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泡性角膜病变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疾病,属角膜变性的范围,是由于各种原因严重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而失去液体屏障和主动液泵功能,引起的角膜基质水肿和上皮下水疱。本病常见于绝对期青光眼、晚期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脱离、外伤、无晶状眼、角膜基质炎等眼部疾病的晚期。
根据病因分类:
如青光眼绝对期、色素膜炎晚期、Fuchs角膜营养不良、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并发虹膜前粘连等。
白内障术后玻璃体接触角膜,术中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理盐水)等。
早期因素主要是手术本身造成的角膜内皮损伤,术后继发青光眼,人工晶体对内皮细胞直接的机械损伤。后期因素主要是人工晶体接触虹膜,引起的慢性低度虹膜炎,及年龄增长所造成的角膜内皮损伤。
大泡性角膜病变主要见于各种原因严重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失去正常泵样功能,继而引起角膜基质水肿和上皮下水疱,如白内障摘除和(或)人工晶状体植入、角膜内皮营养不良、长期高眼压或抗青光眼手术、单纯疱疹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损伤内皮等,均可导致本病。
各种内眼手术后均有可能发生,最多见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原因有术中机械损伤、化学性损伤、人工晶状体刺激、玻璃体接触角膜等,以及角膜移植片衰竭。
见于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晚期,后部多形性、先天遗传性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青光眼绝对期、葡萄膜炎晚期。
眼前段严重钝挫伤和穿通伤。
本病会引起患者角膜改变,从而引起角膜基质和上皮水肿,出现大疱性角膜病变。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会引起角膜水肿,可能出现大疱性角膜病变,如肾上腺素、可卡因、红霉素等。
已患有眼部疾病的患者,却不注意眼部卫生,经常用脏手揉搓眼睛者,可致眼部感染,诱发本病。
大泡性角膜病变尚缺乏具体发病率的统计。随着青光眼发病率的增高,及近年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普及,本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本病无季节性,无性别差异,无特异流行地区。
大泡性角膜病变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
患有眼部疾病或曾行眼部手术及有眼部外伤史的群体。
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病因与眼部疾病,如青光眼、葡萄膜炎,以及角膜移植手术有关,还与眼外伤有关,所以此类群体好发本病。
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因为角膜上皮水肿而引起的虹视、视力下降、自觉疼痛、畏光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可合并角膜炎、上睑下垂、雾视等并发症。
早期症状轻,晨起视物模糊,数小时后逐渐好转。
大泡性角膜病变通常伴有角膜发炎,患者会出现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现象。
患者看向光源时,光源周围出现彩色光晕,为水肿的角膜充当棱镜所导致。
角膜上皮水肿,失去光泽,其中有一个或数个大泡隆起,泡内充满略显混浊的液体,由于瞬目时与眼睑相互摩擦,大泡可发生破裂。当大疱破裂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裸露,患者眨眼的时候会感觉眼睛剧烈疼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少见有上睑下垂。
因角膜上皮水肿,且角膜大泡内液体浑浊而导致。
水肿的角膜上皮眨眼时摩擦眼睑,持续刺激引发角膜炎。
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往往因出现视力下降、畏光、流泪等症状选择到眼科门诊就诊,通过裂隙灯检查、角膜内皮镜观察、常规眼部检查等检查,及结合患者病史、体征来确诊本病。本病注意与结膜炎、色素膜炎相鉴别。
出现视物时眼前仿佛蒙着一层雾、视力下降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对着光源看,光源周围散出色线鲜明的光晕时应及时就医。
自觉畏光、眼睛痛、流泪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常因出现视力下降、畏光等眼部症状到眼科门诊就医。
为何来诊?
有什么症状?(如雾视、畏光、视力下降等)症状持续多久?
