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使用某一种或几种药物后,药物自身毒性成分或药物在体内作用生成的二级产物,损坏机体组织细胞,特别是肝脏细胞、肾脏细胞被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变态反应所致的疾病,是最常见并且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也是导致急性肝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和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比较多见,一般发生在用药数日或数月后。
发生急性肝损伤6个月后,仍存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等指标异常的情况,以及门静脉压力增高等相关症状。
药物或者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肝脏产生直接毒性作用,或者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而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肝脏对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对药物的毒性及耐受性也降低,同时老年人常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病,需服用较多种类及较多数量药物,这就导致老年人比一般人群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损伤。
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对药物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发生过敏反应,也是造成药物性肝炎的主要病因。
某些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基因与药物性肝损伤密切相关,个人遗传基因的差异会导致对药物的反应不同。
本身为肝肾疾病患者,肝脏功能较弱,容易受到损伤。个人机体免疫力偏低,患有一种或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会对肝脏造成或大或小的损伤。
工作环境中存在过量有毒化学物质,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
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比较常见,我国老年肝病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的比例高达20%,老年急性肝病住院患者中约40%为药物性肝损伤。在美国,药物性肝损伤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并可能与年龄有关,超过65岁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占18.5%。在日本,1997~2007年间的急性肝功能异常患者中,36%是药物性肝损伤,其中46.5%的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
患慢性病需要长期、大量、重复用药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等长期用药人群,以及肝肾疾病患者。
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与年轻人相比,无明显特异性,较常见的症状主要为黄疸、腹水、发热等,另外皮肤瘙痒、皮疹等全身症状较少见。严重患者可以出现大片肝坏死,出现肝性脑病、肝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患者可出现发热、黄疸、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也可出现食欲减退、厌油、右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患者可出现腹水、黄疸、肝大、门静脉高压等肝硬化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症状,此为黄疸加重导致。
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会引起大面积肝坏死,出现肝衰竭。
肝脏受损影响机体血流情况,会出现肝性脑病。
患者服用药物后不久出现皮疹、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建议立即停药观察。若症状重或停药后症状仍存在,建议立即到肝胆外科就诊,进行实验室检查和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长期服药患者出现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至黄疸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停药后以上症状仍存在,建议立即就诊。
建议患者考虑去肝胆外科、消化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上腹部不适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恶心吗?食欲怎么样?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小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症状)
之前有服用什么药物吗?服药前是否有以上症状?
之前还有没有其他疾病病史?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
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倍数比值,肝细胞损伤型≥5,胆汁淤积型≦2,混合型比值介于2~5。
腹部超声、CT、磁共振检查等,观察患者是否有胆汁淤积、肝硬化的存在。
可以评估肝炎的病因、纤维化程度等。
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分型,排除病毒性肝炎。
肝损害多在服药后1~4周内出现。
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
周围血液内嗜酸粒细胞超过6%。
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巨噬细胞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阳性。
排出肝炎病毒感染。
偶然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
上述依据1加上2~7中任何2条,可考虑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
患者既往肝炎病史,通过病毒标志物检测可鉴别。
药物性黄疸往往有“三分离”现象,黄疸明显而消化道症状轻,转氨酶增高多不明显,凝血酶原时间大致正常,通过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胆道结石可引起黄疸等症状,可通过血生化以及B超检查鉴别。
大多数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一般经过去除诱因、支持疗法、合并症的治疗,应用保肝类药物等方法治疗,可以得到改善,患者在治疗1~3个月内可彻底恢复。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复肝功能异常,甚至进展为慢性肝损伤,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更有个别患者会由于急性药物性肝衰竭出现生命危险。
