治疗CMV感染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对AIDS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用药14日疗效明显。
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干扰素、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转移因子等也可根据情况使用。
缬更昔洛韦为更昔洛韦的口服前药,具有更高的人体吸收,用来代替口服更昔洛韦。
膦甲酸也可用于治疗CMV肺炎、视网膜感染等。
肝炎时应给予降酶、退黄、护肝治疗。
并发肺炎有呼吸困难时予以吸氧等。
注意防治二重感染。
本病病死率高,受感染的胎儿除流产、死产外,常引起先天性畸形。出生后严重者在生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幸存者90%留有后遗症,如生长迟缓、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癫痫、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听力障碍(神经性耳聋)等。
本病无法治愈,停药后会复发。
本病病死率较高,若不及时治疗,通常危及生命。
本病无需特殊饮食调理,平时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合理搭配营养元素,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即可。
患者需要注意环境卫生,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特别是育龄期妇女,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通过乳汁传播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不宜哺乳。
对患儿进行隔离,对其排泄物进行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及运动锻炼,提高抵抗力。
患者恢复期出现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平时注意个人的行为习惯,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次数,减少感染发生的概率。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主要因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巨细胞病毒,好发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预防应针对病毒的传播进行预防,同时做好好发人群的保护。
重视孕前及孕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筛查。
对新生儿进行人巨细胞病毒及听力进行筛查。
对CMV患者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应彻底消毒,对儿童的玩具和柜台应定期清洁消毒。
养好良好的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接触到别人的泪液或唾液后,应立即洗手。
注意保护孕妇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避免接触传染源。
4200点赞
[1]肖长纪,杨慧霞.《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5.18(11):805-807.
[2]杨林,吴诗品.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进展[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0.5(02):131-135.
[3]曾庆贺,董加秀,孟艳,李玉香.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7.57(12):110-112.
[4]嘎勒登玛,董海荣.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进展和预后分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20):2873-2874.
[5]何莉梅,何周康,张志华.巨细胞病毒感染疾病及其治疗新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0):54-57.
[6]段泓宇,喻韬,万朝敏.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0.6(01):68-71.
[7]郭丽丽,许红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1131-113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