既往有无眼部疾病史,如青光眼?既往有无眼部手术史及全身其他疾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发病前有无眼外伤经历?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患眼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充血,角膜基质增厚水肿,上皮气雾状或有大小不等之水疱。
角膜内皮密度和形态均有明显异常,大小分布不均和失去六角形的镶嵌结构。
通过检测患者的色觉、视力、眼外观、眼睑、眼压来判断眼睛基本情况,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眼压常较高。
通过测定角膜的厚度来判断有无出现内皮功能低下的情况,当角膜厚度接近0.7毫米时,内皮功能临近失调,有发生上皮水肿的风险。
通过测定角膜内皮的渗透性来判断角膜内皮的屏障功能有无损害。
观测患者的内皮细胞有无细胞核皱缩,及胞质空泡的出现。
有青光眼、内眼手术或角膜热烧伤、化学伤史。
常有异物感、刺痛等症状,持久不退。
角膜上皮失去光泽,有大小不等的透明水疱,破裂后可复发。
角膜内皮镜检查见角膜内皮密度和形态均有明显异常,大小分布不均和失去六角形的镶嵌结构。
患结膜炎时也可有黏性分泌物涂布于角膜表面,这时可出现虹视,但在擦去分泌物后虹视可消失,本病角膜上皮持续水肿,虹视一直存在。
色素膜炎除了累及角膜上皮,引起水肿导致虹视,还出现眼前有黑影晃动,并累及黄斑,可通过裂隙灯检查与本病鉴别。
大泡性角膜病变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配以应用角膜保护剂、营养剂,配戴角膜接触镜,可局部滴用角膜脱水剂及适当滴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配戴亲水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后可吸收角膜水分,使大泡减少,甚至消失。此外,还可隔绝眼睑与角膜大泡的摩擦,并消除由于大泡破裂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局部点50%高渗葡萄糖、90%甘油或5%生理盐水,以减轻角膜水肿,延缓大泡发生破裂。有眼部感染者可适当滴用抗生素,如左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症状严重者遵医嘱适当局部滴用糖皮质激素,局部点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缓解疼痛。
降眼压治疗:主要作用包括减少房水生成、增加房水的引流,常用药包括甘露醇、1%毛果芸香碱。
有希望增视者,首选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合适病例也可作后层角膜移植术。
无条件增视者可行角膜层间晶体植入、角膜基质针刺术或基质内注射自体血浆等,消除角膜上皮大泡,消除眼痛。
大泡性角膜病难以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避免角膜上皮的进一步损害。如不及时诊治,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害加重或无可逆转,引起严重的视力下降。本病患者无论是否需要手术,均应定期复查。
大泡性角膜病变难以治愈,通过治疗原发病可使症状改善。
大泡性角膜病变仅累及眼部,治疗得当的患者不会出现影响寿命的情况,诊治不得当的患者会出现不可逆转的视力下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角膜大泡反复破裂,角膜基质水肿、雾状浑浊,可有视力下降。
大泡性角膜病变不需手术患者,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进行手术患者,出院后的第一周到医院复查,术后三个月内每月进行两次复查,三个月后每月复查一次。
患者宜保持日常饮食清淡,多食用优质蛋白质饮食,搭配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忌食油腻及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
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建议术后选择易消化的软质普食或半流食,出院后依旧选择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每餐食有足够的营养和热量摄入,促进身体恢复,不要抽烟、喝酒。
不需手术的患者,也应保持饮食清淡而有营养,忌食油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抽烟、喝酒。
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用眼卫生,病情彻底缓解前注意呆在暗室,避免强光刺激。病情缓解后不可剧烈运动,出院后仍需遵医嘱按时复诊,家属应积极开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对于本病预后良好的信心。
患者需有一个光线较暗的、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以减轻畏光、流泪症状。
患者需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患者需注意用眼卫生,不能揉眼,局部保持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患者出院后可进行适当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等,不可剧烈运动。
出院后患者继续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发现病情变化时随时就诊。
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双眼均被绷带包裹,待解除绷带后,遵医嘱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直至角膜上皮愈合,术后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患者及家属应在医护指导下学习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相关知识,了解预后,减轻焦虑。家属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鼓励患者对疾病的良好转归充满信心。
患者需要按照医嘱服用药物或者滴眼药,不要私自停止服用或改变剂量。若使用药物时出现视物模糊、眼睛发红、眼睑水肿、瘙痒、脱皮等情况,应尽快与医生联系,停用或更换药物。
大泡性角膜病变常继发于原有的眼部疾病及眼部手术,故为预防本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术后出现不适应早期就诊。有青光眼等眼部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自我有无眼部发病,每半年到医院行一次眼部常规检查。
有青光眼、滴状角膜遗传家族史的群体无论有无发病,均应至少每半年到眼科行一次眼部常规检查。中年人无论有无明显眼部不适,均应将眼部检查纳入每年一次的全身体检中。
日常生活应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导致的视疲劳。
有眼部原发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早期治疗。
有过眼部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现眼部不适应及时就医。
日常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
4988点赞
[1]周忠友,赵霞,高笙主编.眼科主治医师1059问[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05:103.
[2]李俊英等主编.现代眼科医护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5:83.
[3]曾庆延编.临床角结膜病图谱[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6:38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