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是外伤累及真皮乳头层后遗留的痕迹,大小、深浅不一,形状各异。位于面部的瘢痕影响美观,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做到使发红、发硬的瘢痕变软、变浅,宽的瘢痕变窄,粗的瘢痕变细,还不能完全彻底消除瘢痕。瘢痕处理的最好效果是改善外观,纠正畸形,恢复功能。
表现为充血不明显、色暗、明显隆起的块状物,类似肿瘤。
表现为明显充血并伴有痛痒。
瘢痕大部分都是扁平状,且颜色苍白,由于身体产生过多的胶原蛋白,瘢痕会突出于皮肤,在年轻人和黑人中常见。
支撑皮肤的结构丢失时会出现此类瘢痕。
此类瘢痕表现为皮肤拉伸,在青少年生长期和孕妇怀孕期较为常见。
瘢痕疙瘩的发生可和常染色体显基因有关。由于胶原酶先天不足,外伤、感染等机械性刺激可使纤维细胞生成不很正常的大量胶原纤维。有的患者没有外伤及瘢痕,瘢痕像是发生于完全正常的皮肤上,实际上患处往往已经有过蚊咬、抓破、擦伤或挫伤之类微小而易忽略的外伤,或是患处的毛囊及皮脂腺已有慢性炎症。
瘢痕常为自发形成,创伤或手术并发症等多种因素也可引起瘢痕的发生,发病与种族、性别、年龄以及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有很大的关系。
皮肤受到各种类型的物理或化学性损伤,如文身、穿孔以及交通事故。
皮肤由于各种病变或感染而受到损伤,如皮肤感染、皮肤过敏、皮肤油脂分泌过多。
创口较大的外科手术。
长期受到紫外线辐射、肤色较黑。
大面积冻伤、烫伤、烧伤。
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的任何因素。
经常参加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家族遗传的瘢痕体质人群,容易诱发形成瘢痕。
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洗头、不洗澡。
瘢痕是常见疾病,研究发现有色人种瘢痕产生的风险较高,肤色越深,产生瘢痕的风险越高。
瘢痕体质患者表现为身体任何部位损伤后,都能出现如同瘢痕疙瘩样瘢痕的无限增生。
肤色深的人群,身上的色素比较多,所以容易产生瘢痕。
瘢痕常常表现为高出皮肤的肿物或索状物的皮肤组织,如果是烧伤、烫伤造成的瘢痕会引起大面积皮损,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
瘢痕好见于胸骨区,亦常见于肩部、面部、颈部、耳部等处。
皮损初起为小且坚实的红色丘疹,缓慢增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隆起于皮面,经常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
早期进行性皮损潮红且有触痛,呈橡皮样硬度,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静止期皮损颜色变浅,质地坚硬,多无自觉症状。
继发于烧伤,伤者可出现大面积皮损,严重者可影响受累肢体功能。
患者瘢痕部位会伴有瘙痒或疼痛感。
瘢痕严重者可能会使皮肤产生破溃,并发感染。
瘢痕表面伴发表皮样囊肿,患者会自觉瘙痒或疼痛,又不自觉搔抓的情况就会引起部分瘢痕的破溃导致感染。
瘢痕患者皮肤自发或损伤后出现逐渐增大的红色丘疹,伴有瘙痒或灼热应去医院做相应的检查,医生将结合患者的病发症状、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
瘢痕面积较大,由于牵拉皮肤周围导致肢体活动受到限制,且伴有长期瘙痒、疼痛不适感应立即就医。
瘢痕位于明显位置,对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应及时就医。
一般优先建议前往皮肤科就诊。
如果瘢痕影响自身形象可到整形外科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比如皮肤有无凸起肿物)
身上皮肤部位有受到过外伤吗?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有无以下症状?(比如瘙痒、疼痛)
有无家族病史?