明确诊断后应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补充蛋白及维生素,根据药物性质及时给予特异性解毒剂。
消除腹水,利尿,纠正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
对乙酰氨基酚或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过量,引起的肝炎可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丙戊酸钠所致的急性肝损害可给予维生素B6。
双环醇具有抗细胞损伤和抗病毒的双重作用,可有效降低药物性肝炎所致的转氨酶升高。
硫普罗宁是新型代谢改善解毒剂,具有较强的防治肝损伤的效果,防止三酰甘油的堆积,保护肝脏内部结构,改善其功能。还能清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稳定肝细胞膜,有保护肝脏作用。
多烯磷脂酰胆碱是构成所有保护膜和亚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肝细胞,促使其修复和再生作用。
还原型谷胱甘肽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代谢反应,抑制肝组织内过氧化物产生和三酰甘油堆积,防止由乙醇导致的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肝纤维化等损害的发生。在改善药物性肝损伤方面有明显疗效。腺苷蛋氨酸
腺苷蛋氨酸为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一种生理活性分子,有助于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能有效地增强肝细胞的代谢,促进胆汁的排泄,有减轻肝脏胆汁淤积和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甘草酸二胺属于甘草类药物,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前列地尔能改善肝脏血管微循环障碍,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但是如果严重者出现了肝衰竭,则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
在预后方面,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预后情况,与患者本身的一般状况、是否合并其他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在及时停用肝毒性药物的情况下,是能治愈的,一般不影响寿命。老年人若发生肝衰竭,则预后不良。
大部分患者经过有效治疗是能治愈的,部分严重患者引发肝衰竭的并发症,则不易治愈。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如果出现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则病死率较高,寿命会受到明显影响。
药物性肝损伤治疗7~14天后复查血生化指标,各项指标转好后1~3个月内来医院复查。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饮食上需要注意多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及时补充营养。同时避免大量食用过凉的食物,一定要控制油腻类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戒烟戒酒,酒精可加重肝细胞损伤。
禁忌油腻、辛辣食物,避免加重肠胃、肝脏负担。
多进食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食物,补充营养,加速机体恢复。
多进食优质蛋白饮食,如瘦肉、鱼肉、牛奶等。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强自身免疫力,增强体魄,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精神及睡眠状态,避免因精神压力及工作压力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根据医嘱定期复诊,到医院做肝功能检查。
生活中注意衣物的增减,防暑防寒,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
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提高身体免疫力。
患者根据医嘱定期复诊,做肝功能检查,评估肝功能的恢复情况。
老年人常患有几种慢性疾病,长期服用多用药物,某些药物单用可不致肝毒性,但合用其他药物是则可出现严重肝毒性。故应定期到医院监测肝功能,有药物过敏史者更应密切随访。
老年人肝代谢能力差,用一般肝功能检测不能预测,需要更进一步的检查,对肝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仍谨慎使用有肝损害的药物。
老年人多有肝肾功能减退,用药应因人而异,注意调整药物剂量。
老年人喜用中药,不要自认为安全,随意加大用药剂量。
尽量减少中西药配伍,尽量减少所配伍药物的品种、数量、次数,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减肥药物需慎重,尤其的中药成分不明、不能充分了解的减肥药。
合理使用保健药,不可过量补充。
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或疾病时,首先考虑原因,去除诱因,对治疗方法不确定时,一定要就诊听从医生建议,不能盲目自行用药治疗,特别是成分不明的各种中草药等。患者使用新药物时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能,监测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患者使用某种药物时间较长时或者使用某种新药,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做到及时发现病情。
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治疗时要定期复查相关生化指标,要尽可能避免长期、大量、重复给药。
注意观察乏力、恶心、呕吐、皮肤黄染等症状,以便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炎,更要避免重型肝炎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过药物性肝病的患者,要避免再次使用同一类药物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以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再次发生。
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损坏的叠加作用。
4016点赞
[1]王辰,王建安.内科学八年制第三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77.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815
[3]李志群,胡敏,薛润国.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06):575~577.
[4]邵颖,李玓嬗,谭漫红,陈海平,李敏,王惠吉.老年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05):410~412.
[5]杨桦,郑智敏,申秋,郑盛.老年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44~14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