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新生血管常发生于黄斑区,由于新生血管能引起反复性出血、渗出,最终可导致瘢痕形成和视力丧失。许多疾病都可以产生脉络膜新生血管,常见的原因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血管样条纹、病理性近视、眼顿挫伤伴有脉络膜撕裂、眼底激光光凝术等。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按眼底视网膜的荧光素血管造影分类可分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混合型脉络膜新生血管。
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特点是眼底视网膜的荧光素血管造影早期表现为花边状、颗粒状、斑片状等血管荧光形态,进而荧光渗漏扩大,晚期不消退。
临床上绝大部分脉络膜新生血管为隐匿型,因视网膜下出血、渗出、色素等掩盖了部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典型表现,其中又分为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I型),以及造影晚期无源性荧光渗漏(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Ⅱ型)。
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相结合,即为混合型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是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增殖血管。通过膜的裂口而扩展,于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或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或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之间增殖形成。黄斑部视网膜有着极高的代谢要求,需氧量多,血管分布又不同于其他部位,因此,变性、炎症和外伤等有可能造成黄斑部外层视网膜缺血缺氧,从而产生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脉络膜毛细血管新生,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遗传性黄斑变性,如Best病、Stargardt病、黄色斑点视网膜变性、遗传性原发性玻璃膜疣及成人型黄斑区色素上皮萎缩等,均会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导致脉络膜新生血管。
炎症性疾病有拟眼部组织细胞浆菌病综合征、弓形虫病、匐行性脉络膜炎、风疹性视网膜病变、结节病、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病变(Rieger型)、原田病和贝赫切特综合征等,可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导致脉络膜新生血管。
老年黄斑变性、高度近视、视盘玻璃膜疣和眼底血管样条纹等,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导致脉络膜新生血管。
肿瘤疾病有脉络膜色素痣、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转移癌,视网膜和色素上皮错构瘤等,也会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导致脉络膜新生血管。
损伤如脉络膜破裂、氩激光治疗或视网膜冷凝损伤后的晚期并发症等,也是造成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常见因素。
属于原因尚不明确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较为常见,目前缺乏权威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本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脉络膜新生血管出现的早期,眼睛可无明显的异常症状。随着病情范围逐渐扩大、渗漏和破裂出血,可致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底出血和渗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等症状,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
脉络膜新生血管常发生于黄斑区,如果黄斑不能正常工作,中心视力就会变得模糊,视野中央会出现暗区,视力就会减退。
由于黄斑的病变,导致看物体发生扭曲、改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因黄斑变性引起,而黄斑变性也能够引起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等。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导致失明。
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是一种眼底表现,指病变损伤黄斑导致的一种视野改变。
黄斑囊样水肿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它不是一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眼底疾病在黄斑区的表现。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可以极为清晰的显示后极部视网膜黄斑区囊样水肿的外观,是诊断黄斑囊样水肿的最好方法之一。
脉络膜新生血管出现的早期,眼睛可无明显的异常症状。随着病情范围逐渐扩大、渗漏和破裂出血,可致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底出血和渗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等症状,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
看物体的时候出现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底出血和渗出、暗点等,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患者优先到眼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出现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等情况多久了?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是否有其他病史?
是否到其他医院就诊过?
若无明显遮盖荧光时,典型的息肉状扩张血管病变表现类似脉络膜新生血管,造影早期病变血管呈花边状或斑块状强荧光,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荧光渗漏,而多分支的异常血管网往往不能看到,缺少特征性表现。此检查可辨认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
典型的表现为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早期相显示内层脉络膜伞样的分支状血管网,随之在其末端呈息肉状或呈动脉瘤样簇状扩张的高荧光。活动性病变随造影时间的延长局部可有荧光渗漏,晚期可呈荧光着染,而静止型者造影晚期表现为荧光减弱或出现血管负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这种特征性改变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可辨别被血液、混浊液体阻挡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及隐匿性新生血管膜。
可以更为直观的查看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和新生血管等变化,操作简便、快捷,是常用的检查方式。
出现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眼底出血和渗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等症状。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可以确定诊断。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提高检出率。
视网膜下出血属于眼底出血的一种,以毛细血管病变最为常见,主要是毛细血管内膜损坏,渗透性增加,使血液渗出,而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增殖,病变多位于黄斑区,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鉴别。
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治疗主要以抑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生长,减轻或消退炎症反应为主,尚无治疗特效药物。通常接受光凝治疗、光动力疗法、手术治疗等方式,可以取得肯定的效果。
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治疗以延缓病情为主,并无特效药。可以采用吲哚美辛类药物,以抑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生长。还可使用抗生素配合皮质激素,减轻或消退炎症反应。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促进视网膜代谢。
对于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可以进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切除手术。
主要目的是封闭新生血管,适应于活动性的位于中心凹外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主要目的是部分封闭或完全封闭老年黄斑变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利用半导体红外激光照射病变区,使局部温度升高,以达到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目的。
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预后与发病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发病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在出院6个月后视力提高,仅有少部分患者视力下降两行及以上,病情稳定后视力一般不会逐渐再下降。如果是症状反复发作者,黄斑部受到严重破坏,可能会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
本病很难达到完全治愈。
本病积极治疗后不影响正常寿命。
患者出院后1个月复查,酌情在第3、第6和第12个月复诊,并坚持每年复诊1 ~2次。复诊时需要检查眼底情况。
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要以清淡饮食为主,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宜清淡饮食,注意膳食平衡,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避免饮食过于精细,多进食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免便秘导致眼压升高。
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饮食,以免术后恢复时间延长。
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在预防原发病的基础上,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用眼过度,同时尽量注意营养补充,促进病情恢复。
接受光动力疗法的患者必须避光48小时,不要受阳光照射。
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过度用眼,避免眼睛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
患者出院5天后可恢复正常户外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预防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键在于原发病的防治,比如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眼部肿瘤等。
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做定期眼部检查,能够早期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从而得到及时治疗,以保存视觉和减缓视觉进一步丧失。
注意原发病的防治,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平时要注意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用眼,确保用眼卫生。
如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问题,尽早就医。
4061点赞
[1]汪浩,王文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进展[J].国际眼科纵览,2001
[2]李芳,高丰,殷晖.护理在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17.
[3]张树洪.临床眼科疾病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45-48.
回复快