医生会采取外科手术的方式,切取局部病变组织,交给病理科进行检查和显微镜分析,确定瘢痕性质,以及是否出现恶变的迹象。瘢痕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胶原纤维束致密增殖,增殖处境界不清楚,排列紧密、紊乱,血管减少,周围无包膜,后期胶原纤维可透明变性。
医生会仔细检查瘢痕与周围皮肤的关系,了解是否存在疼痛、压痛,评估瘢痕部位对肢体运动是否有影响。
瘢痕根据是否符合临床表现的标准,经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有组织呈玻璃样变、边界不清等表现即可诊断为瘢痕。
瘢痕疙瘩应注意和肥厚性疤痕进行区别,早期二者无法鉴别,但是在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肥厚性疤痕表现为结缔组织显著增殖及透明变性而形成的过度增长,通常在受到创伤后3~4周发生,此时瘢痕隆起增厚,出现一境界清楚的斑块,淡红色或红色,有细小毛细血管扩张,之后持续或间断生长数月至数年,形成不规则外观,有时如蟹足状,一般生长数月后即停止发展,潮红消退,仍有自然退变的可能,此外,退变期其纤维束可融合皱缩且出现弹性纤维。
瘢痕治疗比较困难,一般不能完全去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外观,方法一般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等物理疗法。
曲尼司特是一种组胺拮抗剂,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治疗瘢痕时需加大治疗剂量,不良反应较少,但治疗效果有限。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等几类。此类激素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其中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病毒、抗休克等功能,并且有明显的抗组织纤维化的效应。去炎松-A是抗瘢痕增生有效的糖皮质类激素,虽然其它同类制剂,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也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但去炎松-A是目前抗瘢痕功效最大的种皮质激素。
维甲酸是维生素A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是维生素A类相关药物,它包括维甲酸、维胺酸、维胺酯,能减轻局部炎症,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减少胶原合成,使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减少,抑制细胞生长。维甲酸类药物浓度越大,抑制生长作用越明显。
腐胺通过抑制组织胺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在Ⅲ型胶原交联过程中的作用,抑制胶原的连接合成,使胶原产生减少。国外报道局部应用治疗增生性瘢痕病变43例,有较好疗效。
异搏定是一种抗心率失常的药物,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Aren(1955)注射异搏定治疗纤维海绵体炎,1988年有人用于治疗硬皮病,Repheal(1990)发现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异搏定对人成纤维细胞蛋白合成有抑制作用。
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药物,又名痛风平。这是一种次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对前者的竞争性抑制而阻制自由基产生,对抗自由基的致瘢痕作用。
对一些表面平滑柔软的瘢痕可以用机械抛光的方法,使皮肤恢复较好的色泽,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具有张力的较小的条索状、蹊状瘢痕可以将瘢痕切除,再用其周围正常的皮肤组织形成皮瓣,交叉换位修复瘢痕部位的皮肤缺损。
较大的增生性瘢痕可以手术切除,再从身体正常部位切取游离皮片移植到瘢痕的创面上,修复瘢痕创面,恢复机体的功能。
是两期手术,首先,在瘢痕周围正常皮肤下面埋植皮肤扩张器,手术伤口愈合后,向扩张器内注射生理盐水,使扩张器逐渐膨胀,从而使其表面的皮肤面积增大。当皮肤面积达到预期大小时切除瘢痕,用扩张出的正常皮肤修复缺损,达到治疗目的。
在瘢痕被切除之后从身体特定部位切取皮肤、皮下脂肪、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将其一并转移到皮肤缺损区,缝合血管、神经,达到修复皮肤缺损的目的。
低剂量浅表放射可预防严重瘢痕和肥厚性瘢痕复发,但是放射治疗有长期潜在的副作用,仅在极端情况下使用。
可将凹陷的瘢痕提升至与周围正常皮肤一样的高度,注射效果只是暂时的,需要定期重复进行注射治疗。
瘢痕治疗后很容易再次复发,平时要注意对治疗后的瘢痕进行护理,可尽量淡化瘢痕的痕迹。患者要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诊。
瘢痕一般较难治愈,但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来缓解症状。
瘢痕如果不严重,一般不影响寿命长短,如果瘢痕没有经过积极治疗产生了并发症,可能会对生命造成一定的影响。
瘢痕治疗后一般两个月以后复诊。
瘢痕非常容易复发,因此在饮食上要注意控制饮食,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导致瘢痕复发或加重。
忌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吸烟、喝酒。
忌食海鲜,牛、羊肉等发物。
宜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瘢痕患者在平时生活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进行涂抹药膏,佩戴保护器具等措施对瘢痕进行有效保护,可抑制瘢痕增生等情况的发生。
日常要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洗澡,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运动或工作中做好各种安全防护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不要滥用不明来源的化妆品或洗护用品。
不擅自涂抹成分不明的药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应定时更换外敷药物,确保伤口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瘢痕正常情况下是很难彻底祛除,这时患者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防止因瘢痕产生的自卑心态,要摆正心态对待瘢痕,配合医生使瘢痕尽量淡化。
不要擅自涂抹不明成分的药物,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瘢痕还没有具体的预防方式,一般在出现伤口的时候要引起重视,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伤口继发感染,形成瘢痕。
出现伤口感染或损伤时要及时到医院的皮肤科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检测是否发生瘢痕病变,避免瘢痕的形成。
避免创伤或感染可有效预防瘢痕的发生。
如果有瘢痕史要在手术或就诊前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采取一些措施尽可能避免瘢痕的形成。
一旦发现皮肤出现较严重的损伤或感染应及时就医,及早控制病情,尽量减少瘢痕形成的可能。
4367点赞
[1]方洪元等主编.实用性皮肤性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朴永君主编.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3]李荟元等主编.新编瘢痕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04:30.
[4]柴家科主编,实用烧伤外科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09:617.
[5]吕仁荣,傅洪滨主编.临床皮肤外科[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7:32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